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電影的理解不就是訴諸一種「頓悟」?此間的關係真有些神秘性。但真的不可測嗎?這個理解結構有這麼難嗎?
舉例,當我想到,要另編一本純跟巴贊有關的書。我想到,除了巴贊幾篇需要翻譯,比如〈希區考克對希區考克〉;也需要把他那兩篇關於影評的文章載入;還需要翻譯的,包括侯麥寫的〈巴贊公論〉;還有我自己的〈巴贊的美學視野〉。但,從巴贊的文章,我會想到還有艾佛的〈新寫實主義與現象學〉卻不會想要翻侯麥〈電影,空間的藝術〉。我覺得這絕對有道理的。雖則艾佛和侯麥這兩篇文章我都不熟,但其對巴贊體系起的作用卻可想而知。除了他的脈絡,或許巴贊那句「艾佛神父」也起了一定作用。另,我在想,〈每午一死〉應該要載入,但該怎麼放,還要想一想。
2
還想到另一個心得。在行文過程中,涉及到影片分析,看來誰寫起來都乾。巴贊寫《大國民》的分析就是這樣。不過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這本《奧森‧威爾斯評傳》分別由兩編構成。或許,屬於後編的《奧塞羅》和《阿卡登先生》段落會比較好看,也跟他又經過了幾年的評論生涯練筆後的成果吧?特別是,這段時間他辦了讓他更自由寫作的《電影筆記》。
3
幾經取捨,《進出巴贊》大致可以底定。只是說,要好好地翻譯巴贊,弄巴贊文集,有沒有好好翻譯歐弗斯來得迫切呢?
4
最後整理出來《進出巴贊》的可能(尾處標「●」者為已有中文):
代序‧巴贊「公論」-侯麥
重掘電影吧!-巴贊
製造大眾-巴贊
怎樣介紹和討論一部片-巴贊●
訪問布紐爾-巴贊、多尼爾-瓦貴茲●
「不看電影」的藝術-巴贊
電影評論辯-巴贊●
每午之死-巴贊●
尚‧嘉班的宿命-巴贊●
希區考克對希區考克-巴贊
訪問威爾斯I-巴贊、畢謙●
關於電影評論的思考-巴贊●
訪問威爾斯II-巴贊、畢謙、多瑪奇●
亨弗萊‧鮑嘉之死-巴贊●
談真實美學-巴贊
談寫實主義-巴贊
眾口鑠金論新寫實主義-安東尼奧尼等●
訪問雷諾瓦-巴贊●
聖東涅的羅馬式教堂──巴贊的影片項目-巴贊
論「作者策略」-巴贊●
羅塞里尼論電影-羅塞里尼●
訪問達地-巴贊、楚浮
代跋‧巴贊的美學視野-肥內●
5
尚‧嘉班的宿命
安德黑‧巴贊 作
釋迦依 譯
*
一位電影明星不僅僅是演員,或是一位受到大眾歡迎的演員。他是一個傳奇或悲劇裡的英雄。雖或有點不智,卻體現一種由劇作家與導演所遵從的命運。否則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魅力必定破滅。他參與不同影片呈現出來的多面性以及其中令人驚異的新奇事物時,應不致誤導我們。因為我們在演員不斷更新的功績中,會不自覺地尋找一種深邃而實在的對命運底肯定。在這裡,卓別林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有趣的是,這種特質更神祕而內蘊地表現在一位明星──尚‧嘉班──身上。
幾乎所有嘉班的電影──至少從《衣冠禽獸》當《鐵窗之外》(Au-delà des grilles)──他都面臨一個暴烈的終局──難逃那類似自殺的姿態。喜劇收場是一般的商業法則,因此許多製片必須緊跟那些莫里哀喜劇的人工化幸福結尾做結束是不足為奇的。但這套方式卻似乎無法適合這位既受大眾歡迎又讓人同情的演員,他其實叫每一個人都期待看到他會有一個美滿婚姻而且子女滿堂。
然而你如何想像嘉班做一個普通居家男人?難道你能想像在《霧港》結尾時,他計畫著將可憐的米雪‧摩根(Michèle Morgan)從米歇爾‧西蒙和皮耶‧巴謝(Pierre Brasseur)的魔爪中救出,然後與她渡海到美國嗎?又或者你會相信在《破曉》中當恢復理智時,他寧願回頭,企望一個獲判無罪的可能呢?
不、決不可能,因為觀眾忍受太多的侮辱之後,會認為編劇若給嘉班一個幸福的結束,無疑是用汽車將他們載去謀殺。
且以一個荒謬的反證來作例子:能夠讓某人將路易‧馬連安諾(Luis Mariano)或者提諾‧羅西(Tino Rossi)以這種方式殺死嗎?!
我們如何解釋這種似是而非的詭論,它那麼彰顯是因為觸犯神聖的電影法則嗎?答案是嘉班在電影中不是在眾多題材中的某個故事給予詮釋。他的故事永遠不變──就是他自己的。而且這個故事必須是和伊底帕斯或費朵拉(Pheadra)一樣有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嘉班是當代電影的悲劇英雄,每一部新作都為他的命運設置秘密炸彈──就像在《破曉》,那晚,或者說每晚,他上緊鬧鐘,當天明時,諷刺與殘酷的鐘聲響起,也就是他死亡之時。
在巧妙的變化掩護之下,可由一件單純的方法來顯示技巧的基本狀況仍維持與原來相同不變。以下是個例子,據說戰前,嘉班在簽署任何合約之前堅持影片故事情節中,有他最擅長的爆發性憤怒場面。這難道是一個明星的任性,或執著於他些許通俗趣味的威勢?也許是吧,或他可能因為虛榮心而這樣想,剝奪了上述的執著,那將是對他性格的背叛。的確,幾乎是在每次憤怒的時候,嘉班同時為自己帶來不幸,宿命陷阱的誘惑將他引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更何況,在早期的敘事詩與悲劇裡,憤怒並不是一種可以用冷水淋浴或鎮靜劑來順從治療的心理狀態。而是一種特別的情況,一種屬於神的權限,神祇進入了俗世人間,命運在此之中不知不覺地竊位。所以,伊底帕斯才會因一種憤怒的心態,在往底比斯的途中鑄成不幸,誤殺一位戰車的馭者,其實是他不認識的父親。而現代的神祇以林立的工廠作為奧林巴斯山,鋼鐵的怪獸統治著底比斯的周邊,同樣地在命運的交叉路上等待著嘉班。
上述所言,對戰前嘉班的片子《衣冠禽獸》及《破曉》裡特別適用。這之後,嘉班漸老,金髮成灰,臉型轉胖。我們常說電影中,命運從不呈現在容貌,而是容貌透露顯示命運。嘉班不可能永遠保持原樣;亦無法逃出那牢不可破的神話。
而因此,意味深長的,奧亨許(Aurench)和波斯特(Bost)這兩位編劇在《鐵窗之外》承接了贊遜(Jeanson)和派偉(Prévért)終結的地方。我們還記得《望鄉》裡的最後鏡頭:垂死的嘉班抱著亞吉爾港邊的欄杆,目視那艘載著他所有希望的船離去。何內‧克萊曼的電影開頭正是杜維維耶片子結尾,他的片頭字幕也許隱喻說,「如果嘉班曾經有這麼個機會──或許他趕上船,就站在這裡,欄杆的另一邊。」電影讓嘉班單純的回到宿命,對愛及快樂近半自動的棄權,讓牙痛發作,也讓神性激發。這一切說過與做過,那就是生活中最強烈的力量。
在《海港的瑪莉》(La Marie du port)中命運的力量已被軟化,嘉班在此只是一位演員。他首度結婚,不知第一次婚姻能否使他成為快樂的人?馬歇爾‧卡內不曾逃避補償這個正當的古老神話。嘉班是富裕的,他是那樣有「成就」的人──但是電影始終談論的是一艘靠在船塢裡的船,或一個從未揚帆出海的漁夫,正似乎為嘉班那永不實現的陳年老夢做見證。(一個永遠做不到逃逸的夢想,一種會使他獲得自由的離別。)因此她演出了一種可疑的快樂,那遠勝於道德的物質成就,只不過是另一種失敗的告白,也算是一種對於棄權的微薄報償。畢竟上天對這些不再充當英雄的人是慈悲的。
這依舊是社會學家與道德學家(特別是基督教的道德-神學家)值得深刻思考深奧的意義,透過像嘉班這般廣受歡迎的演員,數百萬個當代的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也許一個沒有主宰的世界會變成一個眾神的世界,一個各自分配著不同命運的諸神世界。
*
(譯自”The Destiny of Jean Gabin”,in What is Cinema? Vol. II, tran. Hugh Gray. P.176-178)
6
再次整理我手頭上有的中文或英文的巴贊文章
*
標有●為有中文版的。
片名|寫作年份(有()者為推測的年份)|現在收錄的合集或專書
*
我們來發現電影吧! 1943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過去一季的縱覽 1943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為了一種現實主義美學 1943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 面向一種電影式評論[電影評論辯] 1943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尚‧德拉諾伊的《永恆回歸》 1943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皮耶‧布朗夏的《單戀》 1943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馬歇爾‧卡內的《夜間來客》與布烈松的《罪惡天使》 1943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葛雷米雍的《你們的天空》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製造公眾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談現實主義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不看影片」的藝術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萊皮耶的《奇幻之夜》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電影與流行藝術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1943到1944間季的平衡報表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一個武裝之夜的映照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巴黎放映廳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法國電影的未來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卡內《霧港》的重映 1944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Jaubert與法國電影 1945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等待好萊塢… 1945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卡內的《天堂的小孩》 1945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 《辣手催花》 1945 殘酷的電影
● 仿效與偽飾,或小鬍子的大虛無1945卓別林
克里斯提安-賈克的《羊脂球》 1945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杜維耶的《如此父子》 1945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 攝影影像的本體論 1945 電影是什麼(中)
談《希望》,或電影中的風格 1945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何內‧夏拿的《最後審判》 1946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克萊曼的《鐵路英列傳》 1946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伊夫‧阿勒格萊的《黎明的魔鬼》 1946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亨利‧卡勒夫的《Jericho》 1946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達更的《宴會》 1946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 《深閨疑雲》 1946 殘酷的電影
1946年的坎城影展 1946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 疊印的生與死 1946 巴贊上工
法國電影的危機,或《疤面人》與幫派影片 1946 巴贊上工
談《我們為何而戰》:歷史、文獻與新聞畫面 1946 巴贊上工
《鐵路英列傳》與《恐怖的伊凡》 1946 巴贊上工
● 「完整電影」的神話 1946 電影是什麼
《法勒比克村》,或現實主義悖論 1947 巴贊上工
科教片:意外的美 1947 科學就是虛構:尚‧潘勒維的影片
《大國民》的技巧 1947 巴贊上工
● 《凡爾杜先生》或夏爾洛的受難1947卓別林
●《憤怒之日》 1947 殘酷的電影
● 每部電影都是社會紀錄片 1947
● 真實美學—電影現實主義和解放時期流派 1948 電影是什麼
《蘇利文遊記》 1948 殘酷的電影
史卓漢的失去與重獲(《死亡之舞》) 1948 殘酷的電影
改編,或電影作為文摘 1948 巴贊上工
● 《最後的假期》,或風格如人 1948 電影是什麼
● 《大地在波動》 1948 電影是什麼
● 《美人記》 1948 殘酷的電影
● 試論夏爾洛的象徵意義1948卓別林
● 凡爾杜先生的神話1948卓別林
皮耶‧派偉的《再見李歐納》 1948 佔領與解放時期的法國電影
威廉‧惠勒,或場面調度的揚森教派法 1948 巴贊上工
《摩根里河的奇蹟》 1949 殘酷的電影
● 艾力克‧馮‧史卓漢:形式、一致與殘酷 1949 殘酷的電影
《向凱旋英雄致敬》 1949 殘酷的電影
● 為先鋒辯護 1949
● 《單車失竊記》 1949 電影是什麼
● 《德意志零年》 1949 電影是什麼
● 非純電影辯—為改編辯護 (1950) 電影是什麼
● 希區考克的搖攝鏡頭 1950 殘酷的電影
● 蘇維埃電影中的史達林迷思 1950 巴贊上工
電影與神學 1951 巴贊上工
● 電影語言的演進 1951 電影是什麼
聖者只有在事實之後才成為聖者(《瑪斯伯上的天堂》) 1951 巴贊上工
《瘋狂星期三》 1951 殘酷的電影
● 羅伯‧布烈松的風格 1951 電影是什麼
《國防大機密》 1951 殘酷的電影
《瑞伯先生》,有或無復仇者 1951 巴贊上工
● 戲劇與電影 1951 電影是什麼
● 每午之死 (1951) 現實主義祭
《被遺忘的人》的殘酷與愛 1951 殘酷的電影
● 法國的雷諾瓦 1952 尚‧雷諾瓦
《希望之路》 1952 巴贊上工
● 《溫別托‧D》 1952 電影是什麼
● 假如夏爾洛不死1952卓別林
《兩毛錢的希望》 1952 巴贊上工
《騙子的女兒》 1952 殘酷的電影
● 傑作《溫別托‧D》 1952 電影是什麼
《火車怪客》 1952 殘酷的電影
我們得相信希區考克嗎? 1952 殘酷的電影
《貴婦失蹤案》 1952 殘酷的電影
《羅生門》 1952 殘酷的電影
《懺情恨》 1952 殘酷的電影
《禁忌的遊戲》 1952 巴贊上工
● 導演狄西嘉 1952 電影是什麼
● 《貞德受難記》 1952 殘酷的電影
● 繪畫與電影 (1952) 電影是什麼
● 《舞台生涯》之偉大(1952)卓別林
● 帕格諾專議 (1953) 電影是什麼
● 真實與想像(談《白馬》) 1953 電影是什麼
《蘇珊納》 1953 殘酷的電影
《尼加拉瀑布》 1953 巴贊上工
新藝綜合體能拯救影片工業嗎? 1953 巴贊上工
● 《歐洲51年》 1953 電影是什麼
● 于洛先生和時間 1953 電影是什麼
● 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國電影 1953 電影是什麼
● 怎樣介紹跟討論一部片 1953 新眼光看電影
● 電影與探險 1953/1954 電影是什麼
● 訪問布紐爾 1954 殘酷的電影
● 時代將會肯定《摩登時代》1954卓別林
希區考克對希區考克 1954 殘酷的電影
《他(奇異的激情)》 1954 殘酷的電影
安德列‧卡耶特的控制論 1954 巴贊上工
風格即類型(《像惡魔的女人》) 1955 巴贊上工
《大路》 1955 巴贊上工
殘酷的那不勒斯(《那布不斯的黃金》) 1955 巴贊上工
日本電影風格課 1955 殘酷的電影
《電話情殺案》 1955 殘酷的電影
《捉賊記》 1955 殘酷的電影
《後窗》 (1955) 殘酷的電影
《七武士》 (1955) 殘酷的電影
● 為羅塞里尼一辯—致《新電影》主編阿里斯泰戈的信 (1955) 電影是什麼
● 西部片的演進 1955 電影是什麼
一部西部片之美(談《血戰蛇江》) 1956 英文版筆記精選
《戰國妖姬》 1956 巴贊上工
《騙子》,或通往重估救贖之路 1956 巴贊上工
● 《寂靜世界》 1956 電影是什麼
● 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畢卡索的秘密》 1956 電影是什麼
● 被禁用的蒙太奇 1956 電影是什麼
《救生艇》 1956 殘酷的電影
《擒兇記》 1956 殘酷的電影
● 《証言》 1956 殘酷的電影
《這就叫黎明》 1956 殘酷的電影
● 亨弗萊‧鮑嘉之死 1957 英文版筆記精選
● 《一個國王在紐約》1957卓別林
《生之欲》 1957 殘酷的電影
● 《電影中的色情》一書旁議 1957 電影是什麼
● 論『作者策略』 1957 英文版筆記精選
六個尋找作者的角色:關於法國電影的討論 1957 英文版筆記精選
《流浪漢》的深厚原創性 1957 巴贊上工
● 《卡比莉亞之夜》或新現實主義歷程的終結 1957 電影是什麼
● 雷諾瓦小傳(談《沒有歡樂的一生或凱薩琳》、《賣火柴的小女孩》、《小莉莉》、《女僕日記》等片) 1957 尚‧雷諾瓦
● 西部片典範(談《血戰七強盜》) 1957 電影是什麼
《犯罪生涯》 1957 殘酷的電影
《魂斷花園中》 1957 殘酷的電影
● 被禁用的蒙太奇(談《白馬》、《紅氣球》、《異鳥》) 1953/1957 電影是什麼
高度不忠(《桂河大橋》) 1958 巴贊上工
● 訪問威爾斯 1958 威爾斯:訪談
● 對威爾斯的新訪談 1958 威爾斯:訪談
侯麥與夏布洛寫的《希區考克》 1958 殘酷的電影
談馬蓋 1958
● 電影與電視:尚‧雷諾瓦訪談 1958 雷諾瓦:訪談
*
部分參考英文版《電影手冊》合集所附的附錄。
說明,《巴贊上工》即「Bazin at Work」一書。
这些材料够写个巴赞理论评传了
但也要全都看完、消化完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