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讨论从“如何生活”为切入点,引用了许多在建筑与室内设计界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洋洋洒洒地聊了四十五分钟,从共享空间、身份认定、可持续发展、社区责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来给这一百年的室内设计做一个并不完全的宗旨归类。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他虽然短暂,但却比大多数人经历多得多的一生。正因为看穿世事后仍然坚信着一些东西,他才画得出像夏天的冰一样纯粹、坚硬、舒爽的快乐。
我们通过录音、采访、书信、档案、他人的回忆和话语构建出来的这么一个人,只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那个人身上抖落的零星碎片,而剩下的空白,则由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填补。
饱经风霜却还和蔼可亲的安妮·阿尔伯斯在1984年的一段珍贵采访中提到:“它(纺织)总被认为是工艺而非艺术…它若呈现于纸上就是艺术。”
从这里也能多少看到埃罗·沙里宁那些杰出作品诞生的过程,天才的、灵光的思索应该只存在在某个被给出的瞬间,但也并非不要求感受和见识的积累,纪录片里看不到的部分,则是更多的日日夜夜。
当公共空间的监控越来越多,徒步运动越来越被限制,行走者,游荡者,漫游者,是否还能在其中找到空间进行活动?在这样的城市,有着不可阻挡的离心逻辑的经济力量正在排空中心,将居民们前所未有的向外重置,想成为心理地理人的他们,能留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