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胡凌云 发表于11/20/2007, 归类于访谈.

标签

, , ,

音乐无国界——掘火网刊专访音乐爱好者Breezetree

受访人Breezetree,音乐爱好者。曾帮助建立了窦唯官方网站英文版,并担任“每个人都是一棵树”音乐版版主多年。现居美国,坐拥小厂牌电音作品无数。掘火网刊最早的支持者和撰稿人之一。

Breezetree:实在是愧为斑竹,什莫都没干。希望大家都好。

掘火网刊:你是否曾经试图把窦唯的音乐介绍给美国人?他们有什么评价?

Breezetree:我把窦唯和“译”乐队在北京CD Café 演绎Bark Psychosis “Hex”的演出录像寄给英国音乐人yellow6, 一个Bark Psychosis的粉丝。他和Bark Psychosis的鼓手Mark Simmnet是好朋友。他们都对窦唯的演出赞不绝口,还把录像寄给了Bark Psychosis的灵魂人物Grahm Sutton. 我也曾把窦唯与不一定的作品给美国人听,只是有礼貌的说好,估计没觉得有多大新意。

掘火网刊:说说你听过的中国电子作品。你认为他们是否必须在作品中添加某种“中国”元素?

Breezetree:首先声明,我喜欢的电子乐是那种旋律优美,让人温暖,最好有真乐器在里面的,最好不是唱的。太噪太minimal的我没兴趣。窦唯早在《山河水》里就有了不少电子元素,很美,要是硬说“中国”元素,那就是他了。当年在美国第一次听到超级市场的《模样》把我高兴坏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电子乐队。一向不喜欢在电子乐中有唱的我对他们的唱也不反感,还很喜欢他们充满感情的声音。他们的声音和俄罗斯九十年代初的一些电子乐队的很相似。给美国人听(almostcool.org的斑主),也说好。丰江舟和台湾的3rd nova合作的一张电子专辑也不错,还有虎子,病医生的“夜上浓妆”,张潜浅和龙宽在摩登天空的合集里的单曲也是不错的电子作品,比她们后来的要好很多。台湾乐手林强的转型之作《娱乐世界》是张非常出色的电子专集,一反他以前的台语励志歌的作品,要不然也就是另一个郑智化。林强后来把他的成名作之一“春风少年兄”作了一个电子版的,我只是很久以前在Channel V看过,再找就找不到了。王磊可能是中国电子乐手里最国际化的,在法国出片,与hightone合作成wangtone。我就听不腻他对川剧的取样。《馨》专辑也是由法国出版的。FM3靠《念佛机》大大提高了国际声誉。我一开始没太听进去他们和窦唯合作的《后观音》。戴上耳机后认真听才听出那种像坂本龙一与Alva Noto合创的静静流水下的轻噪音。

其实王勇也是做电子乐吧,可是他好像要把所有的民族乐器都加进去,这样就中国了么?

P2p泛滥之后,中国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听到国外的电子乐,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电子乐的创作。很多年轻乐队我都不知道了。在myspace上听到一个 Nara觉得不错,好像也是和山水唱片有合作的。山水旗下的水平参差不齐,但精神可嘉,值得鼓励。好像听过一个叫48v也还行。忘了提一个叫“卡奇社”的青岛电子乐队,男女搭配,有唱。此类的electro-pop往往比纯音乐的电子作品更能得到关注。

马来西亚有个叫“苜蓿”(muxu)的,以钢琴为主,糅入细微的电子效果,如雨后的嫩芽般的清新优美。

音乐无国界。

掘火网刊:你认为一个中国乐手/乐队签约国外厂牌能给他们带来有什么样的优势?

Breezetree:非常非常重要。其实甚至不用签约,哪怕是能让国外的唱片公司代理发行都可以极大的提高乐手的国际声誉. 像FM3 的《念佛机》要不是先由德国的Staalplaat 代理发行,很难在那末短的时间里有如此的大的反响。不仅是中国的乐手。很多日本的电子乐手也是在欧美的唱片公司发片后才广为人知。像Hiroshi Watanabe,Takashi Wada,日本的World Standard要不是和Wechsel Garland合作在德国的Staubgold发行了那张出色的Isle,大家不就又错过一位吗。我个人特喜欢一位日本乐手My Ghost的作品。她的首张专辑由日本和台湾的小厂牌发行,可不久以后就不了了之了,如果她能在欧美出片就大不一样。起码先在一合集里有一两首,引起人们注意,然后就能慢慢打开局面了。

一些欧美的网上唱片店也开始代理经销日本的小厂牌作品,希望也能尽快看到中国的山水唱片什莫的在Boomkat,Darla,Praemedia销售。

掘火网刊:作为小厂牌的拥趸,你认为非法传播和下载对他们的未来有多大影响?

Breezetree:我觉得影响不大,他们本来的发行量就很少,也不指着这个赚钱,就是爱好。厂牌的老板本身就是音乐人,和大多其他做电子乐的人一样,都有正式的工作来支持他们的这一爱好。当然,做大了就像Four Tet一样,能全职做音乐了。Soulseek, MySpace, 可以使他们的音乐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就我个人而言,只要很喜欢还是要买正版支持。但小厂牌多如牛毛,都买也不可能。所以,Soulseek提供了一个最简洁的大海捞针的方法。

掘火网刊:你说的“做大”有没有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因素?比如,加入一些更怡人的元素,签约大厂牌,给牛乐队巡演开场,等等。

Breezetree:你的作品首先要好听,为更多人所接受,被很多乐评人追捧。当然这并不应该成为音乐人的动力或目标,只是副产品。专辑销量上去了,被大一点的小厂牌所注意并签下,使宣传销售渠道更广阔,更多的人有机会听到。于是被影视或广告所采用,被大牌邀请去暖场,被《滚石》杂志报道,有了自己的巡回演出。Four Tet就是这样,从首张专辑(Output唱片公司)到更大些的Domino唱片公司。为很多人做混音,包括Radiohead。我很喜欢的冰岛乐队Múm一开始由冰岛的tmt唱片公司发行了那张无以伦比的专辑后,搬家到了柏林,去了英国的Fat-Cat唱片公司。第二张专辑融入更美妙的人声,歌曲出现在很多电影里,更是影响了无数后来人。现在只要是说像Múm的乐队我都不会放过,只是他们自己已不再像自己了,在两位双胞胎姐妹离队之后。

掘火网刊:有没有这样的印象:就小厂牌和艺人数量来看,欧洲似乎比美国要更兴旺?某些唱片甚至必须从欧洲邮购。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

Breezetree:没错,可能是美国的唱片工业的商业机器过于强大吧,感觉上是美国的电子乐艺人和厂牌都比欧洲少。光是德国的柏林就有多少电子厂牌!当然,我必须指出,美国的芝加哥是当之无愧的后摇(post-rock)中心。英国也不错,还有比利时(主要是u-cover在领军,加上vu-us,Carte Postale……)与荷兰(Sending Orbs), 他们都不仅是厂牌,还代理经销他们自己觉得好的其它电子厂牌的作品。美国的n5MD也有像这方面发展的趋势。曾经不错的Merck唱片已经倒闭,在关门之前,他算是美国的电子厂牌中发片较多的了。电台不播,唱片店也没卖的。好像就没有电子乐成长的土壤。所以找不出一个像Four Tet或Múm式的特有影响力的美国电子乐队。

掘火网刊:你是否认为网络对P2P下载应该保持中立性(最近的例子是Comcast阻断eDonkey和BitTorrent之类的的传输协议)?研究标明这类流量占据了全球网络流量的相当一部分。

Breezetree:P2p 软件应该有自动的流量限量设置,谁也别太贪。

掘火网刊:如果有一天人们可以在网上购买无压缩的音乐文件,那么唱片店是否会消失?

Breezetree:唱片店已经在消失,最终会成为书店或二手书店一部分。我几乎所有的唱片都是从网上买的。唱片店根本买不到,而且一张一张的去翻很费时间。

如果有无损耗的压缩能达到mp3的大小,那肯定大受欢迎。但只要网速快,文件再大也无所谓。

掘火网刊:假如你喜欢唱片封面的话。你为什么不买黑胶?

Breezetree:不是封面,是整个的唱片包装设计,如果独特新颖的话,我一定会买下。很多小唱片公司的手工限量版都是如此。黑胶没法在车上听呀。

掘火网刊:电子音乐有什么吸引你的特殊地方?很显然,你曾经喜欢过一些其他的声音,比如Red House Painter和David Sylvian。

Breezetree:我并没仔细想过为什莫喜欢。我曾经喜欢的David Sylvian,窦唯一开始都是歌手,后来唱得越来越少,完全成为纯音乐作品。失语症么?或者他们真正体会到了音乐本身的巨大魅力无需用歌词人声来分散。听音乐是为了高兴为了放松,不想想太多。

掘火网刊:为什么不喜欢听人唱?

Breezetree:血盆大口的人声让我觉得像噪音,歌词还有唱歌人的情感把听众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了,没人再注意音乐了。听众在反复哼唱桥段的同时不断体会歌词的含义,多少年轻人对生活的认识都是从流行歌词中得来的。我还是希望把注意力留在音乐上。我不想因歌词而改变了我对该段音乐的感受。我不想去听歌词,我听的是音乐。我也不太在乎歌词说什莫,即使是咿咿呀呀不知所云,但只要那人声是完美地融合在音乐中的,就好。Múm早期作品中的柔弱女声完全是他们的空灵声场的一部分,在我听来,那是音乐。

我特反感的就是一些电子乐手为了追求为更多人接受(这是商业化的委婉说法),想把自己的音乐搞成歌曲,于是开口唱。Telefon Tel Aviv,Languis,Album Leaf,他们开唱的作品比纯音乐的差远了。干扰了他们的音乐的本身的平静空间。

掘火网刊:你喜欢的电子音乐显然是一个很精确的分支,对于九十年代以前的电子音乐似乎不感兴趣?另外,很多电子音乐都有爵士乐、Hip Hop之类的元素,但你对那些音乐也不怎么感兴趣。

Breezetree:纯爵士也不大听,但有爵士风格的电子乐(日本的Ino Hidefumi)或有爵士的即兴表演精神的(Tortoise)都是我的挚爱。近来特喜欢像Hiroshi Watanabe/Kaito/Tread 的techno或ambient techno。Hiroshi Watanabe毕业于美国著名的音乐学府伯克利学院(在波士顿),学古典钢琴的出身,于是在音乐中以键盘为主,稍加techno节奏,主旋律副旋律层层叠进,让人听了心情巨好。

Hip-hop的电子乐?像Perfuse 73?不大听。有旋律的才能打动我。

掘火网刊:到目前为止是否已经有了一个比较贴切的名词来描述你喜欢的这一类电子音乐?

Breezetree:还真难,先凑或用IDM呗。我看到Smallfish.co.uk上把有的划为Guitar-based 也挺合适。

掘火网刊:有没有感觉电子音乐变成时尚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电视广告使用电子音乐。连GEICO都用了Röyksopp的音乐。

Breezetree:还有,悍马的广告用过Casino Versus Japan的音乐。应该是好事。电子乐手会有更多的收入。不过对广告来说,还是有歌词的音乐让人印象深。

掘火网刊:看过印象最深的演出是?在你看来电子乐现场和和他们的录音室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

Breezetree:其实电子乐的现场相对摇滚乐来说是会乏味一些。一个苹果电脑就足够了,顶多假装鼓捣些什末。所以电子乐手都在尽力改变这些。竹村延河会把跟着音乐变幻的图像投影到大屏幕,Ulrich Schnauss 自己弹键盘,Múm因为本身音乐中就用了大量的真乐器,演出时就比较热闹,每个人都不闲着。Múm的即兴不多,但会把录音室作品改动少许,有一次还现场为苏联的经典默片《战舰波将金号》配乐,至今没有出版,只有乐迷的现场录音。

按说没有演唱的话,一般很难体会到现场气氛。但是和录音室纯净的声音不同的是那种不经修饰的力量,特别是看Tortoise即兴的时候几个人像碴琴一样你来我往互相激发,不时地互换乐器演奏,有如看精彩球赛似的亢奋。

掘火网刊:喜欢收藏现场bootleg,但为什么不自己录音呢?

Breezetree:懒,也是想到别人会有更精良的设备,更娴熟的处理,自己就等着吃现成的吧。

大气不能出,不能使劲鼓掌或高喊,在此谨向战斗在广大现场录音前线的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没有什莫比得上把自己喜欢的现场录下来今后还能回味更美的了。最好的现场录音不是一定要从调音台截下来的没杂音的声音,而是能让你感觉身临其境在观众中间听一样。
对善于即兴的乐队来说,每个现场录音都带来一阵惊喜。还有很多乐队会在演唱会上表演专辑里没有的曲目。加上现场演出时的激情,这些都是录音室专辑所无法替代的。

在没有BitTorrent 的时候,收集交换现场录音需要通过邮寄,现在就方便多了。而且所有的现场录音都应该是交换来的,没有钱在里面。
关于收藏现场录音我会说一箩筐。

掘火网刊:除了收藏唱片,是否买过乐队或厂牌的纪念品?(海报、衣物、贴纸、徽章,等等)

Breezetree:那当然,这也是支持乐队的一种方式。买过老崔在美国演出的T恤和海报,Yes, Múm 的T恤。还有很多乐队会在演唱会上出售专门为巡演制作的唱片,也是为了让大家来看演出。不过要是卖不完的话,多半会在网上买到。

掘火网刊:在“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当了几年版主。觉得国内论坛和国外论坛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Breezetree:我从没把自己当斑竹,参与者罢了。国外的去的不多,反正也都是各谈各的,爱好这东西每个人每个人太不一样了。在ebay、soulseek、discogs上都有短暂的认识些同好,多是为交换唱片,省钱。

掘火网刊:在北京的时候听的是什么音乐?当时应该还没那么多电子音乐。觉得自己算不算是最早的打口青年?

Breezetree:第一次买打口带是在九二年的寒假,军训一年中间回北京过春节。跑到琉璃厂的华彩二楼的一间房子里,东西和人都不是太多,可足以让我兴奋了。十五块一盘买了三盘,Van Halen: Women And Children First, Talking Heads: Stop Making Sense, 还一个忘了。大学期间一直在买,还几次“远赴”天津淘带。

那个寒假第一次听到了YES的ABWH专辑,于是可是喜欢了一阵艺术摇滚。

喜欢后摇和电子乐都是出国以后的事了。在“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第一次听到了Sea and Cake, 很喜欢。在一点没听过的情况下去了Tortoise 的现场,回来很巧的在二手唱片店以下发现他们的好几张专辑,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收集了他们的近二百场现场。最早在Brainwashed.com听到Múm的声音,光是前几个音符就把我震了。

掘火网刊:一般是通过怎样的渠道去认知新音乐的?你喜欢的音乐是大部分媒体不会报道的。买唱片之前是否一定要试听,还是已经对一些厂牌的趣味形成了绝对的信任?

Breezetree:那些有胆识地经营小厂牌的网上唱片店一般是最好的渠道。最好是带试听的。乐评再好,自己听着不喜欢也白搭。

英国的: boomkat.com  德国的电音厂牌City Centre Offices的老板是创建人之一。大量的试听,每周四新货上架,weekly newsletter 很好。 Smallfish.co.uk 与boomkat不分伯仲,只可惜要关门了。 Normanrecords.co.uk 一些小厂牌的独家代理,每周的新唱片资讯写的妙趣横生。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试听。   由于美元贬值,唱片钱加运费可不便宜。

比利时: U-cover mailorder, 乐手Ontayso开的厂店合一品牌。都有试听,但运费超贵。

美国: darla.com 试听的不多,旗下有些电子乐手,但估计没怎末赚钱,还是吃靠当年发掘了My Morning Jacket 的老本。现在逐渐开始代理日本的小厂牌。    Tonevendor.com 好像主要是从Darla进货,偶尔有些自己的东西。   N5MD mailorder 越来越像 U-cover 了,不仅自己出唱片,还大量代理各国的小厂牌,试听的播放器做得特棒。  shop.praemedia.com:主销日本小厂牌,有试听。

日本: Cisco Records / techno : 大量试听

立陶宛; www.sutemos.net 此人不简单,能召集到那末多乐手一起出唱片。

俄罗斯: www.electrosputnik.com 在英国的专销俄罗斯电子乐的网上商店。

还有就是去小厂牌的主页,像Cactus Island, Expanding Records, n5MD, 都是质量很有保证的,收下就是了。Expanding Records 的座右铭: Contemporary non-vocal electronic music,我很喜欢。

有的小的连主页也没有,就去myspace, 看看感兴趣的乐手都和谁是朋友,臭味相投么,这些人的风格也多半相似。

掘火网刊:开车的时候喜欢听什么音乐?

Breezetree:兜风音乐。长途旅行前经常为带哪些唱片想上半天,有时前排的座就留给CD 了。音乐上我是喜新厌旧,要不断地找新的声音让自己惊喜。

掘火网刊:你是《滚石》杂志的终身订户。你是如何消费这份杂志的?毕竟它很少会提到你所喜欢的电子音乐。

Breezetree:和MTV一样,《滚石》杂志谈论音乐的内容越来越少了。可我好像并不太在意,它里面关于时事,政治评论(左派的,整个杂志都是支持民主党的),与文化有关的评论,影视评论,纪实报道,都远比音乐报道更深入人心。《滚石》基本上从不报道电子音乐,可是对伊拉克的内幕揭露性文章,以及对一些青少年犯罪,社会边缘人的栩栩如生地描写,足以让我读下去。

掘火网刊:你大学时代曾经剃过MOZ式的发型。你带给剃头师傅看的是哪张专辑上的照片?

Breezetree:Bona Drag。根本剃不出来。




One Comment

  1. Name *
    07/29/2022

    留言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