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杨宁 发表于07/25/2016, 归类于电台.

标签

掘火电台060: 无方之乐(一)北方的宁静 | SERENA BOREALIS

060-540x540

节目制作:杨宁

封面设计:yowen

直接下载:链接(可右键)

 

收听方式:

1. 使用上方网页播放器(兼容iOS,可将此页链接拷至手机播放)

2. 使用上方直接链接播放或下载到本地播放

3. 使用掘火电台APP(只支持iOS,请到appstore免费下载)收听:链接

(掘火电台节目文件较大,首次使用APP的用户请务必阅读注意事项:https://digforfire.net/?p=10019

4. 使用iTunes Podcast(电脑或移动设备,手机用户可在iTunes Store或Podcasts app中搜索“掘火电台”,因为iTunes更新podcast有滞后,节目发布后可能需等数小时才会更新列表)订阅收听: 链接

5. 到网易云页面或app收听: http://music.163.com/#/djradio?id=972068

 

曲目:
Prologue
1. Einojuhani Rautavaara: Symphony No. 8 “The Journey” (1999) – I. 11’29”
Part 1
2. Einojuhani Rautavaara: Piano Concerto No. 1 (1969) – I. 9’37”
3. Jean Sibelius: Symphony No. 4 (1911) – I. 11’40”
4. Karen Tanaka: Frozen Horizon (1998) 8’27”
Part 2
5. Kalevi Aho: Symphony No. 12 “Luosto” (2002-3) – I. Shamans 13’23”
6. Jean Sibelius: Symphony No. 1 (1899) – I. 10’38”
7. Atli Heimir Sveinsson: Time and Water(1983) – I. Time is like water 4’18”
8. Atli Heimir Sveinsson: Time and Water – V. Water that flows 4’38”
Part 3
9. Jean Sibelius: Symphony No. 6 (1924) – I. 8’16”
10. Jean Sibelius: Symphony No. 6 – III. 3’33”
11. Einojuhani Rautavaara: Cantus Arcticus(1972) – III. Swans Migrating 7’30”
12. Lepo Sumera: Symphony No. 4 “Serena Borealis” (1992) – I. 6’39”
13. Lepo Sumera: Symphony No. 4 “Serena Borealis” – II. – V. 20’24”
Epilogue
14. Einojuhani Rautavaara: Symphony No. 8 “The Journey” – IV. 8’35”
Total 2.09’07”

 

 

【Sibelius: Symphony No. 6 – Excerpt 1’30”】

各位听众大家好,这里是掘火电台,我是杨宁。夏日炎炎,这期节目就来听一点凉快的音乐。刚才听到的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第六交响曲》开头的一小段,一种很清冽的感觉,很北欧,至少是我想象中的北欧。

不过西贝柳斯我们一会儿再听,现在先来听另一位芬兰作曲家的作品——埃诺尤哈尼•劳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vaara)的《第八交响曲“旅行”》。

【Rautavaara: Symphony No. 8 “The Journey” – Beginning】

劳塔瓦拉出生于1928年,现在还在世。这首被称为“旅行”(The Journey)的《第八交响曲》是1999年的作品,本来就像是北国风光的一段音乐之旅。比如第一乐章的开头,就非常视觉化:

【Rautavaara: Symphony No. 8 “The Journey” – I. 11’29”】

刚才听到的是劳塔瓦拉《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这部作品的标题叫“旅行”,那我们就跟着劳塔瓦拉继续前进。

在刚才这段音乐中,有不少段落听起来音高很模糊,色彩却很清晰。音乐的抽象和具象其实往往和人们的直觉相反。很多传统上认为不协调的音高加在一起,反而会有更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传统上认为最纯净的声音,比如大三、小三和弦,反倒是很抽象的。这就好像,纯红、纯蓝这样的颜色,你很难觉得有味道。

劳塔瓦拉可以说是深谙此道。在早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中,他用了很多二度音和音簇(所谓“音簇”也就是很多相邻的音一拳头砸下去)。这本来是为了掩饰他不太专业的钢琴技巧,但出来的效果却清脆而坚硬,整部作品听起来就像是一座冰山:

【Rautavaara: Piano Concerto No. 1 – I. 9’37”】

劳塔瓦拉被称为芬兰音乐奠基人西贝柳斯的传人,虽然两个人应该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两人的音乐,相似之处还是很明显的,最起码在音乐的色彩上,劳塔瓦拉可以说是直接继承了西贝柳斯的很多手法。

西贝柳斯去年是诞辰150周年,全世界都有很多的庆祝活动。但他的作品我认为现在依然没有得到全面的欣赏。他经常上演的可以说只有《第二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三部,都是比较贴近古典套路的,不是炫技就是大团圆结尾,音响也相对铺张。我个人更喜欢他风格强烈、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出格的几部,比如他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写的《第四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据说灵感来自他在光秃秃的山里行走的时候,声音非常简练,甚至甚至可以说生硬,剥掉了所有的装饰成分。但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它几乎完全静止的一种状态,并不是他不想往前走,而是好像不知道该怎么走。

当时是1911年,他正好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他这一代19世纪的60后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刚成为浪漫主义“改良派”还没多久,像他本人就是在探索如何从铺张到做作的浪漫主义情调里往回走,回到贝多芬那种形式严整、逻辑清晰的纯音乐作品,但就在这个时候,他们遭到下一代更激进的“革命派”的猛列冲击。比如勋伯格这样的70后就带着贝尔格和韦伯恩这样的80后,把整个调性体系都颠覆了,比如在巴黎有达达主义,在意大利和美国也有乱砸钢琴的“未来主义”音乐。相比之下,西贝柳斯的理念就一下子显得很落伍了。这部1911年的《第四交响曲》就处在一种很微妙的位置上。一方面,它的写法相对于浪漫主义的传统来说是非常激进的,当时对它的评论也非常难看,觉得很晦涩,很难听。另一方面,和年轻一代的作品比起来,又是非常传统的。但更重要的是,他这部作品实际上已经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形式严整、逻辑清晰”的写法。但他并没有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就这么尝试了一下,成功了,然后就探索别的方法去了。所以西贝柳斯的《第四交响曲》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孤例。

那这部交响曲独特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构建在两种极端的色彩对比之上的,一端是没有色彩也很不稳定的三全音:

tritone

 

 

 

 

 

另一端是纯净的大三和弦:

triad

 

 

 

 

 

比如开头就是三全音,非常冷酷,不近人情:

Sibelius 4 - Tritone

 

但之后就会融化为明亮的大三和弦:

Sibelius 4 - Triad

下面就来听第一乐章:

【Sibelius: Symphony No. 4 – I. 11’40”】

听完西贝柳斯,要插入一部日本作品:Karen Tanaka的Frozen Horizon,《冰冻的地平线》。Karen Tanaka,从名字就知道是一位女性。她出生于1961年,在巴黎求学,是著名的频谱派作曲家特里斯丹•缪哈伊尔(Tristan Murail)的学生,在巴黎著名的电子音乐实验室IRCAM实习过。她的作品也继承了频谱派的衣钵,讲究音律的协和,大量运用泛音,非常好听。她有不少以大自然为主题的创作,Frozen Horizon是其中之一,曲如其名,不必多说:

【Tanaka: Frozen Horizon 8’27”】

另有一位芬兰作曲家尝试过非常具象地描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2000年,芬兰北部索丹屈莱市的市长想在当地的卢奥斯托山区的一个山腰上举办一场音乐会,就请芬兰当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卡莱维•阿霍(Kalevi Aho)写了一部新作品。卡莱维•阿霍现年67岁,已经写了15部交响曲,非常多产,“卢奥斯托”是第12部。卢奥斯托这个地方属于拉普兰(Lapland)地区。拉普兰是芬兰北部的一大块地方,整个在北极圈里面。这个地方是芬兰原住民萨米人的聚居区,在芬兰史诗《卡莱瓦拉》里一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形象,但现在已经开发成了旅游胜地。拉普兰的首府就是“圣诞老人之乡”罗瓦涅米(Rovaniemi)。

卢奥斯托山区在罗瓦涅米东北方,距离100多公里。卡莱维•阿霍的这部《“卢奥斯托”交响曲》是前所未有地粗犷原始、寒风凛冽。为了写这部作品,阿霍真的去卢奥斯托山脚的一个小木屋里住了十天,吃尽了苦头。有几天气温低于零下30度(其实对当地来说并不冷),他说:“这十天的创作期里我唯一的伴侣是两只在阳台扶手上找面包屑的西伯利亚松鸦”。

那么卢奥斯托山上开音乐会的话,音效究竟怎样呢?阿霍发现,音效超出想象,而且美景无限,天气好的时候可以远眺一百多公里。他的最终方案是把一大一小两个乐团搬到山上,遥相呼应,同时还要在几个山坡上布置几个演奏者,再把观众放在中间,形成一种纯天然的环绕声效果。我们可以马上想到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一方面,考虑到距离和音速,两个乐队不可能对得整齐,所以只能让音乐不按确定的节奏流动;另一方面,写出来的作品也不能只有在山上才能演,最终还是要走进音乐厅,那音响平衡就要同时照顾到两种场合。

从内容上讲,阿霍的这部《“卢奥斯托”交响曲》完全取材于自然风貌和对远古的想象。第一乐章上来就是两通萨满仪式中的击鼓;第二乐章描绘极夜和极昼;第三乐章用两位歌者唱起“冰原之歌”,空谷回声。第四乐章“山间风暴”极尽音乐描绘之能事,就好像要把刺骨的乱风灌到音乐里。下面就来听第一乐章:

【Aho: Symphony No. 12 “Luosto” – I. Shamans 13’23”】

阿霍用音乐描绘萨满仪式,听起来很像电影音乐。让我感兴趣的主要是这个乐章里用鼓和铜管营造的空间感。不过,这种空间感或许并不需要这么声势浩大的阵容就能勾勒出来。西贝柳斯在《第一交响曲》的开头,只用一个定音鼓和一个单簧管就勾勒出广袤无边而又灰暗的氛围。不过他这部作品,并不是为了写景。虽然它是一部抽象的作品,但它那种英雄的性格,以及强烈的视觉效果,还是让当时的芬兰人产生许多联想。当时正是19世纪末,芬兰正反抗着沙俄的统治,西贝柳斯的这部《第一交响曲》,依靠独特的句法和色彩,也成了芬兰民族主义叙事的重要部分。在第一乐章里,我们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声音,比如这个第一主题:

Sibelius 1 - Theme

还有这段像旋涡一样的:

Sibelius 1 - Swirl 1

Sibelius 1 - Swirl 2

Sibelius 1 - Swirl 3

Sibelius 1 - Swirl 4

Sibelius 1 - Swirl 5

Sibelius 1 - Swirl 6

Sibelius 1 - Swirl 7

一般来说,一个作曲家的早期作品往往不如后来的那么圆融,但也显露出更强烈的个人特色,其中所预示的潜力,所蕴含的许多最终没有被实现的可能性,让人遐想。

【Sibelius: Symphony No. 1 – I. 10’38”】

这期节目似乎被芬兰人占领了,下面跑远一点,去听听北大西洋中的那个孤岛——冰岛。相对冰岛的后摇和金属,冰岛的古典音乐似乎很少出现在全世界古典音乐的版图中。但我听过的最有想象力的作品中,就有一部来自冰岛作曲家阿特利•黑米尔•斯文松(Atli Heimir Sveinsson),是他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清唱剧《时间与水》(Time and Water)。斯文松出生于1938年,现在还在世。说实话我对他并不了解。这部《时间与水》作于1981到1983年,歌词用的是冰岛诗人斯腾•斯腾纳尔(Steinn Steinarr)的同名组诗,文字和音乐都像是从无尽的时空中自然凝结而来的跳动光影,而又悬在空中。比如第一首:

时间似水, / 而水又冷又深, / 就像我的意识。
而时间如画, / 由水画成, / 我也画了一半。
而时间和水 / 在无路中流向干涸, / 流进我的意识。

很精致的一首小诗,而斯文松的音乐更赋予了它一个十倍色彩的世界:

【Sveinsson: Time and Water – I. Time is like water 4’18”】

再比如第五首。诗是这样的(ici同学也参与了翻译):

水,流向 / 深深的夜 / 流进无底之海。
进入你的秘密 / 我暗而锋利的快乐 / 刻着无名之印。
而我的悲伤闪烁在 / 你平坦的岸边 / 如同黄色的琥珀。

斯文松的音乐可谓宁静致远:

【Sveinsson: Time and Water – V. Water that flows 4’38”】

斯文松所在的冰岛是一座火山岛,森林覆盖率只有1%。而芬兰则是以森林和湖泊闻名的国家。1904年,西贝柳斯在离赫尔辛基不远的图苏拉湖(Lake Tuusula)边的森林里给自己造了一所房子,一家人从此就生活在这座林中木屋里。森林后来成了他许多作品的灵感之源。相传,1915年,他在家附近的林子里散步时,有一群天鹅经过,围着他转了好久,之后又迎着太阳飞去;这成了他《第五交响曲》末乐章那令人难忘的主题的来源。事实可能不是这样,但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的巧妙和美感。和《第五交响曲》同时开始构思的,还有他最后的三部大型作品:《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和交响诗《森林》(Tapiola,又译为《塔皮奥拉》)。这一系列大作完成于1926年,当时西贝柳斯61岁。在那之后,他又活了31年,却没有再写出一部大作品。如果连着听第五到第七交响曲和交响诗《森林》,就好像在见证着一种音乐思维越来越凝练、越来越精萃的过程。似乎可以说,从《第六交响曲》开始,西贝柳斯的音乐就已经不是作为声音而存在了,它所表现的变幻的光影、膨胀或收缩的时空,在我看来,就好像是在眼前不断展开的画面。《第六交响曲》应该说是这几部中最灵动的一部,我们来听其中两个乐章。先是第一乐章:

【Sibelius: Symphony No. 6 – I. 8’16”】

前面说到西贝柳斯的音乐,大家至今还没有很全面的认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他的作品让学者非常难办。《第六交响曲》很可能就是一部没有什么明确结构的作品。之前在写这部作品的介绍的时候,看到一位芬兰的音乐学家说,“乐章之间的调性关系和乐章内素材的顺序似乎没有任何清楚的关系,只有基于音阶功能的模糊而细致的色彩区别。”对于研究者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普通听众可以大松一口气。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三乐章,因为当中有一段纯节奏驱动的音乐,弦乐和管乐不断交替,就像在森林里开着小火车,非常有趣:

【Sibelius: Symphony No. 6 – III. 3’33”】

如果说西贝柳斯热衷于森林,那么关于芬兰的湖泊,有一部非常出名的作品,那就是劳塔瓦拉的《极地之歌》(Cantus Arcticus)。这是劳塔瓦拉为奥卢大学学位授予仪式创作的。奥卢是芬兰中部的城市,就在波斯尼亚湾旁边,于是劳塔瓦拉就去海湾录了各种鸟鸣声,把学位授予仪式上用的作品写成了一首鸟鸣和乐队的协奏曲。听上去是很先锋的做法,尤其对古典音乐来说,完全就是电子乐早期的“磁带音乐”。而且乐队部分也没有固定的节拍,乐器什么时候进来,只有个大致的范围。那又可以归入“不确定技法”(indeterminacy)一类。但效果却是很朴素的,完全不先锋,整个作品缓慢地流动、变化,就像海水涨潮落潮,在名为“天鹅的迁徙”的第三乐章里,这种效果最为明显,可以说这是一段非常幸福也非常神秘的音乐。下面就来听:

【Rautavaara: Cantus Arcticus – III. Swans Migrating 7’30”】

接下来把目光投向芬兰湾的对面的爱沙尼亚。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另两个是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因为很长时间里是苏联的卫星国,爱沙尼亚一般不会被看作北欧国家。不过在我的个人音乐分类中,我是把它归在北欧的,而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仍然划到前苏联和东欧。原因是爱沙尼亚和芬兰大体可以算同文同种,两个国家的国歌用的曲调都是一样的。

爱沙尼亚和北欧其他国家一样,在音乐领域也非常厉害,古典音乐方面出的人也非常多,像作曲家Arvo Pärt、Erkki Sven Tüür、Veljo Tormis还有更早一代人的爱德华图宾,指挥家有Järvi父子两代三个人和托努•卡流斯特(Tõnu Kaljuste)等等。不过目前我最喜欢的是一位英年早逝的作曲家列波•苏梅拉(Lepo Sumera)。他也是我听过最有性格的一位。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他的《第四交响曲》,也是这期节目标题Serena Borealis的来源。这个标题的意思是“北方的宁静”。作为点题的曲目,这部交响曲接下去会完整播放。

苏梅拉的音乐同样以音色见长,他的乐队用法不拘一格,在《第四交响曲》里,就用到了电吉他独奏,还有即兴段落。在此之外,他的音乐有一种小单元重复的技巧,听着有点美国那种简约主义的意思,但实际上来自一种古老的民歌传统,叫runo songs,爱沙尼亚语称为regilaul。这种民歌就是很简单的小句子不断交叉重复,很有节奏感,色彩也很浓。苏梅拉《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就是他这种类型的音乐:

【Sumera: Symphony No. 4 “Serena Borealis” – I. 6’39”】

更有意思的是曲子余下的部分,第二、三乐章非常宁静,整个就是用沙锤打出一个节奏,不断重复,弦乐非常缓慢地一层一层加上,再电吉他独奏拨弄几下,还有各种声音奇异的鼓和饶。一片杂乱之中升起一个诡异的进行曲,最后又宁静地结束。下面就来听之后的四个乐章。

【Sumera: Symphony No. 4 “Serena Borealis” – II. 20’24”】

列波•苏梅拉的《第四交响曲“北方的宁静”》就这样突然地结束了。苏梅拉出生于1950年,在2000年过完50岁生日不久就因为心脏病去世了,非常可惜。他对爱沙尼亚的贡献不只是在音乐方面。1988年到1992年,正是爱沙尼亚脱离苏联重获独立的剧变时期,他担任了文化部长,可见他享有的崇高威望。

这期节目已经很长了,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继续劳塔瓦拉开启的旅程,欣赏他的《第八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这个乐章的演奏指示写的是con grandezza,庄严而宏大。感谢您的收听。

【Rautavaara: Symphony No. 8 “The Journey” – IV. 8’35”】

 

Rautavaara - Symphony 8

Rautavaara – Symphony 8

 

Rautavaara - Piano Concerto 1

Rautavaara – Piano Concerto 1

 

Sibelius - Symphony 4

Sibelius – Symphony 4

 

Tanaka - Frozen Horizon

Tanaka – Frozen Horizon

 

Aho - Symphony 12

Aho – Symphony 12

 

Sibelius - Symphonies 1 & 6

Sibelius – Symphonies 1 & 6

 

Rautavaara - Cantus Arcticus

Rautavaara – Cantus Arcticus

 

Sveinsson - Time and Water

Sveinsson – Time and Water

 

Sumera - Symphony 4

Sumera – Symphony 4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