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讀了《中國文學講話(一)概說之部》(巨流,1982)幾篇。
這本書本來不應該出現在包裡,因為原本是想那本充滿偏見的大陸學者寫之《簡明台灣文學史》(人間,2003)出門的。到了圖書館才發現帶錯了。或許冥冥中有注定,今天看的這,會考!
總之,讀到有關《尚書》和《左傳》的一些相關背景,特別是「辨偽」之事。雖最後得到的結果(從錢穆那裡),古文《尚書》應該是偽書沒錯;不過在《中國文學講話》裡頭,該文作者說《偽古文尚書》是東晉人假冒「孔安國」之名義流傳下來。這孔安國,作者括弧說是「西漢武帝時人」。又說古今文之爭乃因為捍衛官位的問題。但後來在錢先生的《中國史學名著》求解。錢先生明白說「孔安國」是「孔子第十二世孫」,所以不是那個時代的路人某某啦~其次,孔安國版的《尚書》並非偽書,是從孔家牆壁裡挖出來的正宗古文版《尚書》。唯,西漢博士位裡頭沒有立「《尚書》博士」,經過幾次建議都沒立成。最後這書就流落到民間,亡軼了。所以孔安國既非「時人」而已;而古文尚書的消失也非捍衛博士位而造成。
無論如何,類似這些東西讀來,突然讓我心裡為之一驚。自己懂的實在太少了…這不得不讓我思考,就算短時間內經濟改善了,「增產報國」的計畫還是得推延幾年。
比如四年後生了小孩,再過六年,小孩能上小學了,而我,也因為這十年功夫,又有了一些累積之後,才能夠教小孩一些東西。特別是中國古典學術真的不能掉。我已經太晚起步了,小孩不能也這樣呀!
二
路上,我想到一個關於電影的問題。因為怎麼想,我現在會的,也就只有電影。
可是更大的問題在於,我並非滿足於現在自己的所知,但又明顯感覺得到,能夠對話的同輩人不多。這真是可悲的事情。電影真的不難懂。我要給小孩的東西也絕不能只有這麼一點點。
如果我的小孩只懂看電影,真的只能說是人間悲劇了。
三
之所以把這篇文章冠以「後篇」,無非是因為兩三年前我針對類似的篇名也寫過一點心得。當時是在讀了杜謝(Jean Douchet)的《New Wave》之後,感嘆那個年代的好氣氛。
當時怨嘆現今的影評人不思進取,居然難以有可以對話者。
但今天仔細想想,或許不是影評人的錯;或者應該說,一半一半,創作者的問題也很多。
想一想,現在要成大師太容易了。德普勒相(Arnold Desplechin)玩弄一下先鋒派的把戲,就被看做今日電影救星;阿金(Fatih Akin)耍弄一下五顏六色的情感,就被當作漂泊者的代言人;科奇許(Abdelatif Kechiche)裝裝弱者,就被捧成邊陲人群的希望;庫斯圖里查(Emir Kusturica)加大喧囂的音量,儼然成為當代電影媒材的掌門人;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無限延長他的攝影機運動,便要當作場面調度教材;科恩(Coen Bros.)雕琢劇本的基本功卻被看做這個世代最佳敘事者。
一切美譽都來得太容易了。
偏偏老將不思進取。雷奈(Alain Resnais)在他25年前達到創作的河床平均線時,就該罷手;高達(Jean-Luc Godard)更該在他電影生涯的前五年就考慮退休才對;希維特(Jacques Rivette)每次出擊都似乎還沒準備好他要的風格,倘若他像早年布烈松(Robert Bresson)或晚年德萊葉(Carl Dreyer)那樣十年拍一部,肯定到現在依然部部佳作。
現在跟新浪潮時代根本沒法比。當時是一部影片出來,都是一件大事。那個年代確實又回到巴贊(André Bazin)盼望的那樣:每次拍片都是對電影藝術做出貢獻(在他眼中,是默片初期是這樣的「黃金時代」)。所以什麼結構主義符號學會在這個時候出來,因為再不出來,又要落伍了。要不是像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中期之後和高達從1964年起那些影片的破碎,使得結構主義只得乖乖取經好萊塢黃金時代,甚至乾脆改弦易轍,再晚,這樣的思潮還不知道該怎麼產生。
法國那些電影評論當然是更大的受益者。英美也不例外啦!
但我們現在根本沒有這個。影評人樂見時代不斷催生《全面啟動》(Inception)、《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這類影片就夠了,因為影評人們可以非常輕鬆宣示這些影片作為我們時代的經典,不用殺死太多腦細胞就能夠輕易說出這些影片偉大之處,倘若太輕鬆,以致於一般觀眾也能看得出來,那麼就迷惑讀者吧!至於那種會說出《月滿軒尼詩》有什麼特出的影評人,還被稱為「讀影」大師,這個時代還需要什麼影評人?
這依然是一個無法培養出影評氛圍的時代。強求也無用。今天還比兩三年前的情況更糟。或許過個十年,我還要跳出來寫一篇「補遺」之類的…
已矣!這個時候該離開這淌渾水。回頭去抱老祖宗的大腿或許還是比較實在的選擇。
(2011.07.06)
回去抱老祖宗的大腿,估计也要失望……我的过程刚好和您相反,先是抱大腿,到古代艺术里面去寻找,主要是美术和音乐戏曲;文史之类的我看的太少,只有魏晋诗歌可以算是比较亲切;但是后来我发现,外来的东西貌似也非常刺激,又很想多看看外面,但,受到语言和教育环境的限制,再怎样努力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而且更多的,可能都是误读的误读……
您对小孩的教育看起来非常的严肃和充满使命……不过,小孩不一定喜欢这样……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加速度的时代;任何东西在最美好的年代,都是一去不复返就像人的青春;所以不要太拿今天和过去比,因为已经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复原了,抱祖宗大只会更增加郁愤之气,何况,国人自己毁的祖宗东西还少吗……
不會呀。或許就是因為自己底子很薄,所以才會覺得在那一塊有缺憾。
加上,現在吸收的西式東西,也不見得都是什麼好東西就是了。
不過我主要是至少花個十年把四書五經、幾部史和幾部集都稍微有些概念吧。
文藝部分我倒沒那麼執著,好比前些日子也拿出一些國樂來聽,確實比較難接受。
但話說回來,西方古典樂能讓我愛不釋手的也不多。這也是我自己的侷限吧。
總之,最近算是迷上這些東西了。這兩天,一有瑣碎時間就讀讀錢先生寫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真精彩!
好些西方後來想到的東西,我們老祖宗不都想過了嗎?
讀《中國史學名著》,看那些史書寫的!真豐富!文學造詣好高。
拿來回頭當作現在創作的參考,比如記言、述事,都是寶庫!
何苦外求?
看看十九世紀以前的西方小說,那種寫實的程度,還多不及兩三千年前中國的東西,而那時候這些作品還不稱「文學」吶!
不過我也不能皮毛就亂吹。等十年後,我再來好好訴說我的學習成果吧,哈哈~
倒是,版本確實有需要經過推敲。
還好,在台灣若真有需要,我還能問到權威的先生。
或許,之後開始我的國學研究計畫之後,再一點一點來這裡報告我的心得唄~
恩恩,期待您成为国学研究者,或许比起电影研究,自己文化里的东西看着更踏实,也更终身受益。
台湾,对了,国学传统保持的比大陆好很多的地方,这是您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是国学与西学两方面都不可能进入所谓的专门领域了,首先权威在大陆(还活着的)就几乎没有吧……
因此,我只能求助于卑微的亚文化,聊以自慰而已……
不過我一點都沒打算放棄電影研究吶!
我覺得學習有一個軸。
我的軸就是電影。
才會出現之前幾篇博客,把讀到古典的東西(如《莊子》)改用電影的一些知識思考。
這也就是我最近很愛玩的頭腦體操。
但這也不是最近才開始知道要這樣玩。
之前不久我也跟胡兄提過,之後弄一系列「電影及其穿越」的專題來玩。
裡頭主要就是我從各種不同的讀物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電影激盪吧。
之後儘管學國學,也不會離開這個軸。
好比,之前讀《論語》,我心裡卻想到一套對拍攝孔子的建議計畫呢!
不過這些建議尚未成熟,因為還有很龐大的工作,好比,要把一些人物單獨抓出來,然後編排一下。
不過倒是在人物設定上省了很多功夫,因為在孔子與其門人的對話中,早就已經把人物寫清楚了!
所以我才說,記言、述事,老祖宗的把戲了!
钱穆我也有一堆(还都是台版,包括三民的几本,肥老师想必都看过),买了有几年了,慢慢看。三五年内可能没什么感触和应用,但是十年二十年后应该会有帮助。——所以年初您提起这些,我还是有些感慨。
上个月京东打折,又买了一堆史籍,准备花一辈子时间读完。
沒有喔~怎麼可能都看過!
我讀錢穆也是四月的事情了。
以前讀過極少一點點,是為了寫論文,讀了關於禪的幾篇文章而已。
倒是之前有在辛意雲老師那裡聽了不少國學課(其實也不多,也就差不多是03~07年零碎地聽了幾堂)。
不過最近倒是要好好一本一本來讀。
不過,我買到的紙本不多,比起買碟,買書還是有點捨不得的…
不過錢先生的著作倒是全數都下載了PDF哈!
應該之後會看完一本買一本吧。
現在手上大概十來本也就。
可是我真的很感慨自己以前被那狗屎教育帶壞,以為國學這麼無聊。
還好有跑去聽辛老師的課,才知道原來這麼有趣!
老實說,辛意雲老師雖師出錢穆,但在我感覺,其內涵、程度應該已經超越錢先生啦!
我想问一个初级的但可能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如何定义国学?我感觉,文艺这块,似乎不算在国学内。自古,士大夫对文艺也是不大瞧得起的……如果是,治国、修史的那些学问,像肥老说得那样用以电影为轴,那岂不是国学为文艺服务了?……
真的很難簡單回答。
但我想,傳統應該也沒有對藝術全然的看輕吧?
你看,孔子不超愛音樂?
更不用說散文、辭賦、詩詞的創作了。
是有比較不重視俗文學(藝),但藝術還是重視的。
不過我的重點不是把誰放誰上,誰從屬誰。
而是我覺得學問是可以互通的。
就像我讀《莊子》,可以想到愛森斯坦用的黃金分割;以及默片的蒙太奇結構。
讀《論語》可以設想很多人物的互動方式;當然讀《史記》、《漢書》也一樣可以。
從唐詩的結構,特別是絕律,可以用來類比小津之類的影片結構。
等等。
所以不在服務不服務的問題。
而是啟發。
至於以電影為軸。
是不管我讀什麼東西,都往電影上面去思考。
比如讀西方的圖像學,其方法,可以用來怎麼分析電影。
讀德勒茲的《哲學是什麼?》的一些重要概念,可以拿來怎麼思考電影。
像,我恩師也會透過對《關雎》的研究,來探討蒙太奇的元美學問題。
事實上,也正是這首《詩經》的第一詩,啟發了一些關於改編的問題。
我還曾設想過為這首詩弄一個短片劇本。
應該說,先以半本書的篇幅來談改編跟創作的一些方法論。
然後第二部分再以這首詩的改編作為實例來落實第一部份的理論方法。
所以,一切都可以回到電影上。
可以說,盡我所能地去探究,到底電影是什麼。
那是我學電影的初衷,可能也是終點。
如果一切都可以和电影联系起来,那可能只是个人的治学方法,但是电影是否可以完全根据这样的方法拍摄呢?我很好奇您为什么不动手参与影片的制作?制作者的角度,跟研究者角度肯定有偏差。深入接触制作,是不是比研究国学更要直接地启发一个人对电影的观感呢?艾森斯坦也很博学,但他同时也拍摄影片,并且积极应用到理论。所以有时候我想理论的意义到底是在于它本身能够像一套哲学体系就好了,还是说应该结合实际呢?国外的电影理论专家,似乎并不是电影学院体系内的,而是隶属于文艺批评、文艺理论这一块。电影只是他们构建出一套文艺理论的工具而已。
另外关于对文艺的轻视,虽然孔子有强调六艺,但是真正能够为士大夫所广泛接受的还是与文字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基本都建立在文字上,第二位则是配以书画,而音乐、骑马、射箭这些,早就已经不再是后来中国人所擅长的文化。并且跟音乐、绘画、工艺美术相关的很多,都被认为是底层人糊口的手艺,而非适合上等人的那种艺术。其中绘画的地位最高,因为它和文字的亲缘性最好,古人说书画不分家,所以,绘画即可以是名妓用来风雅的游戏也可以是贵族彰显身份的工具。
不過這個問題以我的智力恐怕還是沒法好好回答。
只能說,重文字也是後來的事情了。
反倒和古希臘一樣,都是先比較重音樂這項特別的東西。
因為我自己程度不好,所以學東西的時候,我希望能有個「靠山」。
所以才緊抓著電影不放。
希望一切知識都能夠匯聚到這裡。
讀過德勒茲的兩大冊《電影》之後,深信應該確實可以這麼做。
他就是幾乎把他所學,不管是哲學、繪畫、音樂,甚至科學、政治,通通放到電影的名下。
當然我是望塵莫及啦~但畢竟是一個鼓勵。
至於拍攝。
你也知道,正規的拍片機會根本不是那麼容易。
但短片倒是嘗試過。
只是拍得太爛,根本不想再在那個領域自討沒趣。
巴贊不也是拍不了電影,還把買來的攝影機給賣掉了嗎?
所以,人要量力。
懂得欣賞不見得懂得創作。
反過來倒不見得同。我覺得不懂欣賞的人,不會真的懂得創作。
所以真的懂得創作的人,必然高於只懂得欣賞的人。
所以大師才值得尊敬。
所幸,能配得上大師稱號的人太少了。
這樣我比較能平衡一點。
不過有一點你可能說錯了。
理論這一塊真正強的,基本上還是在學院裡比較多。
雖然有些人確實靠著天資(特別是《電影手冊》的影評人們),有非常敏感的眼光。
不過那些人根本上來說,是創作者,非評論家,更不是理論家。
這也是我說的,真正的大師,是既懂創作,也懂欣賞的人。
當然,這其中必然有特例,愛森斯坦即是。影史上不會出現太多這種人。
不過,就會發現,好比戈達爾或安東尼奧尼、費里尼這些人。
不都是先懂得欣賞,再落實在創作上的嗎?
所以,懂欣賞確實是一個「基本功」吶!
很赞同最后那句话呢!
但是,欣赏到底要到怎样一种程度才算是基本功过硬?是必须无所不知吗?必须任何类别的艺术品都可以鉴赏吗?
事实上很多优秀乃至伟大的艺术家,在认知方面倒不见的很全面;
达芬奇就轻视诗人和文学
手冢治一辈子都在画漫画,他哪里有时间去扩充自己的认知呢?
以上问题也是最近和困扰我的。因为一个人一旦在某专业里深入下去,他就无法对其他领域有所顾及。他的欣赏,也仅仅只能局限在他的专业中。这样,可以成为具有“欣赏”的基本功么?
你這個問題我想了一整晚…
但答案很簡單:沒有標準。
欣賞跟創作一樣,都是無止盡的。
再說,也得視每個人情況不同。
比如天才,也許不必太懂欣賞什麼。因為他可能可以從任何地方學到東西。
像雷奈到電影學校,說學不到什麼,學了十個月的剪輯就跑掉了。
像威爾斯和布努埃爾都聲稱很少看電影。
但這些人也都從各種不同的地方吸收藝術精華。
我們又能如何知道他們私底下都在幹嘛呢?
可是,能創作出好東西的創作者,一定有不錯的審美眼光。
比如小津,在大家眼裡似乎覺得他和歐弗斯、威爾斯的影片相去甚遠。
但他就是能夠欣賞這兩位同樣生於5月6號的金牛座導演。
事實上,小津自己的影片倒不少可以跟這兩位偉人相近的地方。
至於鑑賞力該怎麼培養。
按「一般」方式來看(也就是不見得適用天才):
首先還是得多看。
學電影的,就多看電影;學繪畫的就多看畫…
然後,若欣賞的時間不夠,那當然接著就是想辦法學理論,因為學理論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掌握藝術品。
這個方面已經有好多人努力並有了建樹的。
然後,就是試著去批評(這個詞請以「中性」的角度看)。
這個流程能幫你整理究竟你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作品的什麼。
自然會用上你學到的理論來幫你歸納這些理由。
最後,再根據你提出的批評(不管是正面還負面),回頭再去檢視一下這個作品,然後或許修正或許不修正你的批評。
以上應該就是很簡單的欣賞步驟吧。
有餘力能夠多方涉獵那是最好的。
因為一切藝術,一定都會匯聚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