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 | Shine
校对 | 经成纬至 troll_troll
策划 | 掘火字幕组
封面 | Smobniar
片头 | petit
【译者前言】如果说伯恩斯坦这套节目是个音乐大学堂,那么往期节目就是『文化课』,教给同学们什么是管弦乐、音程、旋律,认识各类曲式,聆听伟大的作曲家。而这期节目却是一堂『思想政治课』,教给大家什么是古典音乐的『政治正确』。
古典音乐爱好者这个群体,绝大多数人都非常热衷于给乐团、指挥或演奏家贴标签,以及评论不同唱片、音乐会的优劣,上年纪的前辈尤甚。如『维也纳爱乐的弦乐声部富有歌唱性』、『费城交响乐团极为辉煌』这样的评论,在古典音乐论坛、微信群里比比皆是。而这期节目里,伯恩斯坦告诉大家,没有所谓的『管弦乐团之声』,如果有即是『罪行』。应该存在的只有作曲家之声,管弦乐团一点私货也不能掺杂。悦耳的不等于是正确的,要养成良好的音乐品味。这个结论给出得这么明确、强硬甚至极端,想必对乐于总结乐团『属性』的朋友们是当头一棒,难免不让人拍案而起,质疑这观点的合理性。毕竟,不同个人和团体间的风格差异是有目共睹的,说不存在管弦乐团之声是逗我吗?
事实上,在《什么是古典音乐》那期节目里,伯恩斯坦展示了几种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开头知名的主导动机不同的演绎方式,并告诉观众这些都是指挥家在对作曲家的想法进行还原,但是因不同人的个性和理解是有差异的,这造成了最后演绎风格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伯恩斯坦并不否定风格和差异的存在,但他主张的是乐团在主观上不应掺杂私货。而伯恩斯坦之所以没在本期节目里明确的解释,我想也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得他要毫无保留的强调尊重作曲家的重要性,其它会产生二义性的解释对他而言都是多余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战前这一百多年,古典音乐在学院领域和表演领域的演奏方式区别是非常大的。学术派对音乐是研究的态度,演奏风格必然严谨、客观;而表演界推崇音乐家自我表达、鼓励个性张扬,表演中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对作品而言可以说是『再创作』,这跟现今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当年音乐评价的主动权握在观众手里,说白了就是谁叫好叫座、音乐会上座率高谁就是『大师』,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商业化』。而二战后,随着工业、科技、多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大量涌现,古典音乐随之逐渐衰落,因此音乐的评价权又到了行业专家、资深乐评人手中,也就是说一个音乐家成功与否,要看他的同行如何评价。这个群体的喜好无疑是更偏学术、学院派的,因此二战后古典音乐界更加注重对作曲家意图的再现及对乐谱的尊重,包括今天所谓的『本真主义』大行其道。这从柏林爱乐的历任指挥变化上即可看出一些端倪:二战前的指挥尼基什、战时指挥富特文格勒都是『主观即兴风格』的代表人物,而后面接棒的卡拉扬则以恪守乐谱、注重准确和平衡而闻名,后面接棒的阿巴多甚至被称为『托斯卡尼尼第二』。当然不能说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不尊重作曲家,他们的出发点也是用主观即兴这种手段来填充作曲家未能写在谱面上的深意,但毕竟还是过于『主观』,个人色彩浓重。伯恩斯坦这套节目首播是五十年代,本期节目首播是1965年,曾经肆意发挥的风气尚未完全消退,他自然要重点强调什么是『对的』。这不是说客观上不存在,而是主观上不该有。
那么,为什么要尊重作曲家和他的乐谱?让指挥家和乐队对齐进行『改良』,或像爵士乐、流行乐一样不断的翻唱翻奏、进行二次三次乃至n次创作,让作品永葆活力受到各个年代各个国家乐迷的认可不好吗?这个话题比较大,且如果能很容易的拿出结论也就不至于有不同派系的争论了。我能想到的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古典音乐本身是『精确的音乐』,这不同于流行乐尤其是爵士乐是以表演者为中心的音乐,作曲家是古典音乐的核心。《什么是古典音乐》那期节目有大量篇幅在讨论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第二,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的才能确实是亿万里挑一的,即是说乐谱上的每个音、每个记号都是由一个真正的大师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才确定下来的,是人类的巅峰之作。例如从贝多芬留下来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反复修改润色的痕迹,以及尽可能明确的演奏示意。因此,很多专业人士会认为随意改动原谱是一种傲慢,用伯恩斯坦的话说这甚至是一种『罪行』。第三,不论是文学、绘画、雕塑、还是建筑还,所有这些具象文艺领域的杰作都有一个共同点:浑然天成。它们将各个层面的杰出完美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极致,任何改动都是画蛇添足。就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遣词造句极为讲究,但凡有自知之明之人都不会去尝试『优化』它。同理,也不会有人考虑去修改梵高的《星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古典音乐这种艺术在形式上虽有不同,它需要表演者将其再现,但它跟具象的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创作者用其天赋造就的终极杰作,因而再现它的时候没有理由掺杂私货。
话虽如此,再详细的乐谱也还是抽象的,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加上乐器、技法、审美的不断演化,学院里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成功不断发表,诸多原因导致演奏风格的多样性确实再所难免。更何况对普通乐迷而言,总是听同一流派的『标准演绎』,突然听到不同风格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按部就班的标准框架中寻求美,还是不断探索诸多可能性,孰是孰非,还需各位看官自行判断。(Shine)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Q4y1M7sz
腾讯:https://v.qq.com/x/page/q0943kdqt5u.html
优酷: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YxNjQ4NzU2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