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返回 发表于04/13/2009, 归类于乐评.

标签

,

时间与空间的运用-Philip Glass与他的Koyaanisqatsi

koyaanisqatsi_album文/返回

在80年代初为《Qatsi trilogy》三部曲中的《Koyaanisqatsi》(源自亚利桑那土著hopi人的语言,Koyaanisqatsi意思是“失衡的生活”,英译“Life out of balance” )所创作的音乐是Philip Glass的电影音乐处女作,也是作曲家音乐风格从由青年时期的纯粹极简主义向汇集传统的新风格时期过渡的代表作。 《Koyaanisqatsi》的音乐由管弦乐团进行演奏,乐队编制上除电子管风琴(及其他电子乐器,合成器)的加入外,还几乎放弃了整个打击乐组。与在第二波前卫剧场运动中的《Einstein on the beach》不同(尽管70年代的Philip Glass已经多次强调自己的音乐与极简主义音乐的质朴单纯存在很大差异),《Koyaanisqatsi》中的配乐则蕴藏了更丰富和识别率更高的Glass式的音乐语言。 《Koyaanisqatsi》的原声音乐在83年紧随影片的上映而第一次发表,并在1998年以单纯的作为作曲家作品的形式重新制作,在这张重制唱片中,不仅加入了早先在83年版电影原声中并没有收录的两段配乐“Organic”“Resource”,还对个别段落的配器和音乐细节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分析:   (【】符号中的内容是电影音轨与98年重制专辑中存在差异的内容)
1-Koyaanisqatsi
d minor的下行旋律音阶(音级I > VII > VI)作为最基本的动机,反跳至III级同样下行两次回到主音D(重复动机型),最后用调性感觉明显的上行跳进V > I做结尾,整个主题是在节奏上二等分,旋律上是个1+1+2的标准模型。作为整个影片配乐的逻辑中心,主题里出现的元素都会在之后的段落里被发展开去。人声始终在主音d上做持续低音,随后的organ音色的分解和弦重复经典的终止式(包含一次D> S的反进行)【电影原声中此处的管风琴音色更具电子感,但在高低音区之间缺乏对比,重制版中采用了更接近真实管风琴的音色】,但由于作曲家刻意去掉了各级和弦上的三级音(削减掉明确的与尖锐的),音乐自然回归古朴,全然没有了“人为”的刻意勾勒。影片此处则以一副象征“人之初”的远古壁画作为开始,紧接着的是那在熊熊烈火中代表了力量与智慧的人类杰作即将诞生的刹那……

2-Organic
由弦乐部开始,下行音阶还在,但加入了降二级音(另一个想法是,或许这样的乐思本就来源于中古调式),由长笛奏出的V > I在中后段才出现,同样是以持续音型的方式为表现。弦乐音色搭配降二级音与主音间的小二度营造的压抑气氛(后来还加入了大号演奏低音)与长笛通透清晰的循环织体形成对比。【在83年的电影原声专辑中,此处使用的是双簧管与长笛的组合音响】影片画面中出现的坚硬而原始的自然界的“神迹”,在人声不断重复的“koyaanisqatsi”中愈发显得肃穆。此后圆号在高音区的持续音帮助音乐转向稍微温暖的和声感觉中。

3-Cloudscape
小号断奏,和声化的铜管,突如其来的现代感。稍后会有响亮的小号独奏(源自主要动机的下行音阶),而整个铜管组简约感强烈的震音来自第一段配乐后半的弦乐部织体(变化了的)。这些震音织体为主要素材引入了大量明快的新和声,音乐逐渐进入平铺直叙的类大调色泽中。整段音乐以铜管作为基本音色,与之前两段的古朴乐风反差强烈。影片在此段展示了大量“流动”感强烈的素材,海浪、云层、瀑布,而配乐中散发金属色泽的音色与不断重复的音型可以为这些素材增加内部的支撑力与在慢镜中所展示出的强大动力。

4-Resource
长笛回来了,演奏不断重复的a小调分解和弦,有趣的是主题素材同时整个上移了二度,但调性没有像一开始那样来到e minor,反倒向着其上方四级音展开去了(此处为a),巴松管模仿1段中的organ织体演奏终止进行【原声中的低音织体由单独的巴松演奏,重制版中则加入了管风琴。】。随着影片画面中一辆工程车的出现,音乐也在乐段中间突然变化了风格,由弦乐部在G音上的持续震音把音乐生硬的拉回到g小调,由主音开始下行旋律(源自第二段配乐中的主题变化),接着在弦乐部C音的帮助下,再将整体音乐下移了五度,并在添加段最终将管乐音色结束在f小调的主,下属交替和声中。中段音乐效果宏大而笨重,为影片中展示的大量人类机械与大型工厂,线缆,钢铁支架赋予了宗教式的意味。随着弦乐部独奏的开始,持续的F,下行,回到g小调,接反复段,重现尖锐枯燥的循环音型。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三个大二度加一个小二度的下行音阶,在第二段配乐中解释为由四级音开始下行到主音。而在本段中则解释为类似是主要素材中的模式,也就是由主音开始的下行旋律小调音阶。格拉斯在整个配乐中多次应用这样的相似音列在各调中快速的转换。

5-Vessels
由合唱开始,主题倒行,女生部的C-E三度音型帮助音乐完全进入明亮的大调空间中了。
彼此穿插呼应的众合唱声部在发展段落与以长笛和管风琴音色为主的伴奏音型演奏出的音乐充满生命力,之后伴奏部再次加速,并加入更多的木管,形成了强健而明亮的音块。而整个影片的第一部分配乐也就到此结束了,之后将是人文色彩更浓重的第二部分。影片在这个衔接段落里出现了大量的人,以及外表迷人的文明产物,在纯真,阳光的音响帮助下,画面中相继出现了流动着的车海,优雅的飞机,纯真的摩天大楼,排列整齐的坦克,人类的世界看上去同样散发着和谐的美感。

6-Pruit Igoe
还是弦乐部,新的乐思更为完整并由于变化的拍号使节奏更具律动感。发展段落依旧是疯狂而飞速的循环织体,配器较之第一部分更加丰富,在铜管音色的快速音型中传达的现代因素显得不再和谐。而在反复段完整重现的弦乐部主题则饱含浪漫气质,日常化的情感替代了第一部分配乐中最主要的古朴单一的宗教式情感【在重制版中,高音部分运用了更多合成音效】。相对应的,在影片画面中出现了废墟,垃圾,贫民区,被工业废气污浊的城市,破败的景象在管乐快速音型加入后更显悲壮。【原声中还有一段大号演奏的低音主题变形作为尾声】
*【电影中在“pruit igoe”与“the grid”之间有一段运用了打击乐的过渡性质的音乐,在重制专辑中并没有收录】

7-The Grid
铜管演奏出低沉的金属音F-C-G,F大调在众多变化音的帮助下散发出爵士的味道。接着配器中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合成器音色,机械化的,忽快忽慢的不断重复的音型搭配同样机械化的合唱声部,表现工业化”新生活“中的”物化“美感【重制专辑中该乐段的长度略长,在低音部分的合成音色变化更丰富。】。而在尾声处,作曲家将反复单调的和声循环推向了极致,滑稽呆滞的节奏,使得尽管听上去明亮华丽的音乐,实际却完全摆脱不了死气沉沉的味道。而几个声部中穿插的上行旋律(主要素材)在情绪上与第一部分都有产生极大的反差。与开始的长号低音所搭配的画面内容是远景的城市夜晚,之后伴随机械化的快速音型出现,镜头逐渐聚焦在倍速播放的车流,人流之上。音乐中快速音型的演奏速度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在两倍,四倍,原速之间不停转换,为画面增加了极强的内部节奏感。
*【电影中在此处同样有一段过渡功能的音乐并未收录在唱片中】

8-Prophecies
影片的最后一段配乐同样是整个音乐结构中的尾声部分。不出预料的,初始的下行旋律又回来了,变化为在d小调逻辑下的古调式(洛克利亚)完整音列。持续的下行使得原本可以焕发生机与产生循环动力的终止式被淡化了。分解和声同样选择了与首段配乐中同样的管风琴音色,而下行音列也同样应用管风琴,替代了原先的弦乐部齐奏,音乐表达了更多的肃穆感,更多地略去了人的情绪。人的回应不再以器乐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直接以合唱的方式出现,这样的单纯的音色组合一直持续至结尾。而在本段的最后5分钟里,首段的所有音乐素材都被精确的再现,只是音色被限定在了狭小的范围之内。而人声部分反复重复的“koyaanisqatsi“,在管风琴的伴奏下,产生了强烈的仪式感。音乐最终在铜管的低吟中结束,一切化为乌有。这段影片回到了“正常速度”,这使得突然失去“魔力”后的生活中的人显露出脆弱而孤独的一面,但又好像焕发出人性的纯真质朴。在经历灾难,痛苦,流离失所中的人所表现出的真我一面,都与之前“飞速”行进中的人潮所产生出的短暂而机械化的“生机”产生落差。影片最后部分颇具讽刺意味,在原始音乐素材再现的同时,画面中悲剧式的结局让之前航天飞机发射时所产生的恢弘气势与观众为之燃起的激情都荡然无存,而最终的文明之初的遗迹所故意映射出的“严肃问题”,则显得有那么点“矫情”和可笑了。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