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简单不过:
1. 我喜欢的某些音乐只在黑胶上找到。为了做节目,在slsk上找某首曲子的电子版,结果蹲守一个月都没下着,看来不能偷懒,只能自己用黑胶直接转。
2. 某些类型的音乐历来就是以出黑胶为传统,这有其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的渊源。时至今日,最初那些技术层面的特质渐渐消亡,但在那样一种传统中生活过来的艺人们,依旧把发行黑胶视为理所当然,如同他们的血是红色的一样。
2其实是对1的解释。也解释了我的黑胶大多只是某几种类型的音乐。我并不是一个“黑胶迷”,见着就搬运,家中屯了几吨塑料。不时看到各种关于黑胶与CD哪个更高保真之类的话题,觉得和听音乐其实关系不大。至于黑胶如何回潮的新闻,脑中点亮的只是财经营销的灯泡,完全不会产生对音乐的联想。相比一些形式化的”黑胶迷“,我更敬重那些只在网络上搜索的乐迷。昨天在slsk上搜到一首不太好找的曲子,文件的主人来找我聊天并且加为友人,他说他的东西都是网上找的。
用下面这个对话片断来总结真乐迷对于黑胶或数字的最朴实的看法。无论音乐是沉重的还是纤弱的,它都是珍贵的。
[08:22][]oh you have 7000 files. it’s a shame I don’t have much to share as I don’t have many digital files
[08:23][] it’s probably better that way
[08:23][] my computer could break down a lot more easy than some cases of vinyl
[08:23][] *easily
[08:24][] you can buy a $50 external hard drive and backup
[08:24][] you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relocating with 1000 vinyls
[08:24][] i hear you there 🙂
这几天在整理echospace他们的访谈什么的。stephen hitchell说自己偏爱黑胶;rod modell说黑胶有着独特的“颗粒感”,抛去黑胶本身对于歌曲长度等的限制但是有些音乐仍然是更加适合在以cd为载体。数字和实体,下载党表示能拿到实体感觉还是更好滴。。不过现在数字发行的作品越来越多。其实不在意什么形式(vbr,cbr或者是loseless,只是不是遭到没法听就行),别让自己对于音乐的热爱让位于形式才是正事。
一句话:这一个月来打包家已经打包到疯。和胡总的1吨塑料比起来,我的一吨纸更是原始得不行了。作为电子书的忠实拥趸,运一吨书前后付了3000刀运费全然是因为那些书都没法通过别的途径找到⋯⋯我现在想起您家的黑胶都觉得搬家时绝对是个噩梦⋯⋯
求文末英文的翻译~
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