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按:還沒看第六集,不過想到三年前看完第五集後寫過幾篇文章,其中一篇整理了這個系列的基本公式,自己重溫一下,可能會去也可能不去看第六集;但如果去看了,也算是印證一下是否還是這樣的操作公式。對了,這篇文章被退過一次稿,後來稍做一點擴充之後,分成兩篇專欄刊載在《看電影》上。文末再補一篇《碟中諜第五集》的一篇「標準」的影評,內容跟這篇「立與破」有一些重複,但寫法略不同,算是聊備一格的參考。
看毕《碟中谍5:神秘国度》之后,和朋友聊到这部片的结构,似乎跟过往有一点不同,但究竟哪里不太一样实在说不上来。于是本着研究的精神,感觉应该还是要重新梳理一下这个系列的的组成逻辑。毕竟系列作品一如类型片,都需要某些固定的行动与结构,以供观众辨识其亲属性。这正是结构主义者喜欢分析商业电影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容易从中找到一些相似的架构,从而便可从异与同之间去寻觅个别作品的独特性。“碟中谍”系列作品自然不例外,透过1996年第一集的结构,大致上可以粗分有如下的结构特征:序幕或任务1-接任务-任务2(往往以失败告终)-组队-任务3(经常是那个“不可能的任务”)-逆转/揭示-对质。这些当然只是粗略的结构形式,表现在五部独立的作品中,多少会因为每一集强调的内容而有所调整。
序幕与任务1,为了让观众直接掌握即将要面对的主角之特色,往往会在片名出现之前,就先给出一个没来由的任务,但藉此粗略地对主角们产生印象。第一集里头是以一场戏中戏来交代出他们为取得情报的手段:易容的伊桑‧韩特(汤姆‧克鲁斯饰演)与假死的克莱儿,还有等在后台处理情报的同事等等。第四集和第五集基本上沿用了这种序幕的方式。不过,第二集和第四集的“任务”,主要是由反派角色执行,第四集中,是将序幕切成两半,后半是伊桑的越狱,这才是IMF(不可能任务情报署)真正的出场。至于第三集的开场不是一场任务,而是将影片中间偏后的“危机”提前了,这是有用意的,我们稍后再谈。总之,现在序幕虽也是一般商业片的惯常作法,大多是拿来作一个“登场”与“解说游戏规则”之用,所以并不特别,端看在这个序幕里要给观众的讯息是什么。
片名之后(只有第二集是在片名之前),往往有一个仪式性的行动:接任务。这个接任务的行动,基本上接的都是“官方”指派的任务,而每次接任务的方式,大抵也体现了该集编导的品位。第一集是在飞机上透过影带来传递,不过,接任务的人,是IMF主脑吉姆。第二集是攀岩完的伊桑接到的一只太阳眼镜,听取完任务之后随手一甩,自动销毁的眼镜顺势带出了片头。第三集是从伊桑自己的订婚礼后的聚会被电话叫了出去后,接头的特务同事留下的“立可拍”相机。第四集则是莫斯科街头,路边的一具公共电话,而在应该自动销毁的五秒之后却没有动静,还得伊桑返回拍了一下电话机才销毁,讽刺意味不言可喻。第五集则是伊桑来到一间古朴的黑胶唱片行,在试听间播放了讯息黑胶,其实是高科技、立体影像版本的黑胶,唯,在任务讯息中夹杂了反派组织辛迪加的迭加讯息,而伊桑除了眼睁睁地看到传送讯息的妙龄美女被杀,自己也被捕了。
然而讽刺的是,接下这任务2往往都以不同程度的失败告终,并且经常引向这样的结果:伊桑的一意孤行或一切的人员伤亡都要算在他头上。第一集里头他被嫁祸是内贼,他唯有在一家餐馆,利用口香糖炸弹将巨大水族箱炸毁而逃跑,水就像是一种“洗涤”的印象,要他去为自己洗刷罪名。第三集里头是救出了人质,但却还是造成人质的死亡,伊桑当然又是被怪罪的对象。第四集也在毁了克林姆林宫之后被逮捕,才又千辛万苦脱逃。倒是第二集和第五集的任务涉及到“汤女郎”,使得这个任务像是成功又藏着巨大的隐忧。
任务2的失败(以及成了代罪羔羊)才催生了新的小队成立,并且要进行任务3,这个任务往往就是片名所指的那个“不可能的任务”,而这个任务主要是以窃取某个讯息为主——毕竟是特务。至于讯息具体是什么,一点都不重要,这是此系列的“卖高分”,跟希区柯克的用法一样,只要让观众感觉到这个情报/讯息非常重要,也就够了。这个“卖高分”跟其他的危机通常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它也将引发后续更大的灾难,而这些“不明讲”的东西,基本上都是透过“对比”来的。当然,后续引发的危机之巨,连解决危机本身也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标题的理解是可大可小的。基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一情节段会占去很大的篇幅,并且每一次都对最新的防护、保密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反省与检讨。有趣的是,还是第二集跟第五集有共同点,第二集中,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基本上是由新招揽进来的汤女郎奈雅去执行的,或者说,是任务中的重要人物,而第五集里头,在水里憋气超过三分半钟(这是该任务最大的难度)之后,伊桑总算也无法坚持,是那位曾将他从反派大本营救出却在歌剧院跟他对着干的艾尔莎实时拯救才免于一死,看来是正派的艾尔莎旋即又将伊桑用生命换来的情报夺走,于是这个任务也就不能算成功。只是两集都十分着重女性角色,但两部中突出女性角色的用意却大不相同。
当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解决得差不多了之后,等着IMF小组的就剩下“逆转”与“对质”了。这也是情报类型的影片着重,并且观众也期待的环节。不过这部份也不难猜,毕竟从头到尾也没多少角色和事件,想到其中必然有问题,也算容易掌握主谋。不过,真正的问题往往会出现在揭示真相之后,回想过程中出现的线索,特别是那些本来以为是好人却成了坏人(反之亦然),在真相背后经常存在经不起推敲的瑕疵。甚至有时候逆转时机也显得薄弱。以第三集来说,片中成功塑造了反派角色戴维恩,然而,逆转的时候又要伊桑跟组员面对他们小组中的行动指挥约翰,这么一来,就成了两个反派,于是权衡之下,只好草草让戴维恩随意死去(被车撞死),而约翰迟迟不表态只因为任务一中被杀害的人质留下的口信他一直未能取得,这句口信仅仅是要向伊桑透露戴维恩在情报局里的接人人,是在约翰的误导下而指向高层长官布拉塞尔,饰演布拉塞尔的劳伦斯•菲什伯尔尼也义不容辞地用前后矛盾的演出来尽善误导的工作。想起来,在过程中,约翰要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伊桑的机会太多了,根本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这么一来,原本应该还可以掀起另一次高潮的对质戏也就显得薄弱,最终是伊桑的妻子于紧急状况下,冷静地协助他解决约翰。
不过这系列相对于其他类似系列(如007)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在于伊桑与“汤女郎”的互动情况上,这点几乎决定了整部戏的走向与设定。
比如上一次提到第三集在的结构比较不同的是在序幕的地方并不安排任务,而是将后段的紧张情况提前:伊桑的未婚妻茱莉亚在伊桑面前遭受死亡威胁,戴维恩(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沉着的演出很是加分)几乎不可动摇的冷血,似乎真的也会在观众面前将茱莉亚处决,他的倒数读秒也让不管熟不熟悉这系列作品的观众作足了准备;但观众看到的是伊桑在面对爱人随时可能死亡的紧急情况下落泪求饶,这不像是一位观众期待的英雄,他具有人性。这一点有助于第一个注定失败的任务中,他无能挽回被救出的人质还是要在他面前死去。
基于一个拥有一般正常人情感反应的超人,伊桑因为这位曾经是他得意门生而现在同是特务的同事之死,引发了后续他给自己安排那个不可能的任务,在观众看来就有了情感逻辑上的合理性。一如第二集里头,伊桑大落落地与汤女郎奈雅发生关系,也是为了随后给她安排的不可能任务反过来对伊桑造成情感上的波动:因为她是要去色诱反派,以取得他们需要的情报,而这位反派又恰恰是奈雅的前男友。这个情感纠结决定了伊桑在这系列中唯一一次明确地与女主角发生关系,不过基于三角恋本身存在的张力,第二集也就成为唯一一部没有“逆转”环节的特例。然而,这部特例的设定,不晓得是否与吴宇森执导有关系,毕竟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擅长于复杂叙事的导演,这类转折甚至可能阻碍了他在影像上的美学呈现。当然,由于主要情感冲突是发生在三角关系中(这似乎也是吴导过去擅长处理的情感纠结),第二集在结构上出现另一次差异,那就是它缺乏了“逆转”的桥段,因为反派西恩始终就是那个最大的反派,而他还被要求长相端正,不以凶神恶煞取胜,这是因为他得尽责地担纲起奈雅前男友这样的身份,也作为与伊桑抗衡的人物,他在外型上就不能太过示弱。
不过,伊桑对女性的体贴早在第一集便表露无遗。在那里,吉姆作为指挥中心,他显然背叛了伊桑以及其他组员,本以为能有更高尚的理想迫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可惜,就跟第五集的辛迪加主脑阿特利一样,终究只是为了一笔还称不上天文数字的赃款。无论如何,吉姆的太太克莱儿本来应该在预定要接应伊桑等人的车上,而另一位女组成汉纳才刚进了那辆车,车就爆炸了。不过,克莱儿却奇迹生还,加上本来也应该中枪身亡的吉姆也完好无缺地回归。这些按理说可以兜起来的阴谋,也的确让伊桑在脑海中回放了事件经过:当吉姆对自己开枪之后,克莱儿顺势从旁引爆车上的炸弹;但正当此时,他又自己在脑海里重洗了这段想象,改成是吉姆自己落河之后,爬上岸才按下炸弹开关。这么一来当然为克莱儿洗刷了残酷杀人的冤屈,也让观众始终对她还能抱有同情,这才加强了她于片末被自己丈夫吉姆窝里反的楚楚可怜;只不过基于连带惩罚,克莱儿身为共谋,在死了这么多无辜成员之后,她也只有赔上性命来补偿罪愆。
然而,虽说系列片有其元素上的接续,但往往也有独立的部分。第三与第四集的连接,自然是伊桑的太太茱莉亚。不过,在第四集中,为求观众对一意孤行的伊桑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同时又不用分心去处理他的家庭生活,所以前面给人的讯息是说他太太已死,而他自己因为内疚,也因为悲愤,以杀了几个塞尔维亚人为掩护进了监狱。到了片末才知道原来太太没死,只是为了安全不能一起生活。
但是到了第五集,全片由于他与艾尔莎的互动实在太过刺激与丰富,几乎是要观众忘掉他还有太太这件事,这才让两人那若有似无的调情显得令人捏把冷汗:既希望两人索性天雷勾动地火,但又在道德情感上无法接受,这种诉诸(死忠)观众情绪的设定倒算得上成功,毕竟终究两人没有具体的情事发展。并且,艾尔莎作为另一个性别的存在,有功能上的必要性:因为阿汤哥年岁已大,估计很难给这个角色再安排更多体力活,第三战场的重机高速追逐,基本上唤起了人们对他在《壮志凌云》中洒脱的印象,而这场戏也确实拍得惊险刺激,但是肉身搏斗与高难度动作已经不宜多有,所以艾尔莎是一种互补,她的戏份才会看起来甚至比伊桑还要吃重。但所有对她的设定与呈现都是正面的,因为她不管再怎么强,都还要比伊桑稍弱,这样才能突显出我们的英雄宝刀未老。而片中还有一个关于特务这个身分之存在,提出很本体性的设问,伊桑与艾尔莎则需要从两性差异中,表达彼此对这件事的看法。
唯一可惜的是,那些止于礼的暧昧,全在剧终前艾尔莎的告别语瓦解,她的一句“你知道要到哪里找到我”不仅是一句响应影片内容(第二战场前的噱头)的结构性对白,而是一句错误的关键台词,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观众对编导的信任,在影片结束之时想再潇洒一番(且,需要注意的是,仍是为女主角而非男主角建立这个形象),岂料却弄巧成拙,可能因而毁灭伊桑的爱家形象。毕竟值勤过程中那高度紧张感容易造成情感错觉(就像《生死急速》第一集中诞生的那对登对的爱侣),观众也允许这短暂的出轨,但仅止于精神上的。所幸,影片已剧终。无论如何,第五集为观众带来一个最帅气的汤女郎;只是我不太肯定观众还想不想在第六集里头看到她。
然而无论如何,“碟中谍”系列会出现的瑕疵也不比其他系列作品多,这20年下来,居然到了第五集都还未见疲态,显示它还有很多可能性,除了最帅气的汤女郎之外,第五集也通过不同场景的特性可说上山下海无所不包,当然这也是已经将观众胃口养大的动作片设下的门坎,但终究还是可以将系列个性植入而带来特别的风貌。唯一要担心的是阿汤哥还打不打得动,撤换伊桑‧汉特饰演者可不像007那么容易。
plus.
《不可能的任务5:神秘国度》片末的分手时刻,“汤女郎”艾尔莎跟伊桑说了句“你知道到哪找得到我。”这句蛇足实在教人捏了把冷汗,虽说它呼应了伊桑一行人追到卡萨布兰卡来找到正在游泳池里头练习憋气的艾尔莎,但是好不容易全片都在这两人之间若有似无的感情中一步步推进,在这部堪称该系列最刺激的一集,伊桑与艾尔莎之间互为主体,透过两种性别丰盈了特务这个存在,同时也藉此探问特务的本质。当然以最现实的考虑来说,基本上也算是考虑到阿汤哥年岁已大,体力活上差强人意,只好以“对比”的方式先凸显艾尔莎的能力,再反过来衬托出比艾尔莎更强的伊桑必然有更高的过人之处。这也使得《神秘国度》拥有强烈的个性。
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编导自作聪明地弄了一个结构性呼应,但是却没用对地方。从第三集开始建立出伊桑的家庭观,第四集虽然妻子的戏份极少,但至少他还是个有家庭的人,而他为了妻子的安危,也只能远远守候她,十足专情与深情的好男人。避开伊桑家庭的描写,不但是必须的,对影片的叙事来说也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集中重点。所以,这样一个好男人形象,在值勤过程,与其他女性暧昧应该还算被允许,毕竟与艾尔莎这么帅气的女性共事,而她甚至还救过他的命,所以说至少放在“惺惺相惜”这样的前提下,也比较合乎人情。这种情感纠结,有利于第三战场(重机高速追逐的段落)的进展与收尾,三方人马的追逐战中,最后还是只剩下艾尔莎和伊桑,而就像前所述,艾尔莎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强过伊桑,这意味着伊桑必须手下留情,让艾尔莎逃走,才能继续下一个关卡。所以艾尔莎才会赌上伊桑对她的感情,索性下车站在路中间,让煞车不及的伊桑翻车,她才得以顺利逃脱。
而这个系列中对伊桑这份柔情的累积,也使这场戏更加合理。当然,即使是别的特务电影,男主角基本上都具备这种对异性的温柔,不过伊桑的这方面一直是有意被凸显,并且,再说一遍,是深情与专情。
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在第一集中,伊桑在面对背叛他的前同事,同时也是过去小组的指挥官吉姆讲述他“遇害”经过时,伊桑自己脑补的画面,反而是吉姆如何制造假象的过程,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吉姆的太太(同时也是组员)克莱儿原本应该坐在接应的车上,而这辆车却被炸毁,但事后发现克莱儿根本没死,因此她很可能与吉姆一起策划了整个背叛计划,车也可能是由她炸毁的,车上的另一组员汉纳因此丧生。不过,有趣的是,伊桑前一刻才在想,是克莱儿从旁按下炸弹开关,但旋即又想到,按开关的人也可以是吉姆本人。这里的“修正”一方面指出了伊桑对克莱儿复杂的感情,一度差点发展成男女感情,二方面也显示出他对女性的温柔;当然,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片末吉姆在众叛亲离下,顺手杀了克莱儿,假如早前为观众留下的印象是克莱儿冷酷地杀害了汉纳,那么在这里克莱儿之死也就无法博得更多的同情,同样地,在高速列车中杀害了克莱儿的吉姆也就不够罪该万死了,毕竟他前面杀害的那些组员都死得太快,还来不及让观众对他们产生感情。
也是因为伊桑对女性的这份疼惜,在“接受任务”这个固定环节中,这回来到一家古朴的黑胶唱片行,但在这里却上演了一出悲剧:在试听间里头放唱片,放出来却是高科技投影讯息告知伊桑任务内容,但这份原本属于极高机密的任务讯息,却掺杂了IMF(不可能任务情报署)的死对头“辛迪加”的挑战讯息。而当伊桑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被关在试听间内,眼睁睁看着接头少女在房外被杀,这种无奈我们已经在第三集看过了,当时在他眼前被杀的是新婚妻子,那悲愤更是加倍。无论如何,辛迪加居然可以渗透进IMF的情报中,以此“对比”出敌人的高明。
有趣的是,和系列中的过去作品相比,辛迪加的首脑阿特利作为大反派,多只要露出冷漠的面貌即可,因为诚如上所述,“对比”的手法要比直接展示的情况多出很多。既然艾尔莎这样的高手都受到辛迪加的控制,可见这个组织的强力(与威胁)。第三集里头有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精采扮演的反派戴维恩,可惜他的形象强过幕后主谋,使得收尾显得尴尬;第四集中反派的游移诚如他们在迪拜遇到的大风暴一样,摸不着头绪,这种扑朔迷离要比直接呈现还要令人担忧;至于第二集的反派比较不同,因为在他与伊桑之间除了立场问题,还卡在情感纠结上,所以这位反派西恩必须在外型的抢眼度也要与伊桑相当,因为主要任务是让已与伊桑陷入热恋的汤女郎奈雅去色诱西恩,而西恩正是奈雅的前男友。
无论如何,既然要让艾尔莎去衬托阿特利的强大,但艾尔莎实际上又略逊伊桑一筹,所以只好以艾尔莎在立场上的摇摆,来制造烟雾弹,在吸引观众目光的同时又让观众(以及伊桑)看不清她的真面目:明明是她协助伊桑从辛迪加手中逃出,但却在伊桑授命去保护奥地利总理时,她又在另一头架起了枪准备狙击总理;正当伊桑在“不可能的任务”中险些丧命,她又在紧急时刻救了他一命,但旋即又将好不容易用命换来的情报夺走……正因为在不同战场中,与艾尔莎的一次次连手与交锋,使得影片在处理另一个程序“逆转”环节时,显得薄弱。
另一方面,也因为这部片有一定的野心,想表现场面调度的掌握能力,故将战场复杂化,这也表示,行动本身也得细碎化。因此,过去会占去影片不小篇幅的“不可能的任务”,在本片中则被挤压了篇幅与难度:在水中憋气三分半,以在冷却池中替换保全信息,才可以让组员班吉顺利进到中控室窃取机密情报。这当然是呼应了艾尔莎在泳池的特训,在那里,她勉强憋气了将近两分钟,但伊桑却可以憋到三分半,甚至更长,这才是“不可能的任务”最艰难的部分:因为生理极限不是随便可以跨越的。这个主任务在篇幅上较小,当然是为了配合不同战场的展示,这才使得四个战场的份量大抵相当:第一战场是奥地利的歌剧院,场面调度悠游于前台后台、上上下下、布幕之间,第二战场就是冷却池,在失温、缺氧与高动力的多重影响下,水中摄影当然也经受考验,第三战场是重型机车的高速竞逐,其难度不言可喻,最后的战场虽然平凡,但主要在于给了艾尔莎在近身肉搏战的戏码中尽情展现其身体的极限。有了这些炫技的场面调度,过去着重的情节转折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写过《侠探杰克》剧本的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同时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尽管不重视那个应该让观众大吃一惊的逆转,而将重心放在炫耀场面调度的功力,但其实他更重结构上的工整。
影片扣除序幕中将各司其职的主要成员介绍出来的小任务之外,主要叙事是以中情局欲解散IMF所召开的审讯开始,经过四个大段落(即上述提及的四个战场)之后,最后再以重启IMF作为结束,外加一个小的收场结束。而伊桑在视听间被补,最终在处置阿特利的时候也是设法将他引入一个透明防弹玻璃柜中活捉他。至于揭穿辛迪加居然是在英国情报局眼皮底下默许存在的这件事情,就跟揭示辛迪加要IMF窃取来的情报一样不特别重要,所以揭穿的戏看来很儿戏,而阿特利的目的原来也只是20亿英磅作为恶行的盘缠,这些都过于不入流,编导似乎忘了希区柯克的教诲,情报本身就是“卖高分”,它的重要性被唤起远比揭示它的真实内容重要。
不过,作为承接过往的续集,开场的那个没头没尾的任务倒是成功的,在短短五六分钟之内,观众就重新熟悉片中的主要人物:负责渗透通讯的路瑟、负责在总部给予行动指示的布兰特、负责其他科技支持但总是会出错的班吉,当然还有可以上天下地又非常有主见的伊桑‧汉特。这几个人基本上是延续第四集以来的阵容,算是第一组跨越两集的成员,姑且先不说艾尔莎加入的可能性,但这一组从各方面看来都相当均衡的成员结构很可能持续碰头,只要杰瑞米‧雷纳的锋头不要大过阿汤哥应该就可以稍微持久一些,毕竟这回艾尔莎的吃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掩饰阿汤哥“年迈”这件无法克服的生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