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张潍 发表于01/06/2014, 归类于残次品和附属品.

2013年终总结之“视”(二)

 

——这些年,那些让我回过头的电影

最赞赏的电影,也许我只看了一次,比如伯格曼的《豺狼时刻》,比如基耶洛夫斯基的《无休无止》,比如塔科夫斯基的《镜子》。而另一些电影,可能我很少提及它们,它们也许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电影,却会一再地回头去看,重复再重复。

1.《蓝宇》

18岁那年看了11遍《蓝宇》。台词当年确能从头背到尾,从尾背到头。多年后记得最清晰的却只有苏瑾在路灯下的身影。

2.《倾国之恋》

看的次数不亚于《蓝宇》,没事就把它当背景音乐/故事放。温莎公爵和夫人的逸闻演绎得情真意切,一个当代女人的伤痛和爱恋则是最好的线索和注脚。温莎公爵和夫人不是传奇,那只是和平常男女一样的情爱故事,一样要靠毅力来容忍和支撑。快乐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只有那么多,抓住了,值得庆幸,抓不住,不快乐的一生也不妨痛快地过。

3.《决胜21点》

大约五六遍。第一次看是央六放的。苦学生+天才学生的大起大落。纸醉金迷的赌场里算牌赢钱的那些戏很过瘾,更过瘾的是,在那些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以伪装,可以成为任何人。

4.《小嗓门》

三遍。第一遍和第二遍看都是在央六,某个夏天。起初是被小嗓门的歌声吸引,几年后看了第三遍,整个故事好像变得不太一样了。小嗓门和她的母亲都有着扭曲的性格,性格造就了人们生活的轨迹,她们的性格使这部电影丰满,而不是表面上作为主题的对唱歌的执拗和歌声的美。

5.《成长教育》

三四遍。五月和十二月的事遍天下都有,却只有这个最最好看:这不是一个中学女孩和老男人的短暂情爱故事,这是一段成长的经历。青春期的小姑娘聪慧、漂亮,并且对她没有经历过的成人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她进入了那个世界,该见识的都见识了,回到她原先的、按部就班的生活中,关于约会的男孩们,她说:“他们真的只是男孩”。必须要提的是,如果扮演小姑娘的不是凯瑞•穆里根,那整件事都会是另一种模样。

6.《请给予》

两三遍。非常好、不温情的大城市小电影。城市小故事大都可口,题材日常,半甜,没有重伤。只要活着,就有解决不完的事情;也许这个和生命等长的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变好的过程,而是不断地愈合,所有人内心本真的那些刻薄、自私、恶毒、计较,有时会帮我们发泄,有时会伤害我们自己和他人,不一定留下看得见的伤口,但一样需要愈合——新罪代替旧罪,善良掩盖愧疚,原谅弥补过错。

7.《成名在望》

两三遍。珍爱生命,远离摇滚歌手;当然这不是电影的本意也不是我的本意。我完全忘了看第一遍时想说什么,事隔多年后再说什么都不是那么回事。

8.《极地恋人》

两遍。两遍之间隔了好几年,不太敢再看一遍。也许导演拍电影时用情太深,连镜头都快被感情撑破了。

9.《一夜迷情》

两遍。很精致。一个夜晚,内心感情百转千回。我会再看第三遍第四遍,它是一部适合有人一起看,看完一起抽着事后烟,聊着事后天的片子。

10.《九首歌》

就当A片看,所以不告诉你们我看了多少次。

11.其他:《一一》;《蓝色大门》;《颐和园》;《登堂入室》;《冰风暴》;《最遥远的距离》;九年一炮第一炮;《自由作家》;《细路祥》《搏击俱乐部》;《冬冬的假期》。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