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mimida 发表于03/22/2011, 归类于书评.

标签

关于『音乐使人自由』的「自由」乱谈

坂本龙一的自传《音乐使人自由》繁体中文版去年年底在台出版,给中国乐迷带来了解这位音乐家的新渠道。掘火网刊特邀redhousepainter和mimida撰文,希望能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此书此人。


mimida:

尽量对书不对人。对人说不清,要说得又太多。

教授身上现在确已能看到暮色,我认为他的作品基本从『Beauty』之后就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也就是在制作中谷美纪的流行歌期间回光返照(「愛はパーワだよ。」),和大贯妙子合作的上一张也是被人为拔高罢了,最近的钢琴独奏会更是全无亮点听得人昏昏欲睡,几年前和Alva Noto的合作难道又谈得上超前、领先或是登峰造极吗?所以,『音乐使人自由』这本书的后一半,整个读得我索然无味。什么『Sweet Revenge』事件啊,什么911后世界观的转变啊,什么去极地考察和环保意识啊,甚至YMO老头再聚首尽弃前嫌眼含热泪之类的,都像是拿来充数的,全部干巴巴没意思,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个可怜的话唠老人坐在大太阳下面絮叨。

而可惜的是,我想看到的那些内容,在前半本里除去职业生涯前的成长八卦外,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压根儿没提。教授作客席乐手时对当时走红的各位音乐人看法如何?「幻野祭」那个现场你不也去了吗,对当时才19岁的灰野敬二天才般的噪音压轴表演有何看法?对阿部薰这一派人的自由爵士观点具体触动为何?如何在艺大里接触Buchla合成器进而改变创作意识?与后来的爱机Sequential Circuits Prophet-5合成器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听到Kraftwerk和Giorgio Moroder时的触动?『Favorite Visions』里第二首水准平平的自由爵士乐作品,是如何在日后的『Zen Gun』(Ma Mere l’Oye)里进化为近藤等则点睛的寥寥几笔凌乱如流星的号声?不但YMO和『Thousand Knives』时期有合作后来还合组过Kylyn的渡边香津美似乎没怎么提到吧?『Thousand Knives』专辑首尾呼应、结尾的『东方|红』拟作和『Das Neue Japanische Eletronische Volkslied』(日本新电子民谣)的创作规划过程?选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采样,是对毛|腊|肉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而二十二年前的事件之后直到现在,对毛|腊|肉和曾经左|派的自己作何感想?『B-2 Unit』期间跟YMO另外二老究竟有何创作意识纠纷?『音楽図鑑』里第四曲『Self Portrait』有何说头?『Esperanto』时期和打击乐手Yas-Kaz合作的过程是怎样?转而为偶像歌手饭岛真理等人作监制时是什么感觉?上明石家秋刀鱼和北野武的娱乐节目装弱智儿童装变态装女人是怎么个想法?你不是内向害羞吗?婚外情也稍微提一提行不行?没有,全部没有。找人翻唱日本童谣都要写进来,那事交给随便香取慎吾之类的什么人去干就好了啊(说实话这事平泽进来干我才会比较期待吧),我们要的是『未来派野郎』那样的思路啊混蛋老头。

毫无任何办法,这样的权重比例或许正源自教授本人见招拆招随遇而安的人生观,我们所在乎或者我们认为他会在乎的,实际上全是他不那么在乎的事情,而他所在意的都是些根本「不大师」的小事。这和「麦田」前些年出的中译本久石让自传正相反,久石让更多地聚焦于自己音乐上的思索过程和苦恼,他的观点在反对槙原敬之为SMAP谱写『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世上唯一的花)一章中表露无遗:「所谓每个人都是唯一这想法是没有意义的,要做就只能做第一。」但事实上这样的人生观是明显有问题的,起码所有我见过的以这个为人生信条的人都自始至终离第一差得十万八千里远,况且音乐到了一定水准之后根本就没有衡量的标准存在啊混蛋老头。你看看他近年的配乐作品如何?他一生中最记挂的、这两年刚完成出版的极微主义作品水准又烂得如何?我是喜欢看到久石让这样一本充满音乐思考的书,但真正喜欢的却是教授的音乐(1990年之前的)。

说回『音乐使人自由』,这本书掺了水吗?或许这是中文世界读者的一个误区,我猜测这并不代表这些缺失内容在教授其他书中或是世界各语言的杂志访谈中没有被阐述过(甚至包括和武满彻的对谈内容,去仔细翻翻八十年代的日文音乐杂志试试看吧),就纪伊国屋书店架上那一排教授相关书籍的数量而言,一切可能只是中文世界和时代变迁的过错,我们需要读到的内容,也许就散见于过去若干年代里、其他语言世界的各个角落,所以大概对这本书又不该苛责太多。说到底我们只是在撒娇,在抱怨些别的事情,在悔恨没生对时间地点,在表现自己狂热的饥渴。

无论这书含金量如何,鉴于中文世界音乐书籍的匮乏,它还是值得一看。不过看完就扔到一边好了,作品最终都是要脱离八卦存在的,咱们要学的永远不该是别人几岁几岁在干什么、几点几点吃饭睡觉、喜欢养猫还是养狗、遇事以如何的逻辑思索、艺术创作的步骤过程如何,而是其他的、抽象的、直接的、触动人心的、品味上的什么东西。书名是「音乐使人自由」,没错,我相信音乐确能使人自由,不过这还都取决于你愿不愿自由,更根本的是你敢不敢自由。而你以为这一切和政|治|自|由无关?

自由乱谈的最后,就以模仿我最喜欢的当下乐评人(是乐评,不是广播节目里的口白,也不是被评论的音乐本身,甚至不是评论和音乐之间的关系)redhousepainter式的自问自答收场:
A: 如果教授能像出一本「Record Collectors」杂志增刊『Frank Zappa + Captain Beefheart 全碟录』那样,包含所有Zappa出版的、制作的以及跟乐队相关的全部艺人唱片资料及评论的书该多好。
B: 相信教授死的时候肯定会出的。
A: 你敢咒他赶紧死?
B: 没,反正无论如何我应该比他活得久。嗨,也不一定。等到中|国能出教授这样人才的时代,我肯定已经牺|牲了。

redhousepainter:

音乐人的自传,无非是看八卦,但八卦也有深浅之分,一看作者肯否赤裸裸,坦荡荡,二看编辑是否穷追猛打。教授自传在这两点上都不尽人意。比如十年前教授就 在《wire》采访中回忆年青时在音乐会门口截住武满彻,批斗老人家,但这一老一少到底谈了什么?十年前教授语焉不详,十年后在这本自传中依旧语焉不详, 本书编辑该打板子。

虽然是本流水账,但教授无味的絮叨也可让我等老百姓感叹两声,同时也无奈于周杰伦不出唱片,u2和麦姐早早签了巡演公司,唱片卖到区区一百万便成头号新闻,如今连教授都在书中叫苦:靠音乐,难生计。

(一)投胎当然是门技术活

家教从来不是一个虚词,看得见,摸得着。当年看plastikman纪录片,才知道塑料人爸爸带着塑料人小朋友一起听 kraftwerk,父子俩一起玩音响,玩设备。这家教够令人艳羡吧?可放在国外音乐圈实属稀疏平常。听闻中最牛逼的当推dj shadow,他不仅有 家教,还有胎教。什么叫胎教?不是影子妈妈怀胎十月躺在家里听听贝多芬,而是身体力行典着大肚拉着影子爸爸的小手去看tower of power,结果在现场破了羊水,才被拉去医院产下小影子。

这不是我随性杜撰出的故事,源自shadow的一篇采访。当然,shadow有无杜撰,神话的水分则不得而知。只记得当时我在心中默念三声:胎教?胎教?噢,胎教。这种小逼样长大后成为数一数二的digger,就像蝌蚪变成青蛙,还有其他路可走吗?

再比方说michael jackson,世人总会念叨他遇到quincy jones后怎么怎么样,仿佛他若没遇到quincy jones就不怎么怎么样。可自打michael自五六岁起,调教他的便是黑人音乐圈中的天兵仙将,比如gene page——barry white老人家御用的编曲师。 有些人不是你想碰,想碰就能碰。

而教授的家教又如何了?老爸是文学编辑,老母是自由画家,外公是日本经济圈的风云人物,航空公司董事长,与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是拜把子兄弟。池田去世时,外公在告别仪式上担任致辞。

然后,在教授五岁的某一天,母子俩手拉手去参加高桥悠治&一柳慧的音乐会。

很和谐,很温馨,很家常,很不前卫,很不地下。就跟我们小时候唱小虎队,唱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样。

所以不要迷恋富贵之家,也不要迷恋教养之家,下辈子找一颗精子,再找一颗卵子,两边打好招呼,投胎去吧。

(二)教授与阿部熏

翻了这本自传,身为一个非hardcore级的教授粉丝,才知道教授年青时和阿部熏是相谈皆欢的好友。

两人组织音乐讨论会,一人谈古典音乐的前卫化,另一人谈爵士音乐的前卫化。

可到底言之何物?教授只字未提,编辑也闭眼放过。

然后,我等开始无限意淫,从画面到内容。

想想阿部熏的好友后来拿了奥斯卡,想想大陆文艺青年十几年前人手一张号称工业启蒙的【向下旋】(我们都简称:下旋),其作者,如今也拿了奥斯卡。

美妙的,不可预知的人世啊。

(三)所谓文艺腔,所谓文艺范

乐迷,多少有点痴傻的念头,经常看到有人说:

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我真想在neil young家里扫扫地,做做饭。

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我真想在jimmy page家里扫扫地,做做饭。

依次类推:
……..
……..
……..

我早过了花痴的年纪,但看到教授自传中提到80年代伦敦的某一天,他和david sylvian,武满彻一起在饭店用餐,我真想穿越时空去端端盘子,开开门。

在桌上,教授和武满彻聊到小津的电影,两人都是津粉,一致同意小津的电影配乐糟糕透顶,于是发出豪语:总有一天要联手重作小津的电影配乐。

在成吨成打的访谈中,自传中总能读到这些比电影还美丽的画面,或者说活生生的电影素材。比方jazznova成员回忆柏林墙未倒 时,paul van dyk还是一号纯情男,一名mobile dj,在东德的大街上播放the smith;比方elton john回忆1970年某晚,Neil young来到他的公寓,在钢琴上弹了整张《after the gold rush》,直到凌晨三点。还有次他和george Harrison搞基搞到早晨八点,太阳升起,他问george:来支【here comes the sun】吧?george于是就弹了。

我有一个梦想,全世界好歹能凑出一亿位乐迷,每人捐献两美元。一亿美元拍一部片子,名曰《我们是这样听音乐的》;另一亿美元拍一部片子,名曰《我们是这样玩音乐的》。

无论怎般高看,教授的这本自传《音乐使人自由》都跳脱不开平平二字。在我读过的音乐人自传中,论精彩首推老迈的《miles》,坦诚,赤 裸,不装比,一本书即是老迈的一生和一整个爵士圈的生态。老迈谈在音乐学院和老师对质黑人不是生来命苦才唱blues(老迈的父亲是当地受人尊敬的牙 医);谈初入纽约在酒吧里如何寻找charlie parker;谈初识tonny williams,对方年仅十七,只好为其粘上胡须混进酒吧演奏;谈自己回家乡关在阁楼里戒毒;痛斥ornette coleman,cecil taylor一帮吊人打着【自由爵士】的名号漠视音乐技艺……甚至还不避讳透露在世界各地每一晚的演出收入,住宿待遇,大叹美国不亮日本亮,日本 的月亮明晃晃。

但《音乐使人自由》作为一本中文版的音乐人自传,已属鹤立鸡群。因为张望下中文世界,本来就没几只鸡。




4 Comments

  1. Lorhan
    07/17/2013

    此书注释甚好,至少留了一条能让人深挖的路。

  2. Vale
    01/08/2014

    写的很逗。

  3. x
    01/19/2014

    写得很好,对事不对人

  4. Fuzzy
    12/26/2018

    redhousepainter先生真的很逗,被逗笑好几次了,嘴巴好毒!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