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11/18/2011, 归类于博客, 肥内.

電影的印象主義

13. 電影的印象主義

    很有趣,昨天讀到貝拉在書中談「印象主義」的段落(《可見的人/電影精神》2003年版,頁58~59),這個「電影印象主義」看似像我們一般理解的印象主義,但又不全然一致。在他的說法中,印象主義可以透過特寫,透過集體中的局部(這個局部可以是在一個全景中,但這全景或許有遮蔽物如煙霧等的遮掩),以形成一種「全體」,或「多數」的印象。

可以聯想到幾個方向。首先是愛森斯坦在《電影藝術四講》中談「形象」(image)的表現,他當時舉的例子是紐約街道的印象。這是以各種局部所堆砌出來的印象,基本上也可以說是透過各種關於某一概念的不同切片之組合,最後構成一個全體。因而又可以想成是一種提喻的蒙太奇,這裡的提喻是部分代替全體的。

然後可以想到我們一般談電影中的印象主義的說法,特別是像岡斯的疊印與加速蒙太奇這兩項常用手法。先說後面這個加速蒙太奇,會使得素材之間的間隔縮短,然後加強彼此之間的匯合關係。所以是各種概念(假設一個素材代表一個概念)的印象式組合。另一方面,疊印會更直接讓素材之間彼此交融,融合成一個印象。這似乎接近於繪畫的程序。

所以接著就是想到繪畫的印象主義。由於不強調造型與個別物體的邊緣,所以被畫對象往往是不帶銳利性地被融入一個畫面中;另一方面,為了捕捉光線的瞬間性,對物體的描繪因此也不可能精細、專注,因而經常只能是一撇而過,也就是只能從色塊、約略的形狀來指示出一個清晰的概念,所以這個物本身會更加依賴觀畫者同步在概念中抓取近似的概念的印象。

然後再回到貝拉的論述,其實後面延伸思考的三個方向,和他要提的東西,在精神上都沒有差別。儘管有賴於特寫必要時候的介入,但是「只能是印象」卻是每種情況的共同核心。

也因此,倘若從這些角度回頭去構思影像的構成法則,那麼變化就可以很多了。無怪乎當印象主義初次來到造形藝術的時候,會是那麼樣的一件大事呢!(2011.11.18)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