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弗斯的名字幾乎是隨著我上恩師的課而無處不在。有幸第一次觀看他的作品,也是非常精彩的作品《陌生女子的來信》,當時買的是VCD,封面上標明的是「馬克斯・奧夫爾斯」,當時推測就是歐弗斯吧。這部曼妙的影片一下子就打動我了,上課時我跟恩師說,這部片真好看,他同意。
第二次看到歐弗斯,是買了《蘿拉蒙黛斯》的VHS,當時還假系上的剪接室看這部作品,我只記得,我幾乎睡死。影片的顏色太炫麗,攝影機運動太豐富,等等,當時的懵懂不可能讓我講出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我只依稀想起《阿瑪迪斯》裡頭,國王向莫札特抱怨音符太多。
當我慢慢長大,陸續看到《某夫人》、《輪舞》、《歡愉》等晚期作品,我幾乎相信,他在我心中必然是放在最偉大的位置之一。而我也相信,就跟歐弗斯自己講的那樣,他的設計,哪怕只有十幾、二十個人能看出來,就心滿意足了。無怪乎他最後的作品不但引起很大的爭議,並且還讓他鬱鬱寡歡,抑鬱而終。
對於歐弗斯,我全身心的力量,都花在碩士論文〈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這篇文章將來或許有可能被我整理出來出版,但那又是後話了。
對於歐弗斯,自認能力不足,在過去生澀的書寫生涯中,倒頗少論及他的作品。現在能收錄於此的,當只能是一些殘篇漏稿了。
作為我心中的「三O」:歐弗斯、小津(Ozu)與威爾斯(Orson),我將窮盡一生的力量,努力參透他們的作品,然後轉化成文字,讓更多人理解他們,特別是歐弗斯,在另兩位於影史上已成為無庸置疑的大師-儘管很多人可能誤解了這兩位大師的偉大之處-歐弗斯其實一直都在影史上灰暗的角落中。
這位被稱為「巴洛克」導演,他的影片經常被提到的就是攝影機的運動,庫柏力克聲稱自己的攝影機運動主要就是參考自歐弗斯。然而,人們卻沒有注意到,就算他影片確實經常採用這繁複且激動的運動攝影機,但是他的拍攝形式絕不呆滯,並且往往依據內容而有所調整與變化。
舉例來說,《輪舞》的十段戀情中,拍攝的模式多由男方的態度來做決定。於是,在拍攝善變的士兵(前兩段)時,幾乎都是透過「段落鏡頭」來完成,用以表現他善變的快速;同樣這種段落鏡頭來到《蘿拉蒙黛斯》時,也是以幾乎相同的作用被使用:蘿拉在包廂中的變卦、國王在畫室中決定要花最久時間來作畫的畫家。另一方面,遇到優柔寡斷的男性,歐弗斯便改以碎切的鏡頭來完成,如那位年輕的少爺(第三、四段)。所以歐弗斯自稱他的攝影機是跟著演員的,一點也不假,我們還得幫他補充,攝影機的「陪伴」,往往是穿透角色內在的。
另外,又有人封給他「女性導演」這樣的名號,主要在於他的作品多以女性為主要角色,這也不假。想一想《某夫人》、《蘿拉蒙黛斯》、《蒂維》、《眾人之妻》以及《陌生女子的來信》等等,光是片名就已經很明確指出主人公的角色了。而他的女性往往都伴隨著愛情,愛情也就是歐弗斯的主題。因而最早的成名作,會是改編自施尼茨勒的《情變》-其德文原名「Liebelei」就是「liebe」(愛情)的變化。
儘管有人認為他的形式之底定,從《情變》看出端倪,而要到美國時期(1942~1949)之後才完成,不過在他早於《情變》的《販妻記》基本上已經出現許多甚至到晚期作品中才有的手法,特別是突出「拍攝行為」的後設意味。不過,確實是美國時期讓他更進一部完善所謂的歐弗斯式巴洛克。其實,歷史證明,在電影史上真的配稱上巴洛克電影的,或許,也只有歐弗斯一人了。(2011.10.25)
貌似是一篇十万字宏文的序曲。
读者提供的低级八卦:欧弗斯和奥逊威尔斯生日一天。要不作者去国民政府申请把自己的生日也改到那一天?
我知道他們兩都是5月6日出生的呀。
所以我之才想發展「導演星座學」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溝口和Scola都是金牛的,後者和我還同一天哩!
其實這是那本《發乎人止乎人》的一篇。
這本文集既然沒有編出來,那麼就乾脆把為這文集趕寫的這麼些「邂逅XXX」一篇一篇發上來囉~
關於歐弗斯,在這文集中有的文章是:
邂逅歐弗斯
從《某夫人》的一瞥看歐弗斯輕觸
《蘿拉蒙黛斯》
歐弗斯談《蘿拉蒙黛斯》
《攝影棚之戀》 - 《蒂維》 - 《流亡皇帝》
不過我實際上寫歐弗斯的文章很少
因為在我寫論文之前
我根本不敢寫他,他太難了
其實現在也只敢挑些簡單的寫
像〈從《某夫人》的一瞥看歐弗斯輕觸〉根本就是從論文中擷取出來的唉~
罪過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