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肥内 发表于06/15/2012, 归类于博客.

「兩人」影展


今天「瀏覽」了一下《T-WO-MEN》,看著這兩女人的影像,突然想到,或可以拉出一條脈絡,弄個小搭配影展(唉!我若有機會規劃影展該有多好~):「兩人」影展,先放一部希區考克電視片《貝漢先生案》(The Case of Mr. Pelham),然後當然是柏格曼的《假面》(Persona),接著可以是布紐爾的《朦朧的慾望》(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再來就是涅蓋斯的這部《T-WO-MEN》,最後是考夫曼的《提喻紐約》(Synecdoche, New York)。嗯,還在考慮要不要放《雙生美蘭達》(Melinda and Melinda)或《滑動門》(The Sliding Door)。

*
*
太短。加上一點bonus吧……
*
*
[梅里葉outtake]
面對梅里葉時代的影片──就是巴贊說的那個「只要拍片就是對電影做出貢獻」的時代──我們能用的工具真的很少,我們不可能要求一種連綿的敘事結構(事實上,誰說這套標準暢行無礙?)也不能期待導演有自覺地展現某些東西,像是細節、符號、動作或戲劇行動的重複。諸如此類,我們便很難談什麼「符化」和「意義」。充其量,就剩下「是否重複?」「同質性場面(或故事段)的處理有沒有不同?豐富性如何?」「著重在什麼樣的撟段?為何?」「重拍片有什麼調整?」「跟同時代製造的影片能怎麼比?有沒有可比性?」諸如這些。要能針對影片本身談的東西,微乎其微。
*
[反芻]
《陣頭》這樣的影片,老實說,本期待著可以有什麼笑點──這已經是對台片降到很低的要求了──卻始終沒有;更不用說出彩的段落或什麼令人心動的場面調度。說它是一部電視電影規模的影片,我完全相信。至於《春嬌與志明》即使因為小情小愛,看起來沒有什麼視野,不過技術上倒是頗到位。作為一部「續集」卻不過份消耗前集的資源:儘管有部分的情節點應該還是跟前集有關。但最有趣的,無疑是影片中各種反身性的手法,特別是致敬的方式,也就是對電影或者娛樂業的一種反芻──我很想說,啃食。可是他的娛樂性與手法,還不至於像馮小剛那麼令人反感,這或許跟他還沒那麼「大陸化」有關吧!
*
[假如現階段知識有個什麼狀況…]
或許首先可以參考李歐塔在《後現代狀況》中對於知識的型態(商品化,而非原初被當作建構接收者知識體系的內容)與其傳遞方式(翻印、交易、網路、超連結…)之解說。
再者,就如同《廣島之戀》的《電影筆記》圓桌提醒的那樣:專家文明下的破裂性。個體閾限於小圈圈中。這種鮮明的個體差異性,考量上李歐塔的陳述,勢必使得碎片也更加鮮明地存在。
*
[記憶,記憶又再次離我遠去]
之一、2012.05.13晚間
回家找尋葛諾的《伊卡魯斯的飛行》,要借給朋友的。
印象中我是有買它的。它曾在誠品架上,不便宜,四百多台幣。
在書堆中,我失望了,我看到的是《風格練習》。喔!對了,當時是和《伊卡魯斯》一起在架上,而我決定只買這本。是了,《伊卡魯斯》我應該是影印的。但,好不好找呢?
在另一層書架上,看到了可能是這兩本影印葛諾的蹤跡。很興奮地翻開一看,天吶!原來是《最後的日子》和《故事與記號》。原來,我從來沒有擁有過《伊卡魯斯》,看來是後來很想去買,卻始終只是「想」而已。
不……不對,我必然漏掉了什麼……
啊!想起來了!去年託胡總買過的呀!我有拿回家裡嗎?再翻,會不會很難找?
又在另一書堆中找到了:《我的朋友彼埃洛》以及《伊卡魯斯的飛行》。
不過我幾乎想不起來那兩本影印版,是從哪裡借到原書的……
才多久的事情?(2012.05.14)
*
[記憶,記憶又再次離我遠去]
之二、2012.05.14白天
在我寫完1~3月觀影故事後,其中一名有在轉寄名單中的同事問了我兩件事:
如果你可以把下面這兩句話,仔細說出個道理來,應該會有不少人(當然包括小弟我)有興趣一讀喔:
“被許多人誇讚的《龍門飛甲》實在是糟糕的作品。就算要指責我不是到戲院看,那又如何?因為是劇作本身已經先背叛它了。試想,為何是那個角色講出「龍門飛甲」的暗語?”
“受到中外媒體吹捧的《大藝術家》只再次證明了一部純種商業片只消加上一點點別的東西(往往是居心不良的前提下)就可以叫好叫座了。觀眾水平的低落遠不及評論水平低落來得讓人難過。”
可是,我怎麼可能記得細節並提出解說呢?
於是我只能這樣回答:
別太較真啊~
說起來,你這樣問,我也答不出來…
因為我現在看片的問題在於,看完就忘了。
倘若不是一看完就討論,那麼很可能就完全離開我的記憶了。
除非是絕頂精彩的片…(但也不保證我能「記住」)
所以,我現在也說不上來。
但關於《龍門飛甲》我清楚的就是從出現這句話的地方開始,整部片就一直走下坡了。
具體是怎樣,就還要把片子拿出來看一下,這,無疑是我壓根不想做的事情哇~
而《大藝術家》,雖然看完有跟別人談一下,但現在印象也不深了。
不過最大的問題恐怕跟某一網友總結的一樣:我們可以用有聲片拍無聲片的歷史,卻不能反過來。
這個死穴應該就讓這部片的出生受到詰難了吧?(2012.05.15)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