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无风 发表于11/10/2012, 归类于博客.

风暴过后,随便谈谈紧急生存

 

 

暴风Sandy和紧接而来Athena使得美国东岸一片狼藉,主要原因当然也是因为娇生惯养的东部居民在全球气候变化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自然灾害(根据戈尔的《An Inconvenient Truth》,北大西洋出现风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标志,而这周刚刚发表在《Science》的论文表明全球气候比之前任何科学预测都更敏感,所以从此开始世界各地极端天气将会越来越频繁出现)。和日本这种长期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国家不一样,东部居民里面有紧急避难包(或者更简单地有outdoor ten essentials 户外十件生存工具)的人不多。在政府应急措施尚健全的情况下确实也没有这个必要,虽然纽约和新泽西州在灾后十天冰冻三尺的情况下还没有恢复电力供应。

那么在谈到城市的灾难应对之前,先谈谈大自然中的户外生存。——户外生存这个词似乎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但是事情往往就是一个万一。我有一个朋友是和我同在一个户外社团的,属于户外经验充足、体能好的类型,我们常常夜里钓鱼晚了就随便在湖边搭个帐篷(哪怕温度已达零度)过夜。那时我们学校三面环山,地处该区的主山脉边缘上。有一晚他没有留下任何的出行计划(我们是要求和倡导入山的人全部和我们联系行程和徒步路线)便和几个新手进山(迷路条件一),并且想着这是很通常的路线不会有什么岔路(迷路条件二),因而自顾自跟着大部队走没有留意附近的状况(迷路条件三)。很自然地在进山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自己迷路了。那时候是南方的一月份,山区内湿冷低温,更为危险的是他们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们进山了。当晚恰好通过种种迹象我推测出来他是进山了,然后迅速整理出来可能的名单然后报警,最后在警方和当地的民间户外救援队的帮助下在凌晨五点半的时候终于找到他们。

 

提起这么一个故事,只是为了说明,在野外迷路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同时,户外生存也不是什么很炫的技能。学习,练习,熟练,保护自己保护别人,这就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住,首先要避免把自己推到一个需要考虑生存的境地。其次,我们不需要五星级宾馆来生存。对不完美容忍度越高的人存活下来的几率越大——尤其是如果生存考验超过两周的时候。

 

那么,户外生存最需要首先保证的基本需求是什么呢?体温。水。食物。体温过高或者体温过低都会迅速导致死亡。保存体温的需求就涉及到户外的衣物、衣物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以及如何处理湿透的衣物。干净的饮用水或者天然的过滤水也是生存的关键——就算没有食物人还是可以熬个50来天没有问题,但是没有水的话几天就可以结束了。

 

在谈及各种户外的工具使用之前,先来就体温和水源这两个最关键的需求谈一谈。在文章的最后我会列出一个可以放进一个腰包里面的户外生存工具清单(这套是我在国家公园里面进行2-4小时的徒步时会随身带的工具)。至于城市灾害,我额外多带一个手摇式电筒+收音机,以便接收灾难信息。

 

衣物

户外活动的时候当然是推荐专业的户外服装。但是在没有这样的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可以避免穿错误的衣服。

 

贴身衣物 (Base Layer)

就贴身的内层衣物来说,不管是任何季节,都要避免穿着纯棉的衣服——这样基本上市面上各大运动品牌的T-shirt都被排除在外了。纯棉的问题在非常吸汗并且难干。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过纯棉的衣服湿透了搭在身上一阵风吹来感觉很冷的时候。户外运动尤其是冬季户外运动中出现这样衣物湿透难干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考虑生存的时候。原因很简单,一件湿透的衣服能迅速地带走你的体温(所以当父母的都会知道要及时给小孩子换衣服)。

 

在低海拔地区活动的时候,我习惯贴身使用Coolmax材料或者Techwick的衣服作为底层衣着。Coolmax能迅速地排走体表的水蒸气和汗并且保持衣服本身的干爽。但是要注意的是Coolmax材料的衣服相对质检没有Gore-Tex衣服的严格,所以不同牌子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我记得在国内有过一件addidas的Coolmax短袖,几乎毫无排水能力,而且不透气,非常难受——接下来好多年我都对这个面料敬而远之,直到终于要上高海拔不得不入手一件,然后才发现真正户外品牌的Coolmax服装的表现是出乎我意料的好。

 

这是我最常用的Eastern Mountain Sports的Techwick crew。虽然EMS是东部的小品牌但是东西做得相当的不错,很多设计比起The North Face都要实用。

 

在高海拔地区活动的时候,我会用coolmax搭配防寒的户外羊毛衣。关于这两者的搭配,老手(尤其是登珠峰攀冰一类的)的建议是在较温暖的时候(约0-5摄氏度)可以Coolmax面料穿在羊毛里面,在低温的时候coolmax面料穿在羊毛的外面。

 

保暖衣物 (Mid Layer)

在底层排汗和贴身保暖做好后,就到中层的保暖了。一般来说中层保暖有两个基本参考,一个是衣物的保暖能力,一个是抗风能力。中层保暖衣服要避免毛线衣(重,保暖能力差,难干),选择轻和快干的面料/填充料。市面上的户外衣物填充料无非是各种中空棉和羽绒,而内衬或者单衣的面料无非是Polartec(抓绒的高级版本)或者各个品牌自行研发的产品。中空棉比起普通棉衣的差别在于保暖性要更好同时更耐压——因为无论是中空棉还是普通棉花,只要彻底塌缩了就会失去保暖能力,羽绒也一样。

 

我曾经是羽绒爱好者,中层保暖用过Pantagonia\Columbia\TNF的各种羽绒,而作为中层单衣(及软壳)也是尝尽了各种面料,但是终于那些羽绒都被用于城市穿着而户外运动我彻底被CoreLoft中空棉征服。这个转变是有道理的。羽绒固然是非常优秀的保暖填充物,但是它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羽绒只要一旦潮湿便失去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保暖能力。世界各国的军队无论是衣物还是睡袋从来不使用羽绒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相比之下,中空棉就算是湿了也依然保有保暖能力。同时,长时间使用重型冲锋衣的情况下由于冲锋衣的重量和背包的压力,中层羽绒被压缩的程度不能轻视;如果同时加上剧烈运动,身体所蒸发的湿气会进一步剥夺羽绒的蓬松度,使其丧失保暖能力。人体的蒸发量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最简单的例子是一般于单人帐篷(Bivi Sack/Tent,最轻便的户外避难、露营装备)内宿营一夜后睡袋表面基本上已经非常潮湿,甚至在寒冷地区睡袋表面会有大量的水滴,这些都来自于夜间体表的蒸发。

 

所以世界上最顶级的户外品牌Arcteryx(始祖鸟)没有一款产品使用羽绒。

 

目前我所使用的唯一一件中层保暖是始祖鸟的Atom SV (始祖鸟的产品确实是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的质量和设计),是Atom LT的升级版,更保暖,更适用于极端环境。老实说,这是一件穿过之后就再也不会去考虑其他衣服的作品。这件衣服的所有者们攀过世界十四大高峰,经历过雪崩和暴风雪的考验,以至于在第三方测评报告里面测评者直接发出这样的评价: If every other brand gets this design, Half Dome would just be a piece of cake. (如果所有的品牌都有这样的设计,攀登半顶——位于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简直轻而易举)。

这是Atom SV 的袖口设计,风和雪完全不会进去,同时不会有紧促感,也使得袖口整洁,方便户外工具的使用。

 

这是来自第三方独立测评报告的照片,后面就是著名的Half Dome。

 

 

Atom SV的最近一次使用是在47-80公里每小时的风速、温度零下四度、暴风雪警报生效、初冬湿重的暴雪的情况下我在户外小树林里面清理管道时使用的。当时仅身穿一件短袖外面套着这件中层,在户外工作了半个小时。虽然只是一件中层,它还是有相当优良的抗风和防水能力(Arcteryx完全没有专门提及它实际上有优良的防水能力)。这半小时的户外清理和铲雪过程中保暖完全没有问题;湿重的雪上身即化,但是连表面都没有湿;由于细节的设计到位,就算从事着重体力的房屋维护工作,没有一滴雪进入到衣服里面;加上始祖鸟做得相当厉害的腋下立体剪裁,就算是双手高举(尤其是攀登的时候),衣服也不会被拉起来,保证了腰部的保护和整体的舒适感。由于Atom SV的保暖抗风抗水性,就算是在美国东北和西北的冬天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软壳使用(大部分攀冰的人是直接用Atom LT 或者 Atom SV 在天气好的情况下直接登顶的)。

 

外层冲锋衣(Hardshell)

外层的衣物或者是冲锋衣的基本要素是防水抗风耐磨。防水抗风的面料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主流的高档面料是同时具备全防水和全透气能力的杜邦Gore-Tex面料,其中以GT-Pro为最高级面料(透气能力是防水面料的重要参数,因为简单来说,如果只追求防水的话,穿一身塑料膜就完全防水了,所以透气性是舒适度的指标)。Gore-Tex面料同时兼备优良的防风能力,所以除却2013年始祖鸟的新面料外(在最新版的冲锋衣上开始使用,但是因为尚待发布,目前没有第三方的测评资料),市面上专业的高级冲锋衣全部都使用Gore-Tex Pro面料。今年来各大户外品牌也开始把这种革命性的材料普及化,使得不进行极端户外运动的人也能承担得起GT的轻量级冲锋衣。相对用于这种冲锋衣的面料多为Gore-Tex PacLite,把原来的GT三层面料改为单层,因此对织物的表面和衬里的配套材料的要求降低,使得价钱大大降低,同时衣物的重量也极大地减少了。作为普通消费者的话,在短途旅行甚至只是去看球什么的时候随身带一套根本不是难事。

 

我第一次使用GT-PacLite是在今年的美国网球公开赛,四分一决赛那段时间天气恶劣,我直接在手提包里面就带进去了一套。结果在中心球场等莎拉波娃和德约科维奇的时候都用上了。由于是9月份,我基本上穿着短袖,所以感觉PacLite的贴肤使用感觉非常糟糕,因为为了减少重量和降低价钱,基本上GT面料就是贴身穿着,多少有黏黏的感觉。如果是秋季里面多穿一件衣服的话相信会好很多。但是这样的话PacLite的舒适使用范围就非常有限,我能想象到的就只有夏季秋季的塞罕坝或者云南——更高的海拔我就直接使用Arcteryx Theta AR了。

 

Theta AR 是全功能硬壳(AR=all around),基本能满足各种运动的需求。由于我不攀冰不常滑雪,而常常综合使用于各种环境和条件的户外驴行,所以我就选择这款而没有选择雪地专用的其他型号。

 

 

Theta AR 在攀冰中:

 

 

耐磨材料多为Coredura,也有各种分级。户外活动,尤其是在灌木和丛林中开路的时候,被树木和荆棘刮到的几率是百分百的,所以冲锋衣以外表简单为佳(减少被树枝拉扯住的机会),以面料耐磨为佳(于是在通过狭窄的荆棘丛时不需要开路而可以迅速穿过,或者在攀石的时候不需要考虑石头刮了面料会影响到衣物的表现——这点是GT PacLite做不到的)。是的,这样的感觉很好,很多时候看到狭窄的树丛要通过时,我把冲锋衣的帽子也系上,背包套套上,一低身几步跑过,就有百花丛中过,滴水不沾身的感觉。我也不是极端器材发烧友,我的器材宗旨是在尽量舒适的情况下能使得自己最大限度地享受大自然,这就够了。外衣耐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户外生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仅用一把刀就完成建房造船砍柴开路,所以接触到硬物的机会也是百分百的。

 

对于认真的户外玩家,在允许的情况下还是直接上Arcteryx的产品一步到位就好了。过去十六年的各种经验下来,还是Arcteryx的产品能够达到一经拥有别无所求的终身体验。

 

衣物的话就到此为止了。当发现自己身处生存危机时,身上的衣物已经无法改变了,所以接下来便是生存技巧了。先来看看具体的户外生存工具。

 

不同的人对于户外必须的工具有不同的清单,但是说到户外最必须的工具,刀具必然是排在第一位。看过“真人秀”《Man vs. Wild》(《人与自然》)的读者都明白我指的是什么。Bear Gryll是熟练使用户外刀具的专家了,今年在《Backpacker》(《背包客》杂志)九月、十月号的户外生存专题里面获邀担任编辑和顾问,并且分享他的户外生存知识。

 

《Backpacker》2012年9月的生存专题

 

关于户外工具——永远不要把第一次使用浪费在生死关头。就我们而言,所有的装备都在日常反复熟悉使用(比如帐篷,闲时也会反复快速搭建和收拾整理),练习都闭眼也能操作的地步为佳。

 

先看看我的户外备用工具清单:

 

户外生存刀(内含磨刀石和打火石)、紧急逃生毯、绳索、打火石,干净瑞士军刀+药物(用于小型手术)、简便过滤吸管、哨子、信号镜、指南针、高热量食物(巧克力\肉干\压缩干粮)、小毛巾(或者袜子,用于收集露水)、备用头灯

 

以上所有的东西都打包在一个10cm*15cm的防水包里面,随身携带。

 

 

关于水和食物——父亲从小的教导是,在真正到达安全地方前,永远不要喝尽最后一滴水,永远不要吃完最后一块饼干。多年来我深深收益于此忠告。曾经遭遇过一次计划为20分钟的徒步最后演变成在深山峡谷里面徒步了9个小时才脱险的过程。——幸而因为属于户外稳妥型,所以虽然是10-20分钟的徒步,我还是带足了我的户外紧急包。最后四个人在没有早餐没有午餐的情况下仅靠紧急包里面的干粮和水完全了9小时的徒步最终离开了峡谷。

 

另外关于指南针,实际上观察星空和太阳(在阴天的情况下用刀背的反光强度来确定太阳的方向)会比单纯使用指南针来得靠谱,因为指南针受到地质影响的程度很大(而且全世界就没有几处户外是没有磁石影响的)。除非是镶嵌在标尺里面可以和地图合并使用、用于定向越野的指南针,否则我会倾向于使用恒星和太阳来定向。

 

刀具

 

我的户外逃生刀是Gerber出品的Bear Gerber Ultimate Survival Knife。去年此刀出了全平刀锋版,但是我还是选择了一半为锯齿的版本。此刀不是户外刀具,而是生存刀具,所以用户外刀具的标准来考量的话当然是不足的——美国很多刀具论坛上刀具发烧友对此刀都极其抗拒,但是从生存刀具来考量,在综合了所有的生存刀具测试后,此刀还是我的不二选择。

 

 

我之所以说此刀不能属于“常用”户外刀具的原因在于材质。Gerber公司在和Bear Gryll开发此刀的时候使用中国国产钢材并且在中国制造——Gerber的其他刀具都是美国本土制造的,而国产钢材质量不行就是不行,这是铁(钢?)一般的事实。所以如果把此刀作为常规户外刀具使用的话,寿命会大大缩短。但是作为一把生存刀,它却是各种测试中(甚至在和常规户外刀具的对比测试中)使用最方便最可靠的生存刀。——对军刀和常用户外刀感兴趣的可以另行讨论,美国的军刀真是各种各样。

 

为什么户外刀具这么重要呢?只要有一把刀,我们就可以完成生火、搭建临时住处、渡河、开路和处理食物的基本生存任务。

 

(注:以下所有测试视频都在Youtube上,请酌情考虑能观看的方式。都是精选出来的视频,希望能有帮助)

 

这个是关于此刀的使用快览:

 

Bear Grylls终极生存刀官方视频:

Bear Grylls Ultimate Survival Knife

 

用这把刀打火能产生大量的火花,非常容易点火;同时自带磨刀石,所以在户外可以尽情使用。另外有很多测试视频展示了此刀在砍树砍柴的时候的优良表现。砍柴能力很重要,因为在潮湿的户外,我们需要在倒塌的小树树干中间寻找干燥的木材,从而需要把树干的外层大约2-3厘米厚的木材砍掉。

 

学习户外刀具的使用无非就是这几样,所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就可以熟练使用刀具——我认为仅有一把好刀但是不熟悉刀具的使用是毫无意义的。下面的视频通过刀具的测试很容易让人看出熟练使用刀具的几个基本技能:

 

户外刀具基本技能+生存刀测试

Survival Knife Field Test and Knife Skill

 

这个视频在测试的同时已经把户外使用刀具的几个基本技能演示出来了。

 

使用刀具生火是非常重要的,生火是户外生存第一关键技能,因为有火就可以保存体温、处理食物和水、阻挡野兽、干燥衣服。以下是户外生火的方法:(我认为视频比文字说明更利于学习,所以恕我不再一一介绍)

 

How to Start a Fire with Flint

上面的视频里面使用的便是我下文会提到的安全镁条。除此以外,使用燧石是一样的,唯一不同之处仅在于镁条可能更易燃和更易点燃大条的木材。

 

附:简易的钻木取火方法(我没有试过,但是看过很多人用,姑且分享一下)

 

Simple Bow-Grill

 

还有这个是非常详细的钻木取火教程

 

Complete Guide to Bow-Grill

 

 

 

紧急逃生毯 (Emergency Blanket)

 

一般来说外出我都会带睡袋,但是没有露营计划的徒步时我必然会带上至少一张的逃生毯。逃生毯非常轻便,折叠起来比手掌还小,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算,但是保暖能力非常强。外面是鲜橙的户外救援颜色,同时印上了各种户外紧急指南,里面是反光材料,作为睡袋使用时可以反射体温,作为求救使用时可以反射光线。

 

 

逃生毯搭建临时庇护所

 

 

折叠后的逃生毯

 

 

紧急逃生毯在作为睡袋使用的时候可以保暖,同时配合登山杖\树枝和绳索使用时可以用于搭建临时庇护所。我习惯于同时携带两张便是考虑到能搭建庇护所和充当睡袋使用。同时在潮湿的密林可以用于收集露水。

 

记住,在配合营火使用的时候,反光的一面设置为内帐,这样可以把火的热量反射在内,从而使得庇护所更为温暖。

 

绳索

作为普通生存包里面的绳索,我一般只带20-50米长的绳子。使用绳子也是户外重要技能,包括各种绳结的打法。这些都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到,只要平时勤加练习就能使用好了。对哪怕是只有少量航海经验的人来说这是必修课(我们在学习无动力帆船的时候第一课便是基本的升帆用八字结和系船用的各种水手结)。这里需要一提的是,普通的登山绳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并且需要专业手法的维护(比如说要避免纽纹,否则绳子承重能力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彻底毁掉)。一般攀登用绳都会有使用登记,以便计算耗损量和淘汰时间。

 

打火石

由于火在野外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要素,所以我随身除了刀具自带的燧石打火石外,我还会额外带一套防水火柴,和另外一套燧石打火(放在背包另外的地方)。同时我还会带一条镁条——镁条在固体状态下不会点着,但是在粉末状的时候能产生高温火焰,非常容易点燃大量的木材。

 

打火石——配合钥匙或者刀具使用

 

 

我常用的镁条打火石:

 

 

到底为止,紧急包里面主要的工具和使用方法都介绍过了,剩下的指南针和哨子一类的不需要介绍大家也知道如何使用。至于地图定向那是定向越野的范畴了就不在这里写了。

 

 

 

关于户外水源的收集:

 

最简单的便是在靠近谷底的地方寻找水源。在小溪边寻找到水源后可以用水瓶把水收集起来,待晚上生火的时候煮熟饮用。在没有条件这么做的情况下,作为天然过滤,可以在水边的土地水平面以下挖一个洞,然后喝渗透过来的水——这样至少是被泥土过滤了一次,聊胜于无。

 

在没有天然水源的状况下,以下是几种在实际操作中能收集到不少水分的方法

 

1。露水收集

这是被证实能最有效收集到水分的方式。在太阳出来之前,在叶子较多的灌木和草丛里面有大量的露水。这个时候用一只袜子或者围巾等能吸水的织物拿在手上快速地擦拭叶子,然后把水挤到水瓶里。草多的地方尤其管用。用这种方式大概十几分钟就能收集到一两百毫升的水。

 

用毛巾或者袜子快速地在草丛上擦拭,能收集到不少的水

 

2。雨水收集

用塑料膜或者逃生毯把四角吊起来,中间压一小块石头,在雨天就可以收集雨水同时作为庇护所使用。在雨大的情况下需要经常收集,否则水太重会损坏庇护所本身。

 

3。蒸发水收集

这个更多用于在难以寻找水源的戈壁和荒漠地带。用一个塑料膜把小灌木什么的紧紧包起来,里面放一小块干净的石头,然后把开口绑紧。之后记下地点便可以开始收集柴火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几个小时后回来便会多少看到石头附近收集到的蒸发水分。使用这种办法收集水,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地点同时进行,因为哪怕是烈日当空,植物的蒸发量也不会太大。

 

关于庇护所的搭建、暴风雪雪地庇护所的搭建等等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再另外写了。

 

荒野是一剂毒药,尝试过的人再也无法彻底适应城市而忘记人类本来存在的地方。我记得自己是第一次露营就非常习惯了,但是也有的人需要几次后才能适应。然而一旦适应了,便会爱上这种和自然共处的方式。我去澳门的时候都习惯在黑沙滩露营过夜。带上炉头,夜里在林子里或者海边煮个面煮个汤泡杯茶,在营火边聊天或者阅读,是非常舒适的度假方式。

 

最后一个小tip: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松叶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令人不忘,轻身益气,久服不饥,不渴”。早上从庇护所醒来,用火融掉雪水(雪不能直接吃,否则会越吃越渴,并且带走身体热量),用新鲜的松针煮茶,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叶绿素:-)




7 Comments

  1. 张潍
    11/11/2012

    绝对详细。紧急避难工具以后应该成为城市居民必备

  2. 缺錢
    11/11/2012

    一看到這標題,想來,又是阿風的工商時間?
    一點進來,果然。
    阿風是想要攬幾種達人身分啊~
    給別人留點餘地嘛~

  3. 四步棋
    11/11/2012

    目测肥内老师卖萌

  4. 无风
    11/11/2012

    阿肥是各种小号各种神出鬼没⋯⋯

    (你没看出来是因为丧失了写作能力所以只能当居委会大妈卖萌嘛!)

    (又,最近终于被彻底改造成看电影的人了⋯⋯)

  5. 騙錢
    11/12/2012

    這…這樣都給認出來了?
    你說你這麼噴叫喪失寫作能力,那讓你保有那個能力的話不就太可怕了?

  6. 无风
    11/12/2012

    阿肥,最近我连小说漫画都忙到看不了,只啃得进专业书。所以只能毫无语言修饰的东西写写。。。悲剧啊,所以才开始狂看电影力求找回状态⋯⋯太不成熟了⋯⋯胡总是随时随地能写的类型⋯⋯掩面⋯⋯

  7. 給錢
    11/12/2012

    嘖嘖,電影原來只有在這個時候才來補空檔啊~
    安導情何以堪?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