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小河 发表于07/31/2016, 归类于博客.

连锁店

IMG_8955

连锁店有时候总会被刻板印象成单一的、标准化的、与本地独立小店不同的、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

但很奇怪,连锁店有时反而会变成某种联结,塑造身份认同,或者其他什么。

上海豫园附近总充斥着一波一波的老外旅游团。对着九曲桥的那家星巴克,挤满了各种在炎热东方奔波许多天暂时寻找冷气与乡愁的美国人。真的有那种坐在电动轮椅上,甚至还戴着颈椎治疗器的老人。我还在某个上午碰到过有人激动地跟店员说,“我就来自这家店起源的地方”。还有人喝完一大杯,再外带一杯。

被连锁店充斥着童年少年的人,甚至也只能通过连锁店来“怀乡”。北京新街口丁字路口的那家麦当劳,是小时候与同学的碰头地点。甚至只是去碰头而已。当然早就拆了,与附近的许多其他建筑一样。后来,高中以后,与新朋友们碰头地点也是麦当劳,另一家。所以导致我在某个又冷又下雨的秋冬晚上,走进小岛小城里唯一一家麦当劳才恍惚间回到熟悉的地方。这也能够解释,我看到被“文艺理想化”并且一再重绘的查令十字街84号变成了崭新的,能用触屏电脑点单付账的麦当劳,会觉得有趣到笑出来。新的“连锁店共同体”在形成吧。

一段时间以来,周末会待在连锁书店“水磨石”,这间连锁书店里有当地的连锁咖啡店Costa。若非成对结伴而来选择独立餐台,总有些零散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长条桌上。老太太热情地说,自己出国也能看到Costa。人口不多的城市,做事情好像会缓慢一些。店员为外地来的顾客介绍本地旅游景点。熟客也与店员多讲几句“你好吗”“嗯好着呢”此类寒暄以外的话。对于寄居某处的人,这样的空间,似乎就成了充满善意的,可找寻归属的空间。

东欧移民从口袋里摸出收银小票,一笔一划在背面给我写下了一个英国作者讲中国的小说。递给我,我说,哦!我知道这个。他后来就滔滔不绝开始讲他的理解。

所以说,连锁店还是有标准化之外的故事。那是因为,人们都不是标准化的呀。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