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胡凌云 发表于04/09/2011, 归类于书评.

行囊里还存有碎了的梦想

文/胡凌云

[audio:https://www.digforfire.net/wp-content/uploads/2011/04/jimi-hendrix-all-along-the-watch-tower.mp3|titles=jimi hendrix all along the watch tower]

曾经不止一个人问我,《北京故事》里那个翻墙出入大学讲解摇滚乐的乐评人是谁?他叫王晓峰。一九九五年的那个晚上我确实帮他翻墙了,因为讲座结束时,学院路三十七号大门已经关闭。此前,阶梯教室早已按章停电,而他依旧在讲台后滔滔不绝,被我对面上铺的兄弟撰文描述为“烟头一明一灭,烧灼着黑暗”。要是没那烟头,我们都看不见他在哪儿。

我兄弟的煽情无可厚非,毕竟,那个是摇滚还代表了精神的年代。记得讲座话题有相当一部分是魔岩三杰发片,而我兄弟已经在“新音乐的春天”中沐浴着变迁之风 ——那是一个乐迷期盼首发日而艺人也有希望靠卖唱片糊口的年代,一个年轻人认为音乐可能会改变自己生活的年代。在此之前,我兄弟就已经是那个时代标准配置的理想主义青年:哼邓丽君唱罗大佑,研究迪伦的歌词和亨德里克斯的唱片封面,白天戴个圆片太阳眼镜冒充列侬还说我穿牛仔裤留个卷发特像侯德健,晚上则在大学电台节目中播这些人的歌,然后回宿舍点蜡烛看《伊甸园之门》,把标准配置升级为顶级配置。正因为如此,当这位还算有些与众不同的同学如期毕业离京时,我还是感到遗憾。他喝多之后的名言是:一切都会收场。

王小峰继续着滔滔不绝。他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写刻薄碟评著称,还遭到过死亡威胁。这种碟评形式后来成了定义乐评人的格式,但我一直都认为,他之前的《对话摇滚乐》和后来的《欧美音乐指南》比任何乐评都更有实际意义。到了九七年,我偶尔白天到《中国百老汇》编辑部去给他送稿,或是晚上到他家拿《指南》待译的条目,见面谈的永远都是稿子而不是音乐。我们都明白彼此在做什么。那个时代没有如今各种摇滚书籍粉墨登场的光荣,只有必须打擦边球还常常走投无路的梦想。

去年三月我又和王晓峰碰头了。十多年不见,他改名为王小峰,外形果然更像诺奖得主。见面照例是谈稿子:我和老K和小强老师坐在包间巨大的饭桌这边讨论我的书,讨论出一堆啤酒瓶;而王小峰翻完他手边的两摞书,就开始剧透自己刚动笔的《沿着瞭望塔》。在此之前,他刚对我说他早就拒绝媒体写音乐类文字了,因为“热爱的东西有时候不一定能通过语言写清楚”。当他说出小说主角们的名字时,我一瞬间似乎就看完了这个故事,而且和王小峰体内的王晓峰重逢。

这个故事显然在某种强烈冲动驱使下写完的。刚过两礼拜,他就把完工的稿子发给了我。这种冲动也体现在故事展演的直白方式上——与其批评作者的文字驾驭力有限, 不如说是长篇小说这种形式罩不住这些角色的鲜活和情节的戏剧化,所以,我给作者的第一个建议是把它改编为剧本更合适——也许会是非常成功的话剧或音乐剧。

一个人的处女作常常被用来记述他到此为止的一生中最想表达的内容,所以作者往往更看重文字的功能而不是形式,在一吐为快的驱使下成了讲故事的人。读完后我想起来,当年认识王晓峰时,他似乎就在唱片公司工作,而这似乎是每个资深乐迷的理想。套用《黑梦》的宣传语:现实中达不到的,就用小说去完成。不过,这故事显然不止于音乐梦想。正如其原名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的意境,它说的是人生体验,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如何改变一群人的命运——为此,作者特别选择了几个性格举世皆知的西方名角,把他们投进中国体制的搅拌机中接受考验,并且依次添加变迁的文化。由此产生的轮回着希望兴奋疲惫厌倦绝望的荒谬的冲撞感其实并不荒谬——从当年仅仅靠打口带和影印版外文书的某些章节接通西方,然后一路走进网络时代的我和我兄弟,都知道,即便是我们曾经最可亲可敬的音乐,也会制造幻觉,更不用说把我们吹得自顾不暇的变迁之风。

这个故事恰当地终结于九十年代后期。在我看来,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最终被噪音淹没的年代。不过,这本书因此也生不逢时,要面对误读的危险。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唱片工业崩盘,音乐却唾手可及,连书中的主角之一也终于来到中国演出。歌迷如雨后春笋,媒体聚众围观,时代的儿子如今成了时代的大爷,但依然没有几个人去听他唱什么。他这个故事一样,来得太晚,所以成了行为艺术。

我和我兄弟已经失散多年,他如今应该是西南大山中某高科技基地的一位技术军官,也许在某个深夜翻看绝版多年后终于再版的《光荣与梦想》,怀念上铺点蜡烛的日子;我则远走他乡,看过两次迪伦现场,在第一时间读了他的传记,明白音乐就是音乐,这是它的缺憾和骄傲。像我们这样在年轻时代结束前就放弃伟大理想离开了理想之地的人,内心依旧残存着最初冲动的遗迹,留它在时间断层的那边永垂不朽,并且在脱离喧嚣之后,更能明白其意义。而王小峰则回头寻找,把埋没于风沙中的里程碑一个个都挖了出来。读这个故事,无须记着主角的真实来头,更不用把它和作者的其他文字联系起来——无论是乐坛巨星或是著名博主,在黑暗之中也只剩下自己。烟头不是灯塔火炬,它只能照亮自己的脸,但它能照亮自己的脸。




3 Comments

  1. 呼噜呼噜
    04/09/2011

    完全没有剧透。。。立马当当下单。签名本打67折。
    这两个月,怎么能有看闲书的时间,怎么能不看,分裂了我吧!!!

  2. 呼噜呼噜
    04/09/2011

    老胡你确定好看吗?当当上有节选,怪怪的。

  3. editor
    04/09/2011

    我没告诉您这书好不好看,我就是提供一些我看到的背景。

    要把这书当闲书看也行,里头有好多逗乐情节。比如:

    街边的墙上,刷着很多标语,已经有些斑驳,还有很多红卫兵的画像。“约翰,他们的涂鸦很棒。”迪伦指着墙说。

    “Hello,”一个女孩拦住了列侬,“有外汇券么?”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