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返61号公路
坂本龙一的口述自传,《音乐使人自由》。
全书以坂本龙一出生成长经历为主线索,分为前奏、终曲及五个乐章,时间跨度接近60年,他的年纪。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随着坂本自身的回忆整理,无法逃避整个大时代的布景,叙述完整,细节启发,都使这本书非常好看——对我来说。
我不是坂本龙一的乐迷,仅听过他很少的音乐作品,无论对人还是音乐都无法有基于了解的评价。买这本书的原因,像每次去台湾一样,都希望多带一些书和唱片回来,以解年少时遍寻不见也无钱购买的遗憾。坂本龙一的第一部口述自传,音乐使人自由,都是不错的广告语。
因为非资深乐迷的身份,一切都从不了解出发。
他的谦逊很打动我。前奏和终曲都表明了一种随遇而安不愿分析自己的态度,觉得这种回忆很难为情,“一直以来,我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我这个人既不是革命家,也未曾改变过世界,又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改写音乐史的作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诸如此类的话。他也说明了接受访问及出版这本书的最后理由,对此深感抱歉及感谢。
仅有谦逊是不够的,他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也有忍耐。他在儿童时期接收的音乐教育方法,幼稚园的作业竟然是要求小朋友自己创作音乐,他因此写了第一首歌。小学时随遇而安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钢琴,自认不用功却也坚持下来,因为他遇到一个好老师,“先发给每个人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总谱”,听过唱片,再让这帮小学生试着在总谱中找出“哪里是主旋律,主旋律是用什么乐器呈现,又是怎么样呈现。”这位老师教给小孩的不仅是枯燥的钢琴练习,更重要的是音乐的乐趣,这真了不起!小学五年级,坂本被老师要求去学习作曲,家里的经济并非富裕,他和母亲挣扎了很久,才勉强同意。
除了古典音乐的教育,他也开始听流行音乐。他买的第一张唱片是滚石合唱团的《Tell Me》,他说:“令我感到相当震撼,他们的演奏实在是逊到不行,让我深感吃惊。当时我心想,他们虽然演奏得很糟,却很酷……”以及“虽然我当时是个孩子,却也能够听得出是不是走音,我不禁感到疑惑:‘可以弹得差这么多吗?’从音乐演奏的方面来看,披头四的音乐无疑是经过细致琢磨的成品。”披头四的那张唱片是《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关于披头四,他仅看杂志封面就已经觉得酷到不行。
啊,这些都令我深深着迷。不懂乐理是我很大的遗憾,虽然不能完全归于时代或学校教育或家庭。这两年我特别的意识到,古典音乐的专业训练有多么的重要,音乐这条路并非捷径,古典音乐的教育首先尊重音乐的合理性,然后才是动听,合理是基础,不能违背——这是我的理解,有点像齐豫说过的“把音唱准了我们再谈感情。”
滚石合唱团的例子不在其中。但因此以为吉他弹不准,唱歌跑调也可以亲吻音乐的手背,那太可怜了。
坂本龙一的学生时代,包括他参与学生运动的初衷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思考,大量的阅读,武满彻的冲突交集,YMO时代的个人心理剖析,为了生存做了那么多不感兴趣的事,爱情与婚姻一笔带过——想讲的,他都诚恳地讲了很多;不想讲的,包括音乐家最应该讲的音乐创作理念、过程,他几乎避而不谈——这倒是也能理解,他真的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把他能够成为别人眼中的音乐家,归功于成长过程的幸运和时代、旁人的推动,并非自己的才华。
字里行间,无意的并非重要的叙述中,坂本其实是个非常刻苦的人,尤其是音乐创作的部分。音乐的路真的没有捷径可走,那些看似捷径的,最终将乏善可陈。为了养家,他接了很多“活儿”,可是他记得所有的演奏,这真令我惊奇又感动。
我非常想看他关于YMO时代,乐团如何共同创作、排练的具体过程和想法,但他都没有提到,倒是描述了对YMO的心理反叛(更多体现在个人创作)和回归认同。他也会偶尔在譬如YMO国外巡演时留下这样的思考:“所谓摇滚风格,除了节奏模式和音乐张力的元素外,还有和弦进行,也就是从某一个和弦换到另一个和弦时,似乎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摇滚气氛。到了美国表演后,我才首次有了这样的体悟。”关于音乐创作的“就表现而言,最终如果不是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不是能与他人共享的形式,那就是没有成立的东西。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经历抽象化或共同化的过程,因此个人体验、情绪的喜悲难免会遭到拭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绝对界限,以及难以抹灭的缺憾。”这些都对我很有帮助。
音乐使人自由,坂本龙一带我到了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不仅是1952年至2009年的日本或纽约,更重要的是一个音乐家经历的所有过程,其中不乏自省、自我否定、怜悯和关怀。
自由是很动人的,它由以上的全部构成。我看到并分享了这样的过程,谢谢他。
2012年4月20日
过去六周的时间里面,唱机里交替播放的就是瑜珈熊提到过的爵士唱片,还有坂本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