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ZZC 发表于09/09/2022, 归类于视觉 景观.

掘火中译:大卫·赫恩:影像人生

译制 | ZZC
校对 | ricepudding 咕噜猫
封面 | 可一
片头 | petit
策划 | 掘火字幕组

【译者前言】

这一期掘火中译的纪录片又要介绍一位老年人 —— 大卫·赫恩:他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摄影师之一;马格南图片社成员;因报道1956年匈牙利革命即匈牙利十月事件而成名;给肖恩·康纳利拍摄007系列中的《来自俄罗斯的爱》剧照为大众所知;1973年,他在威尔士纽波特成立了新闻摄影学校。然而,赫恩后期渐渐远离了新闻摄影,就好像当时他放弃拍摄名人照片一样,回到威尔士拍摄他家乡的人物和景色,根据这部纪录片《大卫·赫恩 ——映像人生》以及他的一些访谈,这样的选择可能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有关摄影的准确与客观。纪录片开篇,赫恩要去会见五十年未见的老朋友简·方达但却有点忐忑不安,因为“媒体已经开始变得不那么可靠”,而他与方达之间建立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基于信任。赫恩并不太擅长指导被拍摄者的姿势和表情,更加依赖于在交流中发现被拍摄者的本真从而抓拍到他们相对自然状态的照片。在马格南图片社创办人之一罗伯特·卡帕的著作《失焦》中有一段关于他去拍摄驻扎在切沃斯顿美空军301轰炸机群的描写,到那儿没多久卡帕就去了俱乐部,极其希望有人能跟他说话,那并不排除卡帕浪漫好客的性格以及本书幽默的写作手法,作为一位富有经验的摄影师,“说话”是了解被拍摄者状态的最好方法。同样,在马格南图片社于2009推出的网络课程The Art of Street Photography中也用了一整个章节讲解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建立:礼貌、尊重、分享,抑或是融入环境成为它的一部分。深入故事内部,了解那些其中涉及到的人,就能成为故事中被接纳的一部分。然而,无论如何观察和了解,摄影作品毕竟都带有拍摄者即主体的主观选择。在拍摄的特定场景下,拍摄者选择的瞬间,即,我站在哪里,我何时按下快门,两者都是主观选择,再经过观众的二次解读,拍摄到的照片与事物的内在真相可能就不是一回事了。这样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关系,对于日常拍摄不具有决定性的伤害,而对于讲求真实与客观的新闻摄影却是致命的 —— 摄影师的立场决定了呈现作品的立场。 “我还是拒绝被成为新闻摄影师,因为这个词很不幸有了另外的含义,就像‘政治家’。我可以对所谓客观做出妥协,尽量忠实于拍摄主题。但也仅仅是尽量而已。”

其次,对于摄影的执念。赫恩的Instagram账户是非常有看头的,并不是他发的照片而是配图的文字部分。记得2020年4月的一篇配图文字中他说听到一则令人沮丧的消息:某位知名科学家确信年过七十的老年人可能需要居家自我隔离一年或者直到一剂有效的新冠疫苗被研发出来。他认为一年的隔离很可能会改变他摄影生涯甚至导致其终结:完成摄影项目都需要精力,而当人越来越老行动也会更加迟缓,必须自律以居家锻炼来保持体重。赫恩把他幻想中的死亡设定为 “走在街上,摔倒在地,手里却还拿着相机” ,他很清楚这一辈子离不开摄影,而他更清楚他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可以去拍些什么样的照片。“在我这个年龄,需要做的事之一就是找到一些可以让我轻松地继续摄影的事物,小镇生活的优点在于,第一,你有各种便利,然后,当人老后,如果我撑着齐默式助步架颤颤巍巍地在小镇上走动,大概还是有机会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的吧,我就能继续拍照。” 今年88岁的老爷爷赫恩,仍在工作,从他每周或十天更新一次的Instagram账户就能看出,而更可贵的是,他是位珍惜周遭且知天命的老人。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部纪录片,毕竟,在这个近来看似有那么些老无所依的国家,多听听老人们的讲述和故事还是有益的。(ZZC)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g411U7dk

腾讯:https://v.qq.com/x/cover/mzc003sygkcbpn4/y3355hfd55n.html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