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什麼年度十佳影片、專輯、書籍,要不列不出來(比如音樂),要不覺得沒啥意思(列電影)。回想2019,也許更重要的是記錄下某些瞬間。
第十名:寫了五本書
當然,都是自己去複印店印的限量文集。其中兩本是文集,三本算是專書吧。
兩本文集都是為了去講座而編的,六月22日的講座編的是《影評是什麼?》,算是按巴贊的《電影是什麼?》編輯構想來編的一本文集。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總結了近十年的寫作。十二月22日的講座則因應講題(「電影史」)編了一本小冊子《顯影》,主要把較有史觀的幾篇文章編在一起,其中與《影評是什麼?》有部分重疊。大概顯示自己的瓶頸。
三本專書,依序是:《路子》、《註釋《秋刀魚之味》》、《形意》。《路子》算是擴充了《影評是什麼?》中一篇關於《秋刀魚之味》的教學建議,再加上一些小津相關的文字,集成這本可以說是理解《秋刀魚之味》的入門。隨後,在一邊構思長片劇本過程中,不斷同步研究《秋刀魚之味》,也算為了七月的一次拉片《秋刀魚之味》做暖身,最後在劇本《作品101》完成之後,順勢把關於《秋刀魚之味》的研究,編成《註釋《秋刀魚之味》》,裡頭附錄了《秋刀魚之味》的中文劇本。至於《形意》在很多層面上,是我在思考電影文字的可能性,不過,也許不太成功;儘管剛印出來的時候,自己愛不釋手,但很快地又覺得索然無味了。《形意》中有補充一些《路子》之後又想到的《秋刀魚之味》想法。
從《路子》開始,有一個固定的尺寸,算是口袋書的大小,我自己喜歡這種大小,以後的書盡量都還是採用這種大小。
第九名:開始寫劇本
四月份去北京參加電影節,與多年沒見的室友分別見了面。在其中一個室友的鼓勵(慫恿)下,開始認真思考轉戰創作的領域。
在經過幾天的構思,以及六月份於上海再次見到室友之後,確定了其中一個劇本構想,於是在七月花了三天時間寫了生平第一個劇情長片劇本《作品101》。可惜這個劇本還沒有任何實踐的可能性。但它對我的意義是:在課堂上教學生的寫作方法,其實是可以實踐的。雖說幾年前也寫過一個至今仍想找機會拍的短片劇本《書架》,不過,《書架》主要是改編劇本,且又是短片,所以寫法還是不太一樣。《作品101》縱使現在看來問題不少,但意義重大。
後來,十月份跟杭州的藝考班老師聊了聊,似乎找到另一個破口:寫一個成本更加低廉的劇本,作為創作的起點。為此,我還想著,重拾自2004年之後就不再認真做過的短片拍攝,雖說2010年離開北京之前也找了同學跟朋友(願他安息)一起拍了兩部片《決戰岩流島》與《日常困惑》,前者是利用西土城公園拍攝的一個搞笑武士片,後者則是2003年試圖改編卡夫卡的同名短篇,後來交由同組組員詮釋,跟我想像差距很大,於是心心念念著有朝一日按自己方式再拍一次。不過,這兩部片的素材都不知道放到哪裡去了……
總之,在寫第二個劇情長片之前,我先試寫兩個短片劇本,想著再有機會去杭州的話,就把它們拍出來,這兩部分別是《Test》跟《壽司的味道》。寫完這兩個劇本(分別都花不到兩小時寫),在十一月底前花了四天寫完了第二個劇情長片《冬夜方舟》,設定為在單一場景、一共八個人物便能完成的作品。這個劇本要比《作品101》更飄逸,畢竟,設想是幾萬元就能拍起來的片,沒想太多回收的問題;但其實相對難寫一些,因為裡頭不少「技術性」材料需要參考。
不過,十二月來杭州拍短片的行程受到一些影響,先是《Test》預定女主角無法出演並且也找不到替代的人,於是匆促下,重新寫了一個劇本《View》;但這部需要在西湖邊拍攝外景的短片,遇到連日的雨而無法開拍,所以抵達杭州那天晚上,在劇烈的頭痛與感冒的病徵下,仍花了一個小時趕緊新寫了一個《蔓延》(原名「雨滴」,明顯就是索性利用下不完的雨),最終,《蔓延》在藝考班花了六個小時(中間大概有一個小時午休)拍完。另一方面,《壽司的味道》原本也可能因為女主滯留德國無法回來,於是也花了一個小時寫了一個備用的劇本《密碼》。還好,後來女主還是順利回來了,所以最後在轉塘街道的「已知」工作室花了將近七小時拍攝《壽司的味道》,由於鏡頭數多(103個),那天基本大家都沒有午休(也沒有用餐)……另有一部《針孔》是幫朋友寫的,無奈原本答應演出的人,都因為耶誕行程無法前來,這個劇本也就沒拍了。
雖說這些劇本其實都能拍攝,卻沒有機會實踐它們,不過,倒真的是有點寫上癮了。負責兩部短片攝影工作的朋友說覺得《壽司的味道》似乎適合改編成舞台劇劇本,而我還建議加入《密碼》,做成二幕劇,後來交流了之後,覺得甚至可以再寫一個短片,結合起三部,改編成三幕劇劇本,或許,我會找時間把第三部曲寫出來。
第八名:聽貝多芬的第2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01
劇本《作品101》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貝多芬的這首曲子。而這首曲子是在三月某天,突然重新翻開阿多諾寫的《貝多芬》時,又讀到書中談這首曲子時,形容為「至美、無窮美」,且(跟很多貝多芬專家一樣)將它視為貝多芬晚期風格的濫觴。
但是粗略聽下來,完全無法感受「至美、無窮美」,不死心,就反覆聽。邊讀樂譜邊聽、聽完參考手邊相關書籍,有點像當年剛開始看電影時那種學習方式:看完影片,找影評、電影理論書、電影史書等等,去了解某部看不懂的影片應該如何切入。
大概反覆聽了將近兩個月之後,才開始覺得好像能理解這所謂「至美、無窮美」的樣子。此後,對於聽古典樂曲有更具體的心態:慢慢聽、反覆聽,不要著急,畢竟,我並沒有什麼聽音樂的壓力。也頓悟了:我並沒有要成為誰的專家,因此先從自己感興趣的曲子,好好聽下來,這才是重要的。
後來,秉持這種精神,在下半年反覆聽第7號弦樂四重奏,作品59-1。也許明年年終可以來聊聊這首曲子。
第七名:帶漾漾去戲院看了八場電影
去年六月一家人去戲院看了《超人特攻隊2》,標示了可以帶兒子去電影院的里程碑。今年,趁著身高還不到買票標準的機會,盡可能地帶他去電影院。於是我們分別看了以下八部片。
二月:在太太親戚的招待下,去看了《飛馳人生》。漾漾基本跟我聊了一整場。不過,似乎大家都不在意,熱熱鬧鬧過一場。漾漾表示:不好看。後來我單獨帶他看《阿麗塔》,我有點後悔,畢竟打鬥場面有點多。後來參考台灣的分級,是PG12。漾漾對這部印象挺深刻的,但是有些打鬥場面他確實無法接受,一度摘下3D眼鏡。
三月:看《馴龍高手3》。在去電影院之前,花了兩天看了前兩集。漾漾挺喜歡第三集,由於是工作日日場,人不多,他蹦蹦跳跳的,也沒太影響到別人。
六月:為寫《玩具總動員4》,我帶著漾漾去二刷,他也是二刷。那時,帶著我從上海買回來的巴斯光年,以及之前在台灣夾娃娃機夾到的胡迪警長,我們是很開心地看完這部。
九月:看《羅小黑戰記》是又一次我們一家三口進戲院。本來那天沒要看,後來還是跑去電影院找他們一起看。印象頗好,但對漾漾來說有些東西他並不了解。結束後,照例,我們對這部片有不少的討論。
十月:看《雙子殺手》。主要是為了去成都講「李安小課堂」而取材。為了帶漾漾去看,還特地幫他向幼兒園請了半天假。但其實去之前非常猶豫,因為它在台灣也是分級在PG12。果然,一些打鬥場面漾漾還是受不了。不過,對於史密斯與分身,我們倒是聊了不少,包括他們都迷同一個女生的事情。
十一月:看《冰雪奇緣2》,這次也是一家三口都去看。漾漾中途有幾次又把3D眼鏡拿下來,結果,我也學他,這才發現有些圖層是怎麼構成的,算是意外收穫。
十二月:看《小羊肖恩:末日農場》,這是我的二刷,也是為了寫稿。在杭州一刷,無奈太累,前面睡了一段,二刷時發現起碼睡了十幾、二十分鐘。二刷的我依然疲憊,末了也睡了一段,但漾漾沒發現我睡著了。
希望2020年能達到帶漾漾看12部的目標。
第六名:舉家搬到江油
算不上一件讓人開心的事,因為住了快一年,似乎還沒嘗到甜頭。
是想著兩件事而決定搬到四川江油:一是來大陸碰運氣,看看有沒有更多機會;二是心想,反正遲早要回到大陸,不如早一點讓兒子來習慣。
但這一搬,代價很大。基本上把所有收藏都捨棄了。最終只帶了百來本書、40張(套)正版藍光碟、不到20張正版CD。其餘全部清掉——一個非常粗略的數字:以前藏書應該有兩千五百本;正版、盜版、拷貝光碟超過萬片;正版CD約有兩千張。
索性,當年離開北京時,有一半多的書寄回台灣,但也寄了四箱到江油岳父家,所以這些本來就放在江油的書都還在。
第五名:兩本書
失心瘋想辦法買到了程抱一的《盧浮宮朝聖》,結果證明這是對的。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歡愉早在年中時在很多地方表達過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關於觀看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種絕佳的寫作示範。
另一本可能前後花了十五年才讀完的《審美經驗現象學》也是一次震撼,倒不是說杜夫涵的「方法」我現在才掌握到(事實上,要說還沒掌握也無不課),而是開始變成慢讀,極慢地讀,並且發現這樣的慢讀得到的東西是不可想像的。我以為,也許這樣也將回到他書寫的現場。
不管這件事對別人來說是否微不足道,我自己卻感覺打開了一扇新的窗。視野完全不同了。
第四名:面基兩網友
四月在北京,見了基本上在豆瓣上認識了有十一年的快刀浪子。十一月在成都見了也差不多認識了同樣這麼久的[Deleted](基於他有許多化名,就不用以前的化名或真實姓名)。
快刀是我們在字幕交流全盛時期最活躍的網友之一,後來他似乎從電影淡出,但持續做翻譯的工作。在台灣的幾年,經常託他幫忙買書,各種券折算下來,替我省了不少錢,寄書也麻煩了他多少回。(可惜,多數的書,都因為搬家而清掉了。)不過見到快刀本人倒是跟我想像相去甚遠,因為我的印象停留在將近十年前一篇關於他的採訪,記得是一張長髮背影的照片。在北京,他招待我們父子倆吃了一頓自助餐。我們聊了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Deleted]算是我認識的人當中,對「看電影」最執著的人。在見到他之前,已經看過他的照片,尤其是他大婚的時候,還有偶爾發來的全家福照。在見到他之前,他卻先見了我幾個因為我而交集的朋友。直到搬來四川,恰好他從美國回來辦簽證,我們才約成了這次世紀會面。度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下午。
掐指一算,在豆瓣上多年,還想見的朋友,只剩下看不見的城市。說來奇怪,微博上認識的人,熟識的多數還是豆瓣那一批,其餘新認識的倒真沒有想見的,大概跟使用習慣有關吧。事實上,交心的,還是十年前那些豆瓣同好。真是美好時光不再。
第三名:看阿儂的《四季》
也是因為[Deleted],無意間發現原來我找尋多年的阿儂(Marcel Hanoun)的《四季》早有資源,且還有官方英字。
十一月的四個晚上,每天都被阿儂的這四季給刺激、震撼,同時也激勵。他讓我看到超低成本的可能性。
劇本《冬夜方舟》無疑受他影響頗大,劇本中會選定普桑的《冬》也不是沒來由的。或許,光是「四季」這一個主題就可以做一本專論了。包括音樂的、繪畫的,電影的,當然,除了阿儂,還有侯麥,跟小津。
第二名:陳傳興攝影展「螢與日」
總算完成多年夙願,看了陳傳興的攝影展。134張作品(如果沒有算錯),我跟一起從杭州特地跑去上海的朋友,花了差不多六個半小時看展。事實上,整體時間是長的,但平均下來,每一張作品也才花了不到三分鐘看,這種速度是否足夠?我認為不夠。
後來算一算,包括餐費、路費,兩百多元花下去,還不如直接在多抓魚上買一本他的攝影集(原價400,多抓魚價240);不過在有貨的時候,我猶豫不決,現在要買又要等了。
但總之,如此慢看還是需要的,事實上,與朋友討論這些作品也同樣必要,為了闡述,有些東西還是在一邊講一邊才發現,一邊才想到它們的意義。如果還有機會,我會想再去看的。恩師稱他是台灣「結構主義符號學第一把交椅」,我能六成認同了(不願意承認的那四成依然覺得恩師才是第一把)。
第一名:巴贊全集
收到這套書,一定要跟讀完《盧浮宮朝聖》與《審美經驗現象學》分開來說。一來,巴贊這兩本全集我顯然還沒讀完,可能也讀不動;二來,這套書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將它們送給我的人。
這人,由於他要低調,我就不明說,然而,作為網路認識的朋友中,他是兩位我認為最懂我的人之一。(當然,我自己認為懂我的人,除了我家人之外,包括台灣的朋友在內,一共不超過五個。)而在我一說想要這套書,就不辭困難地幫我弄到手,最後再想辦法送到我手上。這種朋友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翻閱巴贊全集的目錄是很有趣的。比如,他寫《血戰七強盜》的文章,已經是他第三篇關於這部片的文章了!原來已經寫了三次,難怪這篇之行雲流水、思維縝密,簡直就是影評寫作的典範。又,我本以為他不太談歐弗斯,豈料基本上歐弗斯最後三部法國片巴贊都寫過了;當然,比起他更愛的影片,像是《畢卡索的秘密》,他整整寫過六篇!
也許我得很久很久以後才讀完這套書,也可能永遠讀不完。但,讀完與讀不完又有什麼差別呢?
再過幾小時就是2020了,還有很多未知。必須是未知。要是一切已知,就沒意思了。
请问怎么可以买到你的书呀
都是「非賣品」哈!就算有賣,也只是在講座現場限量發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