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個榜單控談榜單肯定要全面失控。但反過來讓我講講為啥子不再列榜單,可能是靠譜一些的。
其實我本來也在試著寫一篇關於榜單的文章,寫了一千多字放棄了,因為,無非就是一個論點:個人榜單比媒體榜單更有參考意義,但前提是這個「個人」是具備專業素養的。
而個人榜單更有意義的理由是:正因為個人閱歷有限,且,在某種程度上是排除了職業需求,所以往往能反覆重探這些特別偏愛的東西,不管是書、音樂、影片。
像我自己,正因為會反覆斟酌榜單,並且一直重新思考那些「候選」名單上的作品,最終才小心翼翼選出一個榜單;且在一些時日後,又會因為各種原因,修正甚至推翻這些榜單。簡單來說,真是非常謹慎才列出的榜單。這也是為何,以前確實很喜歡看一些「荒島清單」。
不過,可能也就是因為自己經常改來改去的,慢慢地也覺得跟人分享榜單也不是什麼必要的事。往往帶有一種炫耀成分。大可不必了。正如,我也不太參考榜單,不論是個人還是媒體。畢竟,如果在意某個個人或媒體,應該在一整年的時間內,察覺到這個人或媒體偏愛哪些作品,適時地跟進這些作品,也就夠了。比如今年,如果我的朋友無法猜到我今年看過的片中,最喜歡德普勒尚(Arnold Desplechin)的《魯貝的光》(Roubaix, une lumière),那我列再多榜單也沒有用的。
但是如果要分享我今年一些縈繞心中的藝術,那就隨便講幾個重點瞬間。
一是,我總算在十月把杜夫海納的《審美經驗現象學》全部讀完了。這本書最早開始讀是什麼時候,已經不可考了,但肯定是在寫論文(2010年4月)之前。所以可以說是讀了十年的書!今年讀的基本是最後也許不到一百頁的內容(我沒有讀附錄),這是因為突然間覺得讀這書,在理解上是很費時的,有時候,我一天只能讀它一頁。有時候以為是文字問題,我對照英文版,發現也差不多,可能法文原文就這麼難「一眼看穿」吧。無論如何,它對我影響還是很大,有些我隱約有的想法,被杜夫海納寫出來,更清晰,且還帶到更深的層次去。如果把它列為我人生十書之首也不為過。
二是年中時買到的《盧浮宮朝聖》。這本書在讀的時候已經不斷向身邊的人安利了。總之如我讀完的一句短評:「初讀一兩篇會以為自己是畫盲,再讀一兩篇開始相信自己是文盲。這真是我心所嚮往文字的完美境界。」讀完發現,自己要是能寫到這種境界,也算瞑目了。
現在是「又」拿出雷蒙阿弘的《論治史》。跟《審美經驗現象學》的感覺類似,覺得很難讀快,太多訊息了。有時一天連一頁都讀不完。始終有一種「自己的知識儲備極少」的焦慮感。現在想一想,也許以前讀書都是白讀了。不知道這本最近常捧在手上的書幾時能讀完。
三是今年的某個時刻,突然重新翻閱阿多諾的《貝多芬》,印象中他好像說過哪一首鋼琴奏鳴曲非常關鍵,原以為是最後幾首之一,比如作品110(第31號),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第28號(作品101)。反覆聽,也一直聽不出所以然。後來,當四月時打算要寫劇本,心想,也許可以把這首曲子融入劇本中。於是又認真地、反覆地聽它。後來又輔以一些書籍,似乎找到一點理解它的切入點。後來借劇本中人物之口,把我對這首曲子的感受與理解表達出來。也在寫劇本前後,真的能體會阿多諾對這首曲子的形容「無窮美」。
剛好那段時間讀到一篇公號文,介紹了幾款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的版本,其中阿胥肯納吉版也在列,回想起2003年在電視台工作時,一位學音樂的實習生向我推薦了這個版,還大方地將CD借給我(跟她的熟識主要因為向她請教如何聆賞蕭邦的一號敘事曲,畢竟當時剛在戲院四刷了波蘭斯基的《鋼琴師》,為了寫一篇影評,所以特地問她該怎麼聽那首曲子,我們因此熟識),不過,由於後來又聽到一些人(多數是我信任的意見領袖)說到阿胥肯納吉的詮釋很平凡,於是這套CD自從那時拷貝,經過了16年,都還沒聽過,且就在我搬離台灣時也都清掉了。最終,竟是一篇公號文,讓我重新把這個版本找回來。聽著聽著,說來也怪,一直都聽波里尼版,但總是對貝多芬這些晚期鋼琴奏鳴曲提不起興趣,真是阿胥肯納吉的演出讓我「有感」了。所以現在電腦裡頭常備的就是阿胥肯納吉這一套。但是,除了這第28號(作品101)之外,其他都還沒認真聽……
就在劇本《作品101》到處碰壁之後,我慢慢也丟下這個劇本,MP3隨身聽裡頭的這首曲子也替換成第七號弦樂四重奏(作品59-1)。其實本來做了一個列表,想說從貝多芬中期開始聽。但是想了想,真正感興趣的,還是他的弦樂四重奏而已。我畢竟也不想當古典樂專家。事實上,我長年把他這套作品掛在嘴邊,但是卻沒辦法隨便說出哪一曲就能哼出它的主題。因此,覺得應該要聽到滾瓜爛熟的程度之後,再來說自己喜歡它們。且,追求版本也真是一種「藉口」。現在聽的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樂團的版本最早也是恩師推薦的,多年來都聽他們;後來這麼些年聽下來,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塔卡契跟塔利許(後者聲音聽起來很「乾」,但是音響效果特別,要是類比的話,像是把聽眾置放在舞台上而非台下的感覺)。原本這兩版也都常備在我電腦,最近先刪除了,只留下AB版。
總之,在隨身聽中不斷循環播放之後,現在對以前其實也不熟的七號(作品59-1)也有一定的熟悉度,且這才發現它們其實非常悅耳。於是後來再翻閱阿多諾書,才發現,原來阿多諾對這首曲子也是極高讚揚,尤其第一、三樂章。起初我也是特別喜歡一、三樂章。我還曾把第一樂章放個給兒子聽,一邊旁述某種具象的情景,幫助他去感受音符的流動。而這一樂章有些地方似乎已經將豎琴(作品74)第一樂章近末那一段極美的樂句呼之欲出。經常,第二樂章我不太喜歡,但又不習慣跳過,去聽我喜歡的第三樂章。直到某天,送兒子上學走回家的路上,隱約好像聽出第二樂章的一些東西。我似乎有一種體會,覺得以前更喜歡慢板,是因為慢,且多數長,因此更容易聽出變化,知覺到形式;但是這次再聽,我注意到,快板其實也將形式的轉換做了更大的壓縮了。硬要形容,就像John Zorn的Naked City組合那些極短的曲子(往往在半分鐘到一分鐘之間)所做的事:和弦跟節奏都在非常短促的時間內變化,其實很考驗耳力。
事實上,幾乎跟聽第二樂章的啟發同時,當晚我重看小津的《早春》(作為紀念他的生日;儘管沒看完)也有類似的發現。這部片我一直不喜歡,我戲稱,如果把這部片放在我的「還會想重看的片」清單中,完全是因為想測試自己在看到第幾遍之後開始不討厭它。不過原來這件事發生得這麼早。因為這次重看(才看了半小時多一些),也感覺到,這部片其實沒有我以為的差,畢竟這樣的大藝術家,肯定有他要傳遞的意義。我之所以不喜歡,只是在「表面上」的(比如故事不喜歡、旋律不喜歡)。當我能靜下心穿過表層,其實還是有機會探到下面的美,深邃的美。
想到這點,覺得自己還真是淺薄得很。面對這些藝術結晶,還是需要更加謙卑才行。
總之,最近隨身聽裡,放的主要就是這第七號弦樂四重奏(作品59-1)。另外一提,幾個月前心血來潮重聽了Tool的作品,結果當年唯一一張沒買CD的《一萬天》竟讓我也放在隨身聽中(伴隨著作品101)循環播放。後來還得出一個心得:如果只要聽一張Tool,那就是這張《一萬天》了。
再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瞬間,可能是無意間從朋友[Deleted]那裡看到他硬盤中竟有我尋找多年的馬歇爾阿儂(Marcel Hanoun)的《四季》,我趕緊讓他傳度盤給我,於是十一月的月中,連續四個晚上,都在阿儂《四季》(依序是夏、冬、春、秋;其中《冬》最傑出,也是看得我頭皮發麻、手心冒汗,可惜這部片是剛好是11月15日看的,要算在下一個秋刀魚賞年度;啊……我都已經不再評選秋刀魚賞了說!)的震撼下經過。它們深深影響了我於該月底花了四天斷斷續續寫出來的第二部長片劇本《冬夜方舟》(順帶一提,這部片預計徵集五萬人民幣作為拍攝預算,想當投資人的可以跟我聯繫,順利的話,看能不能五月在杭州開拍)。
其他也乏善可陳。今年已搬來四川定居,我還在適應這裡呢。下面就做一個寫作總結吧!
一月
21
寫幕味兒專欄85號:關於《夜以繼日》和「片眼」|「片眼」概念之前寫過,這次再做一次操作練習。
24
寫幕味兒專欄86號:奧斯卡前哨(上)
25
寫幕味兒專欄87號:奧斯卡前哨(下)
寫《老人與槍》,給「放映週報」
寫《希斯特斯兄弟》,給「深焦」
27
寫《副總統》,給「放映週報」
寫幕味兒專欄88號:談《彼岸花》與明顯性|算是把去年中寫《彼岸花》拉片的批評放到這裡來寫。
二月
14
寫幕味兒專欄89號:寫《血脈之樹》|自己覺得想了一個不錯的篇名,但還是被改掉,原始篇名是:「不僅只有俗麗情節、魅惑身體與床戲串場」
15
寫《流浪地球》,給「關鍵評論」
16
寫《瘋狂的外星人》,給「關鍵評論」
寫幕味兒專欄90號:「劉慈欣不在場的在場」
24
寫幕味兒專欄91號:「所謂『寫影評猶如拍電影』的類比」|記得是寫關於戈達爾
寫《阿麗塔》,給「深焦」
27
寫幕味兒專欄92號:談好萊塢劇作的幾種常用衝突
三月
12
替北京電影節寫了好萊塢往事單元
13
替北京電影節寫了法國新浪潮60年單元
16
寫幕味兒專欄93號:談《陽台上》
寫幕味兒專欄94號:談《過春天》
21
寫《地久天長》,給「關鍵評論」
寫幕味兒專欄95號:《地久天長》|把「關鍵評論」那篇塞不下的想法再寫一篇,竟還能寫出一篇文章,所以就拿去交稿了
27
寫《德國前衛電影速寫》,給《電影欣賞》|算是準備了很長時間才動筆
28
寫幕味兒專欄96號:《騾子》
29
寫《自由了!》,給「深焦」
四月
4
寫幕味兒專欄97號:《狂野生活》
5
給北京電影節寫我的北影選片
9
寫了《關山飛渡》拉片,給《看電影》
12
寫幕味兒專欄98號:《你的鳥兒會唱歌》
16
寫幕味兒專欄99號:《布努埃爾之神龜迷宮》
19
寫幕味兒專欄100號:《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五月
10
寫幕味兒專欄101號:北影節初體驗
15
寫幕味兒專欄102號:提問文德斯
20
陸陸續續寫了16部平成時代日本電影,給《看電影》|好想讀這個專題,一共選了100部,主要想看看別人都怎麼寫的……
22
寫《法國前衛電影速寫》,給《電影欣賞》
25
寫〈講解《秋刀魚之味》(之道)〉
編文集《影評是什麼?》|為六月份杭州講座編的講座互動禮物。印量10。
27
寫〈也許是封情書的《江邊旅館》〉,編輯說太難。
寫〈也許是封情書的《江邊旅館》(二版)〉,我自己覺得可能還是有點難。
寫〈一棟江邊旅館帶領去向無窮美之境〉,給《新民晚報》
28
寫我的「影史十愛」,為紀念杭州迷影聯盟成立十週年。
29
寫《蘇聯前衛電影速寫》,給《電影欣賞》。
六月
7
完成袖珍系列1:《路子》,印量26。
13
寫上海電影節的戛納競賽片,給「深焦」
26
寫《玩具總動員4》,給「深焦」
七月
1
寫石井裕也綜述,給「深焦」
6
寫《他們》,給《看電影》
7
寫〈變或不變的維斯康提〉,給「放映週報」
13
寫長片劇本《作品101》|台灣友人(也是編劇)讀完表示是一個很幽雅的劇本。
18
寫《痛苦與榮耀》,給「深焦」
20
擴充了〈講解《秋刀魚之味》(之道)〉為〈講解《秋刀魚之味》提議〉。
完成袖珍系列2:《註腳《秋刀魚之味》》,印量24。
21
修一個短版的〈講解《秋刀魚之味》(之道)〉
(《作品101》概念海報,設計:佑玟)
八月
8
寫詹姆斯格雷,給「Nowness」
9
完成袖珍系列3:《形意》,印量28。
九月
3
寫《同義詞》,給「深焦」
5
寫《喪屍未逝》,給「深焦」
28
寫今敏綜述,給「深焦」
29
寫《仲夏夜驚魂》,發「掘火」
十月
20
寫《雙子殺手》,給「深焦」
十一月
2
寫幕味兒專欄103號:《天氣之子》
5
寫短片劇本:《Test》
6
寫《西比勒》,給「放映週報」
8
寫《別告訴她》,給「深焦」
9
寫《盧斯》,給「深焦」
10
寫幕味兒專欄104號:《小丑》|沙丹第一次誇我在幕味兒寫的文章。
12
寫幕味兒專欄105號:《我的拳王男友》
20
寫短片劇本:《壽司的故事》|即將主演這部片的友人認為這個「也許沒有故事」的劇本挺有餘味。
21
寫幕味兒專欄106號:《好萊塢往事》
22
寫幕味兒專欄107號:《冰雪奇緣2》
28
寫幕味兒專欄108號:《愛爾蘭人》
29
寫長片劇本:《冬夜方舟》|這本劇本有朋友表示期待這個很風格化的劇本被實現。
十二月
4
編文集《顯影》|為十二月杭州講座編的講座互動禮物。算是袖珍系列4。印量10。
7
寫幕味兒專欄109號:《婚姻故事》
10
寫短片劇本:《針孔》
12
寫短片劇本:《View》|一位影視相關在讀碩士表示這是她近年來看過最有趣、最浪漫的劇本。
寫短片劇本:《密碼》
雖說距離年終還有半個月餘,不過考慮到後面的工作狀態——去杭州的藝考班講兩個晚上、一個全天的課;辦一場講座(見我上一篇文章詳情);拍兩部短片(《View》和《壽司的味道》)——最多可能會替幕味兒寫一篇《小羊肖恩》外,大概也不會再寫什麼了。那就提前總結這一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