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想說是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的「風格練習」,但實際上它並沒有那麼好。當初看無字VHS的好感無疑有部分來自「誤讀」,以及一種「屌絲」情懷。如今重看有字DVD,大致上所有不好的感覺都來自雪莉(Shirley Maclaine)的過激演出,其實我很想說,她尖銳的聲音很惱人,因此,在「二對一」(Two against one)段落中,說她聲音多美的搭訕詞,在我看來很有反諷的味道。
總之,細數一下這七位女性,撇開說電影必然誇大化的問題,其實每一段要探討的女人特性,還是描寫得頗深入。這裡只消輕輕帶過就好,對我來說也可以當作紀錄,因為我猜想,在未來幾年內應該都不會想再把這片子拿出來看了。
「葬列」:一位網友講得好,喪禮卻像婚禮,更精確地說,是「蜜月」的籌畫。這一段有兩次利用相同的噱頭,水坑。這屬於狄西嘉輕觸?後面再跟「歌劇院」一段一起講吧。總之,這一段的形式算是集中的,就是一個送葬行進間的「出軌」。那幾個空景的跟拍,頗有味道。這裡,她叫保蕾(Paulette)。
「新手夜」:這一段唯一的亮點,大概就是片頭瑪麗亞(Maria Teresa)進屋親吻老公時的那一個「懸宕」鏡頭:情婦被切出框外,製造了一個突來的笑料。後續瑪麗亞的報復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有趣的,她跟妓女們的訴苦以及她在某妓女恩客車上的吃驚,都沒能讓我發笑。
「二對一」:剛剛提過,雖然「美聲」這件事比較主觀,不過這段好玩的地方是前面那一段翻譯的戲碼,特別是那位阿拉伯人(?)對她訴的情衷。進入房間的時候,原以為是兩人對她的想像,不過卻是真實情況,反而讓這場戲變得太過火。相對於上一段那很難改掉的保守性格,這一段僅僅透過兩位男子各自坦承對琳達(Linda)的性幻想,就喚出琳達潛在的S性情,無疑太過簡單。不過看到這3P在床上跳呀跳的,想起《泰囧》,後者靈感來自於此?
「超西蒙妮」:這一段主題就不算是「出軌」了。不過這一段算是要描寫「女人不懂男人」這個特徵吧?因此,保守伊迪絲(Edith)以為轉化成丈夫小說中描寫的女性就真能擄獲老公的心,最終只落得周圍人認定她發瘋。這一段也有一處讓我想記錄,那就是最後屋頂上的追逐戲,我確實同情了伊迪絲那份心思以及不被諒解。後來那部就叫做「西蒙妮」的好萊塢電影,名字恰好跟這一段相同,難道「Simone」有什麼典故?
「在歌劇院」:老實說,這一段對於女性這種於「物」上的嫉妒之描寫,是非常生動的,尤其最後在歌劇院裡頭,她因為「撞衫」的難過,在音樂的打擊樂聲中一次次地加強,卻在門口看到被她用計耽誤的女子(跟她也撞衫),姍姍來到歌劇院卻又急忙趕上樓去包廂,殊不知馬上也要跟著崩潰,夏娃(Eve)才在這時候放聲大笑了起來。前面說到要一起談「輕觸」,其實是我很自然地與狄西嘉演出的《某夫人》(Madame de…)聯想到一起去了。在那部片裡頭,也有一場跟歌劇院有關的戲,可是歐弗斯(Max Ophuls)處理起來有一種輕盈的感覺,且噱頭也是信手拈來;但狄西嘉這裡當然在試著捕捉失控女人的前提下,沒能那麼悠哉,再說,雪莉在片中的神經質也不允許他放慢腳步來經營噱頭。所以「葬列」的噱頭也只能是那樣浮光掠影。
「自殺」:這一段無疑是上回看這部片之後有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儘管一邊看的時候,完全想不起來最後兩人是採用什麼方式自殺,原來是沒有自殺。噱頭很顯然是在床上兩人商量該怎麼死那一段。不過最有情調的,無疑是收尾的地方。與高達等人那些同質的短片比起,狄西嘉這裡拍得還是比較紮實的,儘管也就是保守了些。主題又回到「出軌」,雪莉在這一段叫瑪麗(Marie),比起內斂些的情人(由阿藍阿金飾演的弗瑞德)來說,她比較不足一提。網友提醒說這一段與「葬列」殊途同歸:婚禮/喪禮在出軌的前提下質變。
「雪」:也許是公認最好的段落。我也這麼覺得,特別收尾時對著雪地拍攝的足跡空景,假如攝影機沒再回到公寓裡的兩夫妻就更好了。而這一段,雪莉飾演的保守妻子珍(Jean)算是美好地總結前面幾位的出軌願望,而這一點小漣漪能激起她大大的滿足感,也是相當可信的。影片總算是有一個幽雅的開頭與安靜的結尾,最可能產生暴力的鑽子終究只是一個概念性的存在,進而化身為片中這些失序的抽象意念。不管編導是否有意,但我卻願意將這鑽子走岔的內涵看做是片中處理「男女大不同」這件事的共同外延。
反正按這筆記書寫過程中的回味,大概還是最喜歡一、七段。然後,按照這次重看的經驗,我覺得有重看《拿波里的黃金》(L’oro di Napoli)的必要了。
沒力氣再多寫《七段情》的其他事情了,這個筆記就這樣草草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