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王莫之 发表于10/14/2014, 归类于乐评.

标签

黑胶复兴?最艰难的第二次回旋 – Side B 何苦“黑”胶

世界初CD化,日本初CD化

世界初CD化,日本初CD化

文/王莫之

黑胶首先是用来听的,不仅是用来听,而且有些录音若非借助黑胶就听不到。我有一位好友,黑人音乐的狂热粉丝,偏好日版CD,因为很多沧海遗珠只有日本的唱片公司有再版。他有那么一批碟,侧标(Obi)上宣誓“世界初CD化”,他想,这样被动地等CD化,哪年才是个头,由此,加入了“黑”社会。不光是黑人音乐,前CD时代的白人摇滚也有无数录音,因为缺乏商业性,长眠难醒。The The乐队的主脑Matt Johnson颇有名气,在The The的三张专辑有过客串的Colin Lloyd Tucker,其实是个弱化版的Matt Johnson,一样擅长多门乐器,包办个人专辑的词曲、乐器、演唱,一样后朋(Post Punk)打底,实验姿态。Kate Bush、Johnny Marr也为Colin唱过赞歌,可惜他就是不卖。目下,要听他的前三张作品,除了初版黑胶,别无它法。当然,网络时代不缺罗宾汉,所以在Soulseek或是某些高段位的音乐博客,有网友上传的抓轨,用专业设备共享偏门黑胶。

历史总在轮回中前行,前行中轮回。到了数码时代,一大堆录音没有黑胶化,于是,我们看到一张又一张的再版,塑封上贴写:“First time available on vinyl”。黑胶复兴最可怕的一点是叫人失智,迷信心水的专辑都应该收一套黑胶,收了才叫收藏。就像十年前,大家意识到日本版的可贵,它有bonus track,印刷更精致,内页更丰满,盘基更厚实,侧标文化更是醉人虐心,于是,轰轰烈烈的版本大清洗开演、复排。可眼下呢,当年从日本Yahoo从鬼子手里抢来的宝贝冷贱了,taobao上对折都没人问;eBay上,美帝英帝,对中国卖家挂售的日版Mini LP开始性冷淡,因为他们对尺寸有了新的认知与渴求。大家渐渐达成共识:论便利,CD不如MP3,MP3不如在线收听。放眼未来,正如IPod的停产,MP3的下载也会退市。在任何数码产品都可以智能化的未来,在线收听将成为音乐消费的主流,届时,买CD可能比现在买黑胶还要奇葩。这些年的黑胶逆袭已经证明了,乐迷认同黑胶等于不一样的声音,不论音质是否卓越,类比的味道是否纯正,它好歹提供了一种可能,而CD和无损MP3,在听感上总归是数码味,别无二致。这才是目前多数胶友的心理,豪购的动力,好些厂牌吃准了,推出附赠高品质MP3甚至是CD的再版黑胶,推波助澜。

在外听MP3,在家听黑胶,没有黑胶化的专辑听CD,我目前就是这样。我还收藏了几百盘港台、英美的卡带。卡带的声音比黑胶还醇厚,如果把Japan的《Tin Drum》比喻成一盘薯片,MP3和CD提供的是原味,黑胶是番茄味,卡带则是烧烤味。这就像一首歌的三种混音,乐趣各异,孰优孰劣,全看受众审美。所以,在我这四种介质都可以是刚需,好比米饭面条面包馒头,果腹随心配。但是,如果只准选一样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留下黑胶。

同张专辑,CD版和黑胶版凑到一起,除了感喟黑胶之大,更多的是哀叹CD之小。

同张专辑,CD版和黑胶版凑到一起,除了感喟黑胶之大,更多的是哀叹CD之小。

黑胶赋予的官能震颤实在是太强烈了。同张专辑,CD版和黑胶版凑到一起,除了感喟黑胶之大,更多的是哀叹CD之小。我人生的初体验被Gene的《Olympian》夺去了。我呆望着它俩,第一次领悟到专辑名字的意境。这绝对是奥林匹克精神啊——更大,更强,更什么。其实有关尺寸的问题,纯属两性伪命题,林强在《爱情研究院》的高潮已经唱透了:“啊,世间的男男女女,失情伤悲得爱欢喜,用心计较……”是呀,用心计较,能不计较吗?

我始终觉得,任何有实体唱片瘾的人,都会爱上黑胶。如果你是抗拒黑胶的CD派,那只能说明你还没亵玩过黑胶,或者,你有什么苦衷,比如过敏性鼻炎、钱包扁平症、学科权威高姿态。陈年的黑胶,气味和声音一样雄浑,特别是洋垃圾中古货。我忘不了当年开头箱,戴着口罩和手套,出了货仓,觉得外面PM2.5超过250的空气是多么小清新。淘碟虽苦,但是抱着心仪的黑胶,替它洗澡,看它转着享受针刑,整个过程,春风沉醉。

小清新是彩胶的重灾区,siesta和elefant尤甚

小清新是彩胶的重灾区,siesta和elefant尤甚

彩胶(Colour Vinyl)就更销魂了。Captain Beefheart的名盘《Safe as Milk》有过两款彩胶,1975年的法国版是鲜嫩的透明黄,我更偏好新近的美版乳胶,盘面乳白足以点睛,光看就有“Safe as Milk”之感。本月21号,Jimi Hendrix的杰作《Are You Experienced》会有一款紫色烟熏的彩胶上市,名曰“purple haze”,马屁好,限量1500套,预售我没抢到。Bob Marley的经典《Legend》,新问世的30周年纪念版,盘面三色,人见人爱。类似的特“色”在辣手“催”花的黑胶狂潮中愈演愈烈,快成闹剧了,各种打着设计名目的再版,本质是商业剥削。“色”情狂是黑胶独占的乐趣。收CD以来,我只见过异型CD,比如“国民特首”刘德华的单曲《中国人》,是个中国版图的形状。异型黑胶不如彩胶普遍,却不珍稀,是少数民族。CD的彩胶化,好像只有“环球复黑王”的引进版,两面涂黑效颦黑胶,勉强厕身。

Peter Saville设计的封套,左上有个正方的开窗

Peter Saville设计的封套,左上有个正方的开窗

我们熟悉的那幅图案其实缘自内页

我们熟悉的那幅图案其实缘自内页

ELP《Brain Salad Surgery》的初版黑胶,封面颇有玄机,左右两扇门

ELP《Brain Salad Surgery》的初版黑胶,封面颇有玄机,左右两扇门

 

开一扇你就会有直观感受

开一扇你就会有直观感受

全打开后,恐怖的骷髅被美女替代

全打开后,恐怖的骷髅被美女替代

设计感、概念性也是黑胶常被讴歌的方向。OMD《Architecture & Morality》,Peter Saville设计的封套,左上有个正方的开窗,我们熟悉的那幅图案其实缘自内页。ELP《Brain Salad Surgery》的初版黑胶,封面颇有玄机,左右两扇门,打开后恐怖的骷髅被美女替代。这些设计,CD复刻并不难,偏偏约定俗成一般,被CD再版删弃。当然,CD时代的专辑,也有大把精彩设计,一些特殊关节在相隔多年之后首发黑胶版也会有尴尬,不过,由于尺寸问题,黑胶的施展空间和成效通常好过CD。所以,有一阶段,买黑胶是有惊喜的,自以为熟稔的专辑,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如The Smashing Pumpkins《The 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黑胶版是3LP,共六面(Side),分别是“Dawn”、“Tea Time”、“Dusk”、“Twilight”、“Midnight”、“Starlight”,CD版分两张(Disc),分别是“Dawn To Dusk”、“Twilight To Starlight”,从概念性来说,黑胶版的信息更全,更容易理解。面(Side)的取消,对CD来说是进步是便利,但又损失了一些设计空间。没黑胶体验的乐迷会想当然地觉得,面嘛,无非是Side A和Side B,Side 1和Side 2。其实不然。Soft Cell《Bedsitter》的一面叫“Early morning dance side”,另一面叫“late night listening side”;松田优作《Interior》的一面叫“Open Your Eyes Side”,另一面叫“Close Your Eyes Side”。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作品有帮助。

Soft Cell《Bedsitter》的一面叫“Early morning dance side”,另一面叫“late night listening side”

Soft Cell《Bedsitter》的一面叫“Early morning dance side”,另一面叫“late night listening side”

其实关于翻面的繁琐,我有一些个人意见。我工作时喜欢听音乐,有时忙过头了,一面黑胶放完是个提醒,强迫我起身翻面——也有魔高一丈的,如The John Lurie National Orchestra《The Invention of Animals》,A面唱完,死区(Dead Wax)有圈音轨,唱针转不过去,循环产生鼓点敲奏,我第一次听,愣是loop了半小时,惊叹这首太Steve Reich了。趁着翻面,我也活动一下筋骨,这对颈椎、腰椎以及其他职业病都是缓和。但是,对象若是45转的唱片就有点尿频尿急了。45转通常是单曲或EP,因为每面容载的内容少,给唱针拾取沟槽(groove)信息的空间就大,所以音质普遍胜过33转。Cocteau Twins的专辑《Victorialand》,初版黑胶是45转,通常专辑的转速选用33转,45转也有,多为双LP,电子的甚至3LP、4LP,《Victorialand》是少见的45转单张大碟。据说之所以选用45转,是因为在做mastering的时候,发现33转的对于一些细微声效的再现存在困难。这也佐证了45转的音质更优异。我个人的经验也是如此。比如我有好些Radiohead的45转,同样的歌,和初版专辑比,声场明显澎湃,细节丰满。近几年,华语黑胶也有了45转专辑,如林忆莲《盖亚》、陈淑桦《跟你说听你说》,撇开音质,45转的另一价值是一碟两听。Charlie Parker的吹奏之快叫人称奇,《Giant Steps》时期的John Coltrane快到让Sonny Rollins去大桥下苦修,如果你买的是45转却用33转听,狂暴Bebop就改调抒情Cool Jazz了。同理,那些45转的独立摇滚,会在33转下异变为后摇,前提是没人声。转速的错位会使人声变得滑稽。速度太慢,男声变牛声,女人变男人;速度太快(如33转用45转听,45转用78转听),男声变女声,女人变妖怪。The Smiths的《Bigmouth Strikes Again》,背景和声署名Ann Coates,其实,这位女士是Morrissey的伪装,他事先录好伴唱,通过提速而变性。

33转的一碟两听也是事实,只是实际听感一般,因为提速对音乐的破坏要比降速来得大。

最后一个角度有点俗,却是我沉溺“黑”社会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黑胶的投资性。说得更俗点,某某的新专辑,买黑胶版比买CD版保值。说保值还是保守的,我内心的潜台词是升值。任何实体唱片升值的原因无非是绝版了,你想要,只好高价从二手市场收。“想要”和“绝版”是充要条件,缺一不可。所以,Pink Floyd的新专辑,黑胶版在发售一两年内很难升值,它的地位决定了它的量。但是,假设说黑胶版限量一万套,就要做好春运买火车票的准备了。这也是Mark Kozelek的黑胶奇贵的原因。无论是他个人名下的出品,还是Sun Kil Moon的,都是限量版,500-1800套不等。作为某领域的老法师,Mark的听众遍天下,也难怪他每有黑胶新品问世,官网的订购不久便显示“Sold Out”。

sun kil moon新专辑benji的黑胶,黑色款,限量900套,发行即绝版,市值可期

sun kil moon新专辑benji的黑胶,黑色款,限量900套,发行即绝版,市值可期

说到这里,CD铁粉估计该怒了:“如果Mark的CD版也是这点量,肯定也是死贵。”必须的!我想这就是CD和黑胶的分别吧,怎么说,黑胶都是小众趣味,而且音质还差强人意。对此,我的另一位好友目光如炬:

“当人们在电灯时代想回去点蜡烛,但全世界的蜡烛厂都已经关门了,怎么办?有人从零开始重新开了蜡烛厂,但更多的人用小电灯泡做成蜡烛火焰的模样先占领市场。这个比喻可能不确切,但如果是我,我会从这个角度去看,至于蜡烛厂或电塑厂怎么做的,其实不重要。”

多形象的比喻啊,且不管它是否贴切。于是,我关闭现代照明,点上一支蜡烛,默默祷告:

“为什么会在电灯时代想回去点蜡烛,可能是有比电灯更好的照明方式,我们用那个新玩意了,而我们发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生日,比如SM,我们需要蜡烛来获得一些电灯无法再提供的感受。”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