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4/02/2012, 归类于博客, 肥内.

我人生中的抱怨:倔強

 2月初,一个念头闪过:DD资料馆每年都承办「金X奖」短片竞赛,可是过去曾在《ZZ欣赏》露出的,往往是评选的过程记录与摘要;何不就直接面对创作者呢?于是我向长官提议这一次就来向49部片的主要创作者(当然,多数是指导演)进行简短的访问。

[这里隐藏了当时我主要规划、但却全被否决的专题构想。因此,才会拖到「2月初」才有这个闪现的灵光。]

 基于导演阐述可能会出现在金X奖入围影展的影展特刊中,所以本文中的访谈,也希望尽可能避开这类的阐述提问,以及一些比较笼统,甚至寻常的问题。于是我试着参考当年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当年规画对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进行专访前,他向大师提出的问题方向,来向金X的主创人员提问:1.影片初发的背景;2.剧本的结构(与准备);3.特别的导演问题。只是,碍于我个人学识上的局限,要想达到楚浮提问的程度,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然后,最高长官认为这里拉出楚浮,是自抬身价。问题是,它确实是我一个期许;另方面,我也强调说我的能力不足,尚赶不上楚浮提问的高度。]

 再者,衡量到人力、物力、财力,当然还有时间,乃至于刊登篇幅的限制,除了九组创作者有机会进行面访外(这几位导演或制片恰好因为录制影展使用的入围感言时,来到电影数据馆,因而我能顺便专访),其余影片皆一律采邮件提问;甚至纸上提问的问题只能介于5~10个问题。

[这里试着表达说有些片问得多有些问得少。说在前头,比较不会引起争议。]

 再有,同样是时间的局促,使得这次的访谈计划,基本上只提问了45部作品,最终有4纪录片由于我在截稿之前都没有时间观赏,因此只能留下遗憾,或许,有机会能在下一期中补上?毕竟作为一种影片形态,纪录片本身就是它的形式与内容,彷佛从作品本身,更容易得到创作者的意念?总之,这四部作品是《MM的生命》、《不RR的秘密》、《GG火车》以及《Alis的TT》。

[这里旨在说明有些影片没问到的原因,否则,人家质疑我们,那该怎么回应?]

 另外有几部作品,或许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导演跑去服兵役之类的,而无法在截稿期限前回复纸上提问,因此也只能留下残念。实属可惜,毕竟,有些看过这些金穗奖入围作品的读者,会想知道《Voice from UU》的导演对涂鸦文化的关切情况;《生J》的创作者是否受到「意识型态」学派的影响深远;《帕恰OO》会不会推出系列作品;《那KK 曾做错的事》是怎么安排影片的情绪;乃至于唯一一部学生纪录片《衣些PP》是怎么选择被摄对象与内容。或许我们将来能够解开这些疑惑?

[这里变相地抱怨这些影片不鸟别人的提问。顺便讲一下自己有问,但,是这些片的主创人员不答。]

 总之,以下是整理过的对谈内容,之所以进行整理(甚至有大段落的裁切),主要碍于篇幅,比如几部面访作品,明显会有较长的访问材料(每一部片基本上访问了20~30分钟不等),这会对纸访的作品较不公平,所以有裁切的基本上都是面访的作品;并且出于我个人的浮浅,有些问题事实上并不值得探究,因此我尽可能在保留创作者的答复的同时,有对我自己的提问进行了修饰。
 刊登的顺序,则是以我提问的先后;无关优劣或个人偏好。这个顺序的目的在于揭示出某些讯息:首先,我尽可能不重复提问,除非该问题值得探讨,因此越到后面的作品,越考验我的提问功力;其次,随着提问经验的增加,我慢慢修正提问的技巧,像是降低诠释性的提问。简单来说,提问也是一种艺术,它还是一种评论的态度。

[好吧,把自己的心事讲太明好像不是好事。]

 除了上述的说明外,在纸访的部分,我尽量保持回答的形式,因为它往往透露了创作者的性情。比如《Dear FF》导演活泼地以时下年轻人的语言回答;《红龟粿》导演使用的图释流露出导演的腼腆;《致,LL》的导演则透过「诗体」的文字来解释她这部如诗的作品。当然也会尊重创作者作答时的种种考虑:比如《II旧梦》的导演换掉了三分之二的题目;而《在夜的BB》导演则几乎略过所有形式细节的问题。不过这并非一篇「告白」机制,创作者的随心所欲似乎更重要!

[这里说的反话,很容易看出来吧?]

 另外,我原先还特定准备了一个问题,问所有入围者:「对金X奖的想象或期望」。只是,一方面碍于篇幅,二方面设想到把所有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合起来,应该可以「蒙太奇」成一篇有趣的「观点」。因而索性把访谈中(不论面访还是纸访)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部分都抽掉了。尽管,我所需要冒的风险是,这些回答同样也透露出了各创作者的性格,被抽掉后彷佛少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其实最大的秘密还在于:除了少数我还算欣赏的片之外,很多片我有问到问题的,真的往往是「问题」。比如有部最后得到最佳编剧的作品,在我看来,很松散,所以我问:「您如何掌握节奏?」但谁又知道我到底问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以上作为一篇长达七万字的访谈之前言,几乎被批评,修改到剩下一点点。所以,这会贴出来应该不会怎样吧?](2012.04.02)




2 Comments

  1. 张潍
    04/02/2012

    所有文中提到的问题都很到位,但基于最高长官。。。这些问题最后都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比如怎么选择拍摄对象和内容,比如如何掌握节奏?

  2. 肥内
    04/02/2012

    当然都屁颠屁颠,搞不清楚我为何而问,当然也就答非所问啦。
    比如那部我问节奏的片,我是这么问的:

    問:您如何看待「节奏」,以及在本片中是怎么掌握这一个元素的?
    答:节奏很重要,尤其是在我们这种30分钟的小短片里更显得重要。

    然后,后面就给我瞎扯什么粗剪45分钟,最后剪成30分钟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部我看了就觉得导演在里头,就是在「秀」自己,但又秀得很差。所以我这么问的:

    问:您是否希望透过这部片来「证明」您能掌握各种类型:警匪追逐、电锯杀人、歌舞、动作、古装,甚至床戏……?
    答:成功的电影,无法被类型定位,它悠游于各类型之间,并且创造电影新的类型。文化电影工业固然以类型片去执行商业化的市场操作,但我坚信观众会有自觉的眼光去突破,电影最为动人的那一面是人性,反映人性,论述人生。

    同样这部片,由於剧本真的很糟,所以我怀疑怎么会有剧组愿意花这时间搞这样一部作品。所以我这样问:

    问:您的工作团队对这个剧本的信念如何?
    答:我们制作工作团队们的信念是希望能贴近观众,创作能符合现况的商业电影,不但娱乐大众也提供许多思考,回馈给支持我们创作的观众群,并且让我们的团队能日益精进。

    你看,是不是完全答非所问?
    这个导演是所有导演中,在回答的时候最爱说「身为导演的我……」。

    至於那部纪录片,我倒是真想知道她当初怎么决定被摄对象的。
    可惜她後来回信跟我说我寄给她的信跑去垃圾箱了,所以没法即时回我。
    後来也就没回答问题了。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