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Jarfer 发表于11/30/2011, 归类于jarfer, 博客.

张甄氏搬到了花梨坎

一个从来没有属于自己名字的女人到了97岁,更没了名字,大家都叫她张奶奶。

张奶奶住在北京顺义的一家敬老院。离它最近的公交站是花梨坎站。1200元一年的住宿费,让那几排破破烂烂的平房,两只大黄狗,三只小野猫,倒也显得差强人意。 11月底的京城里里外外容不下人,朝西的艳阳配合往北寒风,出也是错,进也是错。张奶奶却绝对不愿意呆在屋子里,说是“憋得慌”。积着尘的毛线帽遮了些蜡黄皱褶的脸,在老人斑和不知什么原因造成的疮疤的缝隙里,实在难以读出表情。所以我们帮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把棉袄套严实些,还是顺意思推着出了院子。

风却不留情,依旧不管不顾的吹,友人脱了上衣,披在老人胸前希望挡些风。老人却忙着挡:“不要、不要,今儿不冷”。可是近百岁的高龄里除了福寿,就是再没有抗拒的力气。我们怕老人着凉,说什么也帮她披上,两只手的毛线手套不是一双,红手和篮手一通柔乱的扯、挡,最后也只有随了我们。

“我受了一辈子苦,什么没遭过,不怕冷。”张奶奶是10月份进得养老院,到这陌生的地儿一个月,天天想回家。她说这辈子生过八个孩子,都是男孩,死了三个,现在剩下的五个都不错,有在汽车修理厂当工人的,有在小饭馆儿打零工的,“都上班,都能挣钱。” 老伴死得早,“二十多年前就没了”,孩子们供养老人到现在,为什么送去养老院。我想问的,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敢问。老人只说“以后你们还是得要闺女,儿子结婚了就跟媳妇儿了,还是闺女是自己的,我就可惜没闺女。”

看我们俩姑娘年纪还小,张奶奶一直嘱咐,“别太挑了,趁年轻赶紧找,要不过几年,好的都被别个挑走了。也别自己找,还是听家里介绍的,知根知底儿。俩人只要没外心,都工作,都挣钱,就过好日子。”我玩笑说让奶奶以个人事例给我们讲讲。“我和老伴是我媒人介绍的,他是背心儿厂的工人,当时年轻,模样也好,我就答应了。生了八个孩子。唉,一辈子干活,苦活累活都得干……” 我怕老人又回忆起不好的事情图伤心,就打个岔:“张奶奶您当年去看开国大典了吗?四九年。“我朋友也想知道:”您见过毛主席吗?“老人转转眼睛”解放啊,四九年解放的,毛主席好像瞅见过。“”在哪儿?“”啊,是瞅见过…咱们出院子瞅瞅吧?“张奶奶对这个话题毫无兴趣,我也没追问,想来确实,毛和张奶奶的一辈子究竟能有多少干系呢?

临走张奶奶问了几遍我们的名字,说下次还找我们说话,也不知老人现在还记得吗。下次去得给老人买双手套。 回来的路上,我和友人都感触良多,她说”其实拍那么多片子真没用“。我说,”是没用。艺术的角色从来都是问题的提出者。艺术对于生命,就像爱对于人生一样,很重要,却什么也解决不了。所以我们要做公益,希望能成为问题的解决者。总需要有人做些更实际的事情的。“

 

附,

我们的爱-手拉手义工团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2177052597

兴业康乐养老院的一个公益宣传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4MzQwNzM2.html

希望更多人参与!




2 Comments

  1. 胡凌云
    11/30/2011

    看标题以为您要开唱,进来一读是新写实主义。

  2. Jarfer
    11/30/2011

    哈哈,何止,我写完觉得根本是义工团的软文。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