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9/03/2010, 归类于博客, 肥内.

标签

先質疑電影,然後詮釋它

20100904有些話雖然看起來像老生常談,也像是自己這小小的腦袋就能想到的道理,但從別人口中講出來,感覺還是比較過癮的。

最近翻閱(翻譯常有問題的)《電影隨想》裡頭有一章叫〈電影如何進行思考〉,被作者(們)放在“電影的抽象魅力”這一部份來。文中鼓勵讀者要對電影進行質疑,所以可以依次問幾個大問題:“電影在想什麼?”、“我們是怎麼樣利用電影去思考?”、“電影是如何促使我們去思考的?”(P.136)(話說,緊跟著這一章的文章叫〈一個哲學家這樣看待電影〉,講的是德勒茲,其實也是一點都不出乎意料了);作者引用塞吉‧當內的話舉出一些脈絡:“從感覺到思想(斯特勞布),從情感到思想(卓別林),從思想到感覺(愛森斯坦),從思想到情感(羅塞里尼)”(P.137)。

然後就是對這些疑惑進行詮釋:

“電影通過邀請觀眾向自己提出質疑來實現自身的可觀賞性,觀眾在由電影展開的質疑中建立與電影的關係。事實上,作品打開了一個可質疑的空間。作品的疑問結合了形式上的問題與存在的問題。[…]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由形式上的質疑和根本性的質疑交織而成的。[…]我們用一(P.137)種詮釋的方式提出疑問。詮釋是面對作品時所進行的活動,理解是一種以參與的方式對文本含義進行質疑的能力或過程。此外,很可能存在好幾條質疑的線索,這同樣確保了作品的動力充足。理解,不是使之平坦,而是使之起伏。詮釋,是冒險地利用作品,刺激作品而不是為作品服務。[…]任何的再創作(按:指詮釋)都是從原作品本身出發的。詮釋符合作品本身的邏輯性,而同時質疑又提出了其他可能。完全的質疑是在作品中思考,也是和作品一起思考。[…]質疑是首要的,詮釋是次要的。(按:粗體為我自己強調的)(P.138)”

這簡短的筆記主要是要回應最近《全面啟動》(《盜夢空間》)引發的討論,獻給這些現象(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7244/note/88647893/);不過,還得聲明,這部片遠非一部「偉大的作品」。

昨天magasa發表了一篇無不激情的文章(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7244/note/89035655/),引用了波德威爾的一些論述,來談跟我在〈《全面啟動》,迷宮式暈眩的說服〉中講的很類似的東西,我引的是阿塔利(Jacques Attali)的迷宮論。而其中談到「分岔路徑」的概念,也跟我從德勒茲那邊借來的「摺曲論」不謀而合(而德勒茲是從沃夫林談巴洛克那裡借來的)。既然思路接近,我不妨列上之前對「迷宮電影」的幾點小思考,或許有些參照的價值?(我在這個手寫筆記上標上的標題是「迷宮,或電影必然的彎曲傾向?」,想必當時是想發展成一篇文章的)

1.有沒有直線敘事?

這種說故事法有何不妥?

但根本沒有窮盡的故事,這是常識。

[區分故事、敘事(劇本)、虛擬故事]

2.既然敘事有限:那麼被挑出來是根據什麼道理挑的,又是怎麼組合?

3.我們因而能辨識出另一種敘事法,就讓我們來圖解說明一下好了。

[當時想的應該是要拿小津的片來圖解]

4.於是,很清楚看到,交叉必然存在,在有「空缺」(必然)的同時,線與線會交錯,因而複雜的敘事網絡便被織起。

5.那麼,接收者是否需要建立什麼樣的知識系統來求得破解迷宮的方式呢?

至少我們可以說,沒有固定方式,即使最符合作者論的導演的作品亦同。

因為每部作品必然其個性化的殊異方式來走迷宮,然而就算如此,我們亦不可能窮盡一切道路。

6.簡單來說,電影敘事或風格呈現,算起來就是那種「有多種走法」的迷宮,然而出口經常只有一個。但這種迷宮同時又是自身運作與變化的,倘若按照基本分類,有「穿越型」與「中心返回型」迷宮的話,那作品究竟屬於哪一型事實上是取決於走迷宮的人(觀眾):1.重看意願(表面上的);2.探求自我(深層上);3.反覆思考(重走,深層與淺層)。

7.談作為迷宮的電影(而非「影片」),是不是基本上就是在談電影的敘事模式與原理?是又不是;因為還包含風格與手法層面。再說,倘若就是相同,為何不能像這樣換句話說呢?(反之亦然)

 

然後這段筆記旁邊還有要求自己對撰寫〈《全面啟動》,迷宮式暈眩的說服〉時要記得的幾個要點,但顯然後來撰寫時根本沒有記得還有這張筆記…:「作為迷宮,有其閉索需求」、「輪迴與可逆性」、「典型的對應」、「漂泊者」、「集體無意識」、「雙重性:“路與牆的功能可以對調”」、「不透明」、「因為必須歷經“啟蒙”,故有智慧」、「路的稱呼」等等。

 

最後以我那篇文章中引用阿塔利的話做結,同時也是呼應magasa的文章:「明天的娛樂肯定會更加迷宮化。

 

(經過像《黑暗騎士》到現在《盜夢空間》,基本上從身邊的人的觀影情況看來,總是有兩類人,然後發現,觀後感跟我近似的,總是同樣的人,所以另一派似乎就已經注定了與我的分歧。這不是在建立派別,只是一種意見領袖的列表:閻老師、Amushi、表哥、九叔。然後會發現,這些人都有一種獨特的敏感度,我願自己能夠一直呆在這個集團中)

 

(2010.09.04)




3 Comments

  1. 东遇西
    09/03/2010

    瞄了些回复,因为没看,就不参与了,跟你这里随便嗡两句:)

    九书记和你的这两个观点我是深为认同的:

    “艺术电影另说了。我是觉得即使是商业电影,也需要这样的支撑的。”比如说,真正支撑黑色电影伟大之处的并不是叙事结构,而是底层的东西

    “創作者能力太差,掌握不了要表達的東西(諾蘭是這樣嗎?);或者創作者故弄玄虛,刻意隱藏足以辨識內容的訊息,以「捉弄」觀眾”。后者就是我巴老不太认同诺兰的原因,说穿了,熏鲱鱼只是个基本或者初级的技巧

    还是一个观点是我大为反对的:就是把《阿凡达》归为好莱坞无脑型的一类,我奇怪这些人看片都看到哪里去了,《阿凡达》跟伟大没关系,结构的复杂程度也许比不上诺兰这些片,但要说它无脑,只能让人一声叹息:)

  2. 肥內
    09/03/2010

    對呀~電影不能只是剩下「說故事」
    還有更深沈的東西在

    至於觀眾若看不出那棵大樹跟被撞毀的世貿大樓間的關係
    那才真是無腦呀~

  3. 09/04/2010

    自己开始写后,觉得好难啊,我还是回家种田吧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