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弄文集的想法,當然不是自戀地要做什麼東西出來,主要是為了要去北京考試用的,想說,面試的時候帶個作品去,比較有份量些,因為在等面試時,確實有看到考生拿著自己發表在《電影藝術》的文章出來。(這位考生後來考上了文學系,當時可算是我們這屆裡頭的大話王,但,我現在一點都想不起他的名字來……)那時,我的專業的指導老師有兩個,所以我一共做了三本文集,帶了兩本過去。
這文集最初的構想還滿大本的,但想到在面試當下,老師們不可能翻閱嘛!而面試完也不一定就想翻閱,所以,想一想還是弄成短版好了。長版的目錄如圖01。這本長版的當時被命名為「失衡視見」。
後來縮減為短版,也就是最終定版為《心象的接觸》那版。如圖02。收錄的範圍是2003年4月到2007年4月間的一些文章。全數都是自己在網路上寫自娛自樂的文章。
圖02
不過,到了面試現場,一進門,發現居然列席有六位面試老師……基於只帶了兩本,且又搞不清楚誰是誰,於是就沒把文集拿出來了……後來回台灣,把這兩本送給了師長。
然後是2009年暑假前,當時心想由於在北京的影印店列印啥的很便宜(大概是台灣的三分之一價),加上想說暑假過後要專心寫論文了,所以不妨把兩年來在北京求學過程中的一些「成果」集結起來。於是有了文集第二號,《北方學旅》。目錄如圖03。收錄的範圍當然就是2007年9月到2009年6月。這本本來當時讓影印店幫我隨便弄個封面上去,結果還真的挺隨便的,太醜了,所以不貼出封面了。如果沒記錯,這本當時印了10本,分送北京和台灣的親友之後,家裡剩兩本,一本放四川,一本在台灣。
圖03
2010年六月,即將結束北京的學習生活,當然也寫完了論文,心想,好像又該是集結的時候了,畢竟光論文就占了近九萬字。所以文集編號3的《詮釋的極境》就這樣產生了。這本當時也印了10本,但最後發到一本都不剩,我自己手上也沒有了。它的封面可以在豆瓣上看到(不過已經被憎恨我的人將作者名改成「王八蛋」了),總之,封面與目錄如圖04。這裡頭應該挺多文章都放在掘火上了。收錄範圍是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封面是室友New Divide畫的,但構想是我想的。後來當iphone推出後,朋友說我當時應該申請專利的。
圖04
這本《詮釋的極境》後來有一個版本是沒有收錄論文的版本,那是2011年回台灣找工作,當時想應徵台北藝術大學講師時重編的,因為應徵材料裡頭要包含作品,本來是將前三本文集都要附上,並且因為課程好像跟導演有關,所以我又另編了一本《沉思場面調度》(圖05,基於這幾本工作用的文集都沒有特地做封面,所以僅列出目錄),但因為應徵材料要一式三份,這樣太花錢,所以索性另編了一本《學術論著選編》(圖06),算是精選了前四本文集的內容。所以《學術論著選編》一共印了四本,一本自存,三本送應徵。《沉思場面調度》就只印了一本。算起來,基於跟前三本的文章並無太大重疊,所以應該算文集編號4。
圖05
圖06
接著是2011年,當時已經在國家電影資料館(現改名「國家電影中心」)工作的我,聽到說上海的朋友101要來,心想,乾脆製作個文集相贈好了,當時一口氣規劃了三本。第一集是《發乎人止乎人》,副標「相信作者論」,顧名思義,這本是以導演為主。目錄如圖07。但這本最終並沒有完成,當然也沒有印出來。另外兩本的命運差不多。第二集是《尺孔的歡愉》,副標「偶遇抑或待尋的電影意義?」,偏重短評,部分文章與《沉思場面調度》重疊,目錄如圖08。第三集叫《強勢的曲言》,副標「追蹤影片意義的頭腦體操」,基本上都收長的影片分析文章。目錄如圖09。
圖08
圖09
總之,我幾乎想不起來後來到底有沒有給101文集了,他當時說要回去幫我張羅出書的事宜,但再也沒有任何下落。想一想,應該有的,既然前面這三卷本文集沒做成,最後基本上應該就是做成了初版的《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封面正面與目錄如圖10(印象中當時印出來之後還有拍自己手拿實體書的照片,但是找不到了)。這本算是為了論文而存在的文集,在論文之前放進了許多潦草的材料,一些關於小津或歐弗斯的筆記、短文等等。這本文集當時還請大佑幫我設計了封面。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印了5本。最後我一本都沒剩。
圖10
沒記錯,2012年,剛好看到有「潑先生」獎,順勢將之前幾本醞釀的文集重新整理了一下。一下子拿了三本去參賽,一本是初版《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一本是《強勢的曲言》,再有一本是《觀影旁註》。第一本前面介紹過了,第二本《強勢的曲言》主要是「101版」第三集再精選來的。雖說參賽沒有(也不需要)給封面,但我還是請大佑幫忙設計了一款封面,這本我也印出來了,一本。封面與目錄如圖11。至於那本《觀影旁註》則完全是一些以往在網路上一些隨筆,跟後來一些短評或筆記等等,多數都有稍微再修改一下的。老實說,這本反倒是我自己不時會拿出來翻閱的一本。封面是自己拿photoshop隨便拼貼做的,封面與目錄如圖12。印量各1,自留。
圖11
圖12
隨後,想說,既然都為「潑先生」編了三本文集,一個上癮,覺得似乎可以順勢做一下「階段式」文集了,是為《顛沛的視角》,收錄範圍是2010年7月到2012年9月。印量2,一本給恩師,一本自留,不過目前外借中,所以無法翻拍實體。封面又是央託《詮釋的極境》封面作者New Divide幫忙做,構想是模仿CC版兩部小津的封面來的。封面與目錄如圖13。
圖13
再然後,就是兩本正式書籍的編輯。一本當然就是已經在台灣出版的《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副標「馬克斯歐弗斯和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美學得呈現」。忘了翻拍實體書了,隨意將封面與目錄截圖如圖14。封面依舊是New Divide繪製,構想是我提供的,最初版本的蘿拉穿著黃色,可能他覺得這樣的視覺效果較佳,但因片中她沒穿過黃色,所以才改成現在的藍色。這本書正式出版於2014年8月。
圖14
另一本文集則是拗了上海的出版社。不過這本名為《豆腐師傅的修行》(副標「小津安二郎之道」)歷經波折的文集,目前仍在審查中。我自己印了一本demo,封面與目錄如圖15。希望它不會最終還是夭折了才好。
圖15
編完這本小津文集之後,順勢擴充了初版的《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為三卷本。分別於第一冊收錄「筆記、雜錄」,第二冊收有「散文」,第三冊當然就是「論文」。封面與目錄如圖16。封面幾本上採台版封面的幾個不同階段草圖而成。印量各1,自留。
圖16
最近的一本文集,則是想說既然要離開前單位,索性趁離開前再編一本「階段式」文集,是為《觀影雜念,輯1》。收錄範圍是2012年9月到2014年7月。封面是一個電腦螢幕,上頭有《如父如子》的日文片名,暗示很明顯了。封面與目錄如圖17。印量2,一本給恩師,一本自留。
圖17
基於從2012年底開始寫專欄至今,也累積了比較多「正式發表」的文章。其實看來應該又到了編「階段式」文集的時候了。這回應該還是會想辦法印兩本,一本給恩師,一本自留。另外看看是不是提供PDF供讀者下載,到時再說吧。書名應該就是《觀影雜念,輯2》了。收錄範圍應該會是2014年7月到2015年10月。
===
補
2013年6月,應新竹影像博物館之邀,去講了一系列四堂的講座。當時承辦的老師說有材料費的預算,看有沒有要印講義之類的。心想,那麼乾脆做一本特製文集好了。所以相當於一本「別冊」,《電影的觀演者》,標題是訪自杜夫涵的文章〈影片的觀演者〉來的。我自印了一本demo,其餘印了30本,講座上應該發送不到8本,所以影博館應該還存有超過20本。如今,承辦老師也已因政治因素被迫離開影博館了,存書應該將來會變成廢紙被拿出回收吧?這回封面是我自己仿照之前《顛沛的視角》根據《彼岸花》的影格畫的。封面與目錄如圖18。這本比較像是「影評寫作示例」,如果還有存書,可以拿得回來的話,將來應該可以拿來當作我的「電影評論」課用來獎勵成績好的同學之獎品吧?(前提是……他們想要這書才好~)
圖18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