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Penguin 发表于03/17/2025, 归类于博客.

第十一周

3.10-3.16

上周因翻看《如何阅读经典》决定写周记,这周发现因为希望可写的多一点,竟然会多读一些。当然也和本周xl没有让我改稿有关。(周一又邀约我写新的,我拒绝了,但是观察到这套工作流程。大约就是以火热主题/热门话题定制书。)《如何阅读经典》读完了“自传”一章,本来对介绍的书目没什么特别多兴趣,直到周末看到结尾处介绍The Road from Coorain(同名电影中译《库伦来时路》)——“这本自传是以康威对澳大利亚严酷而美丽的风景进行长达十四页的沉思开始。正是这种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努力生存于其中的人们所提出的挑战,塑造了康威的童年和青春期”——我先被这句话吸引了目光,随后看到简介里还介绍了她(Jill Ker Conway)家庭农场被摧毁,年轻时心怀成为“理想女性”形象的憧憬,母亲失去农场后给她看孩子、偏执己见,以及她要如何寻找位置。后来我才发现她专研女性史,后期编过一本环境史文集Earth, Air, Fire, Water: Humanistic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 (1999)。周一读“自传”这章开篇,引用一些文学史家评论,我也得知了一个人Patricia Spacks,重要的不是她在这里被引用的观点,而是随手查到她一本看起来有意思的书,退休后写的On Rereading(2011),重读从小到大对她来说重要的书。

其实这周对我最重要的“读”是看完了从2023年7月之前就开始看的BOB,这项工作让人心情常常不能平静——作者写作比前两本同时进行的工作书要差一些,结构、详略都有问题,确实不是好的“历史”写作,也不是好的“大众”写作。很多部分译者也没看懂。但总算是不用再使劲儿看原文了,虽然离真正的“结束”还有很远的距离,我还是有种任务完成,不用再干的快感。(并且最近本身就因听闻几句旧事感到处于道德困境,更对工作失去兴趣。)

也因为这周不用给xl改稿,我又拿起了放了近一个月的翻译,周四到周日每天都有译,工作日比周末还要快一些。周末译到需要平衡“科学”和“通俗”的段落,试图找到合适的“通俗”方法,现在基本上是尽量使用术语,但描述通俗化,必要的时候重复出现术语和通俗的用词。当然tts有很多科学以外的东西,社会历史、作为个体对身边世界的观察,不知道是不是已经“熟悉”她(还是本身就有些共同性),有的地方令我感觉我们语言风格本来就很像(虽然指的是不同的语言)。令我回想起几年前我就觉得她应该多写一些和自己视角有关的东西,而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这谁都能写)。

配合Lucy Worsley的Jane Austen at Home有声书(还没听完)花了一个来月断断续续看完Miss Austen电视剧。因此知道电视剧人物关系和现实有些差异,但改编顺畅,Austen书中情节和电视传记人物情节对照,有了回忆和回顾的成分,核心人物说不好是谁。Lucy Worsley是先看了她有关Jane Austen那部纪录片,关注住在哪里,周围环境,室内空间等等。才知道Worsley是建筑史背景,这也难怪。有声书有关更多Austen本人及笔下人物、同代女性生活场所,正好也可以和我正在读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第二章部分段落呼应——她们(19世纪人)用文字筑就的“空间”实际上和生活空间有很大关联,在“文字空间”中逃离和隐藏的本能实际上也和性别有关。《阁楼上的疯女人》读到这里,我又回想起f说过赖小说回避的问题。f指出这种回避,但我不置可否。(当时和现在我都是这种态度,觉得没什么可谈。)“回避”本身难道不是几百年来大家都在做的。与此同时,当我读到这里,能和几百年前的人产生共同感,反而觉得不那么担心。想写这一段的时候,我还想起我说要等图书馆开门才能去写,L说“有家不待”——我又为我不能在家里写找到了更多的支撑材料,只有逃离才能不隐藏,大约如此,要么就是逃离本身也是一个隐藏的方式。顺便还可以说一下周五去影院看的阮玲玉《再会吧,上海》,看之前我没仔细看内容简介,残片没有开头,看了一会儿才知道了个大概。故事本身(加上片名)自然是想表达当时城市“扭曲”/“危险”的特性,其实没什么特别引人关注的。更吸引人的是室内装饰、窗内窗外、室内可见南京路天际线,结尾处在新建筑工地回望很远的闹市也很有意思(判断闹市的方法是看到了教堂)。联想到上面所说的几百年前生活空间,《再会吧,上海》以阮玲玉这个角色的视角观察上海,她坐车去诊所时街景画面都是倾斜的——这是她极为少数的室外观察。

翻了一遍《大都有城》,有照片才明白拆城墙和城楼是一件很费劲的事,需要搭脚手架,动用吊车吊走建筑部件。夯土、砖运走应该也是巨大的工程,每张正在拆的照片里都站着不下十人。写到这里我想起我的小时候,爸爸说学校拆游泳池,发现了很多城墙砖,都是当年学生捡回来建游泳池的。有的时候我不知道L说话是随口说说还是真那么想,给他看图,他让我写几千字解释,我说没有时间写。但我想到我应该找找上海拆城墙照片,我写过挺多拆城墙的事情,但想不起来看没看过照片。因为有当时就汇编了的文集,其实拆城的事很清楚,但有一些和别的东西(比如国家现代化举措、地方内部互动这类东西)可以关联起来的地方,所以过去觉得值得写。或者也因为这个原因,看了两章去年年底新出的《西风东渐中的上海营造》,和我之前看过的所有其他这个类别的书都不同,这本书主要介绍营造过程/建筑过程的细节,他当然冠上技术史的名字,但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史”(论的地方太少),而是介绍历史上的营造方法(分类、分时期),并且配图说明,非常有收获,熟悉的许多词汇被他配图说明之后,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作者是从事历史建筑修复实务的工作者,所以才会有这么一本很有实务性的书吧。他指出了一点引起了我注意,大意是各种建筑风格是同时出现的,就无法像别的国家和地区那样梳理演变情形。

周三去游泳,上班前读了一篇Loren Eiseley,我本来想问他读没读过什么古早的中文的讲自然的东西(我发现找不到我想找的这类语言的参考物),他说起了这本。感受是永远不知道作者下一句的想法会想到哪里去,进一步发散的联想是我的工作真的会毁坏人,人当然能一眼看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长期沉浸在不好的语言里人岂不是越变越差(恐怖)。

周五结束了读了半年的安妮·埃尔诺《沉沦》(台湾译本),最早是因为去年生日前后,p叫我读(大约因为我们与埃尔诺同星座),前后给了我好多本,其他几部较短的小说我都很快看完,但《简单的激情》一直等待《沉沦》读完之后再看。《沉沦》往往放在睡前翻几页,一方面因为日记的情绪太过充沛,几页就是极限,另一方面因为,当写作依特定时间间隔排序,仿佛在引诱读者放慢速度,真正跟随她度过一段人生。这本日记当然大部分都因等待S(在她看来“缩写字母欲盖弥彰”)来电、来访而写,也许因为等待时做不了别的。越到后来(因为S离开当地有一个期限,当然在此期限之前她也会想象S随时都会离开她)她写下更多她的生活(执迷)和写作的关系,S走后(“走”这个动作没有电话通知),日记存续了几个月,有一天她回顾过去与现在与男的交往之不同,现在——“换句话说,更接近写作的意义,为了丧失自我、为了感受全然的虚无”。读完又翻回《沉沦》2000年出版时的开篇说明(日记是1988-1990年的),原来开头就说到她给大使馆打电话,人家告诉她S已经返回莫斯科了,她听到后感到恐惧和无法置信——那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过了几天意识到同样的感觉是来自三年半之前护士给她来电通知母亲早上已经“与世长辞”了。我想起来在读日记之前看了这篇说明的,当时的注意力在她说柏林墙倒塌、东欧动荡的时间点——我那时(或许也包括现在)好奇(并且想看)这样程度的大动荡下纯粹的个人呓语。写到这里,又想起去年《哥本哈根三部曲》里最喜欢的段落其一是德占前后的集体焦虑中,迪特莱弗森的首要担心是自己第一本书的出版会不会出现变故;其二是第二个丈夫参加抵抗组织,运送包裹之类,形迹看起来欲盖弥彰,而她的焦虑则是怎么找到地下堕胎医生(这一点上丈夫毫无用处)——这两个情节,前者很好理解、也是“处理”历史的人最先关注的事物,而后者充满了随机性、也让后人更可以认识真的人。再说回《沉沦》,读完日记再看开篇说明,我好像更能共情她开端那个类比,或也因为促使我回想起自己有关电话中“消息”的理解(真正重要的事往往由不相干的人告知)——这些理解也是感受新鲜的当下立刻进行的,多年后再去感受是无法形成那样的“理论”/“理解”的,只能对过去形成的“理论”/“理解”进行复述。

上一段已经写太长,只能分段继续《简单的激情》,这本只有几十页,应该是S走了半年后写的,在这里名字换成了A。原本预期与计划,想看写同一件事,日记和真的成文有什么差别。读下来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埃尔诺虽然在后期写“小说”写的也都是和自己有关的东西,实际上那些“小说”都是非常有距离的自己,她描述自己的行为,仿佛那是别人的行为,她描述自己的沉溺,仿佛那是别人的沉溺。到了《简单的激情》这里,因为读过日记,事情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了,但她提到一些让人感到新鲜的东西,比如沉溺于A反而是连结她和外部世界的方式。这几十页既不是有关于A,也不是有关于自己,而是把A的存在带给她的东西还原出来。——这里又是埃尔诺常做的事,在写作的成品中告诉大家,她为什么写,写的究竟是什么,就似乎“写”本身才是她要讲述的最重要的事,写作的主题。周记还没有写到这两段的时候,p发给我们看网络有人贴出《花城》杂志上女作家批评埃尔诺长文(不欣赏个人主题写作?她自己看不下去?其实没看明白,因为她的用词造句让人不适,非常“男凝”。又找来看了一下那篇文章的部分段落,她说埃尔诺叙事不清楚,或曰不会叙事),我以前没读过女作家的任何,发来那几页照片是我读过的唯一。我回复,怎么写起来不像是女的?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