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胡凌云 发表于09/16/2010, 归类于乐评, 影评.

标签

,

像河边的树一样生活,等待巴比伦的毁灭

RockersDVDcover

文/胡凌云

Rockers 当然可以作为纪录片观看。它摄制于roots reggae全盛、牙买加音乐走向全球的七十年代末,对该国的录音室、压片厂、五花八门的唱片店、Sound System及其他演出场所都有真实展现。了解它们所驱动的生态模式,是研习牙买加音乐所必须的。如果你知道来自这个加勒比海小岛的音乐风格、制作技术和流通手段对后世有非凡影响,必然会对片中的诸多平凡细节生出敬意。片中并未出现Marley和Perry这类国际明星,主角是骑摩托推销唱片找零活的鼓手 “马嘴”,配角是一伙在铁匠铺干活在饭馆伴奏的音乐人,但这反而能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圈的真实活力——他们不需要商业音乐节,更不会老让崔健压轴。

看个十分钟,你会渐渐发现这其实不是纪录片而是故事片,而且戏剧化程度随时间推进。摩托车失窃的主题和对业余演员的采用,也许确实受了不朽名片《单车窃贼》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但Rockers显然把这新现实主义拔到了另一高度——音乐人们扮演自己,他们的老婆孩子扮演老婆孩子,画面展现的是金斯顿老百姓生活的悲欢而不是摄影棚。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它在其中是用来自娱自乐的,也是用来表演谋生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和生活的融合都如此完美,完美得让所有歌舞片都显得假模假式。此片的主题,乃是表现音乐对于这样一个贫穷国度人民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群体的,这也是为什么牙买加不需要任何国际唱片公司也不需要引进Tresor,就创造了如火如荼的音乐盛景。

接近结尾时,观众会发现故事片变成了动作片——靠音乐谋生被资本家欺侮的穷人们变成了劫富济贫的豪杰。那位拍摄处女作的牙买加导演,还有他的音乐人们,显然在故事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全片对话使用的牙买加方言便是一个明证,它和有钱阶层的“高级英语”穿插着,时刻提醒观众一系列事实:奴隶贩卖,殖民地压迫和Rastafari信仰。与《单车窃贼》类似,角色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单纯,执着,但不同之处是这些音乐人们的单纯和执着背后有信仰可依靠。“马嘴” 的摩托车代表的并不是生存,而是理想。理想最初只是卖唱片,后来是教育下一代,让他们有文化——一种不能被夺走的东西。无论是“马嘴”还是音乐史学家们,都强调过roots reggae的革命意义,虽然这些不主张暴力的人们只是偶尔强占DJ控制室来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任何没有办公室工作的理想主义青年都应该进入这些可爱的情节,然后开始改变世界。

虽然此片充满喜感,但因为先前读过太多牙买加社会的动荡和音乐家命运的坎坷,我观看时还是没能大笑。不过,也许正是乱世促成了伟大的艺术,而穷人买不起房子,就只能全身心拥抱文化。借用人们对reggae音乐的描述,片中从容的幽默感可以理解为一种“存在主义的乐观主义”。就像河边的树一样生活,等待巴比伦的毁灭。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