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10/15/2010, 归类于博客, 肥内.

37.德勒茲《電影I》第一章參考資料與筆記

(NotBook6摘抄,包括一部份書上的筆記)

 

1-1 柏格森《創造演化論》、《材料與記憶》

1-2 微積分:牛頓、萊布尼茲

  溫德斯(的移動)

  電影史前史:愛迪生、盧米埃、馬黑(Marey)

  愛森斯坦(觸情端點→獨特瞬間+有機組合)

  歌舞片(亞斯坦)↘

  卓別林     → 舞蹈、動作

  米提《默片史》

運動第一項論述:

「運動不可切分→因為切分就非運動(馳騁行動)」

運作空間≠空間(可以切分)

(馳騁空間) →因其有整體質變意義,但本質上是相同

但,當它(運動)發生質變之後是可以切分的,唯,它已不是運動了

 

柏:既然運動不可切分,但電影卻以機械性複製了動作並同樣透過它「按部就班」地展示影像,因而其為一種「偽運動」:電影是以固定切面重組運動(參照芝諾的弔詭)。

現象學:電影與自然感知是決裂的(?)

[那普魯斯特的說法怎麼看?]

 

第二項論述:

      老式恆常姿態+固定切面:重組運動

運動幻影↗ 形式上的辯證(姿勢:不同特定瞬間)

        ↘

      現代科學:任意瞬間,或說「切面」

         (可,仍要連起綿延)

      →電影是根據任意時刻再生產運動系統

 

第三項論述:

  運動作為綿延的活動切面,改變,且不斷改變

  在空間中的轉移,全體也產生質性變動

集合與分集

  相異各體(或,個別組成)    除瞬間影像

  確立集合體(封閉系統)     (運動的固定切面)

    ↓

運動

  立基於各體並調整集合體個別   當具體存在作為綿延時

  位置的移轉運動         活動切面的影像—運動

    ↓

全體及其變化

  根據其特有關係而不斷改變的   運動以外的

綿延或全體及精神事實      影像—時間

 

細讀:

運動是遍及的行動,所以不能化約,牽涉整體流過空間已是過去。

框外←→場外 →場代表著一種延伸出去的。

巴贊論框:暫時擷取,遮蔽現實。

事實上,取景是將現實給畫面化;同時,場外又將畫面現實化:暗示了一種外於但又含在內的空間。

“逃遁”是德勒茲哲學的重要論述:

逃遁的路線劃出整體,可在不動的漂移中,精神上的離開。

 

柏格森:生命論

 

德勒茲:電影仍是運動→如何透過運動來掌握

當涉及到意識面時,又怎麼處理,所以德勒茲那麼常提到德萊葉。

電影還得當作全體來看(其他所有導演的方法都只是架構中的一部份…)

→不問單元,在不同單元下又有全體/集合中怎麼處理

就“元素”、“人的元素”來看的影像史

    →另一種結構主義:德勒茲定義這些導演(單元)個別是怎樣

他與結構主義最大的分別:

結構主義從語言學出發,他拒絕語言學;

結構主義從文本封閉性來談,但運動本身是開放的,所以他強調會活動、會變…

 

翻譯修正:(→或[]都代表修改過的)

P.25

馳騁空間→流過空間

…被馳騁空間已成為[過去式],可是運動卻是[現在式],即[遍及]行動…

P.26

時延→綿延

哉農→芝諾

P.27

…底層將這些瞬間景觀連成[一連串順著抽象、均勻、不可見的流變]…

[正是基於]對流變的思索、表達、甚或[]感知,所以[我們只能開動一種]內在電影…

…電影就不可避免地只能被當作一種[普遍而尋常的放映和再生產]?

P.31

…電影似乎便[沈溺]於那些重點瞬間…

「觸情」→「動人」

…他選擇了[要點]及吶喊,將所有[場景]推至[情感頂點]…

形式時刻→現實化

P.33

默劇→啞劇

定態→定姿

…放棄了姿勢及[形態]…

舞蹈、芭蕾及[啞劇]便得以作為回應[環境中的]偶發事件…

應和著生息→一起密謀

然而[在卓別林的默片中早已自定姿藝術中解脫],完成一種[啞劇]動作…

P.37

整體集合→集合體

全體們→整體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