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1/05/2016, 归类于博客, 肥内.

《碟中谍5:神秘国度》:需被支撑的形象

2016010501

做为续集,《碟中谍5:神秘国度》的开场当然不免要将“前情人物”交代出来,这是拦截一批弹头的任务。任务怎么开始又如何结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陆续交代出IMF(“不可能任务情报署”)的四位要员:负责通讯的路瑟、大智若愚但有时不太靠谱的班吉、彷佛中心指挥官的布兰特,当然还有神通鬼大的伊桑‧亨特,这几个人要在短短四五分钟内各司其职,让熟悉这系列(或,更精准来说,延续自第四集的小团队)的观众看到他们期待的人,也让不熟的观众一下子就掌握到几个重要角色的特质。

也因为是系列片,系列作品本身就有一种“微型类型”的概念,开场奠定的基调基本上也让影片世界与真实世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距离,所以就不用再去问太多为什么、如何之类的问题。比如说,在片头结束之后真正进入的序幕,在这小小黑胶唱片行,依然是个最不容易让人想到任务交付场所,不过,伊桑他们惯用的任务传递管道却被一个(在上一集出现但未解决的)同质但性向相反的组织“辛迪加”所拦截,美女店员也就这样硬生生在被锁在试听小间的伊桑与观众面前被杀掉,这是莫大的恐怖影像。观众则不可能(也来不及)去问:辛迪加是怎么知道哪张唱片有讯息?是怎么在试听间里放催眠瓦斯的?总之,这些“不可能”问的问题是影片的必然,也是一种观影的催眠。

于是乎,基于非写实的体质,接下来几场重头戏,就是发挥主创在视觉上的潜力,比如在歌剧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台后台之间的调度,或者冷却系统里头,高压冷水中如何憋气三分钟以调包系统数据槽,又或者重机高速行驶下的对战场面。只是有趣的是,这部片与其说是伊森及其团队作为主角,但其实亦正亦邪的艾尔莎的戏份更出风头,不仅在歌剧院一场的风姿绰绰,还是在重机竞速的帅气潇洒,更有冷却水槽中奋勇拯救伊桑以及最后还给她安排了一场近身肉搏戏,充分展现她的身手。而她几次出场,则递进了她与伊桑之间的情感,并刻意淡化男女关系的密度,这让影片末了充满余韵,而不至于偏离影片的核心:论特务之存在与价值,简单来说,虽说全片被这几场动作戏填得喘不过气来,但间歇的几场“文戏”主要在反复辩证特务身分的哲学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艾尔莎越是冷酷动人,其吃重的戏份无疑辅助了伊桑形象的建立:他不但能超越她,还能掳获她!

不过,作为与“007系列”区隔的特务片,MI系列打从一开始就更专注在剧情的转折,因此,结构以及不断反转的情节才是重点。这也是为何伊桑与莱恩最后单挑的戏那么快就结束:以莱恩被引诱进一个防弹玻璃柜中,再灌满催眠瓦斯作结——斗智才是这个系列的重点。

于是被拿来当转折的扭力中心,艾尔莎和布兰特就显得关键,因此这两角色必须要不动声色,无法直接透过他们情绪的外露来判断究竟他们在做的事情是正派还是反派,所以“没有表情”才是最适合的表演;虽说按刻板印象(比如丹尼尔‧克雷格所诠释的007),特务本来就应该是冷酷的,一如忍者,但是伊桑显然不是这种类型的,杰瑞米‧雷纳为配合角色需求(以及银幕形象),他的无表情,加上班吉的搞笑,这样可以确保全片只有阿汤哥一个人耍帅,这也是十分重要的。至于那个“卖高分”的任务,说到头来还是钱不免俗气,而过程中也不乏瑕疵,但观众主要想看他们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影片毫不煽情地(比如对〈公主彻夜未眠〉的主旋律之克制使用)给了一个,那也就够满足的。

 

(原載《世界電影畫報》)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