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製作/Alok, Gary and Sin:Ned
封面設計/petit
文字錄入/Miss Lai
直接下載(右鍵):
蘋果系統app:
https://digforfire.net/?p=8132
已安裝的用戶下拉電台列表刷新即可。
曲目
01-梁翹柏 – 追夢
02-Tats Lau – Face The Antagonism
03-Minimal – 惶恐眼淚
04-The Box – Deus ex machina 1988 (Popstar 1991)
05-Aroma – Treasure
06-Simon Ho – 5 (edit)
07-Juno – Possiblilities
08-Nerve – Hong Kong Odyssey
09-Alok – Stalement Re-Configured
10-James Ting – 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 (Remix)
11-Slow Tech Riddim – In The Neurotic City
12-VSOP – No. 152
13-Multiplex -上路
14-VSOP – Noble Savage
15-Sin:Ned / Minoo – Demons in Ion (edit)
主持简介
Alok, 九十年代創立 Slow Tech Riddim, 成功將電音帶進流行音樂. 近年除了創立音樂品牌 Lona Records外, 還繼續電音創作和推動電音文化
Gary, 活躍八十年代香港獨立音乐圈, 近年和朋友創立網上粤语音乐節目 ‘音乐次文化’, 不受商業條件影响, 介绍音乐和歷史, 盡一份小小的力量, 保留香港獨立音乐文化
Sin:Ned, 曾任 MCB音樂殖民地樂評人, 醉心實驗音樂, 身體力行, 參與演奏和创作實驗音樂, 近年策划 Noise to Signal, 和不同樂手, 继续噪音, 继续實驗.
Transcript(Miss Lai錄入,Gary校訂)
Gary
好啦,各位朋友,你好啊,首先我在今次这个节目里就要多谢掘火网胡凌云先生,多谢他的邀请,邀请我们几个朋友来聊一下我们香港电子音乐的简单发展史,播一些音乐给内地的朋友听。
那就先来介绍,我是在香港一个网络电台的节目主持,我叫Gary,有一个朋友Alok,另一个朋友坐在这里的,就是Sin:Ned Dennis。如果大家有看我们香港一份音乐杂志《MCB》,那我相信那两位朋友的名字大家都会有印象。
那好啦,那节目正式开始的时候呢,那就要讲下电子音乐在香港的发展史啦,两位。其实两位都是在九十年代开始制作音乐或者写音乐的人,那你们是如何看待我们其实从八十年代开始的音乐历史呢?
Sin:Ned
我自己最早期的印象,对电子音乐,其实是Music Week年代,那时候黄家豪(此处应为黄嘉豪?——听众sickcake注)他们、刘以达那堆,开始做些,那时好似有个东方电子,O.E.O。电子音乐在那个年代,Depeche Mode、synth pop、YMO,那时香港相应都有一些乐手引入些电子音乐。我最早期第一个源头的印象就在那一个部分,看到那个进程一路一路这样延伸发展出来。
Alok
对我来说,第一个印象就是,一定是Minimal了。(即是亚里安)或者是Juno’s Infant,那时第一印象除了他之外,因为有过看他的一些演唱会,挺好笑的,通常就是在一些杂锦Show,轮到他们玩的时候呢,观众通常就去上厕所。
Gary
对,这个我想是当时电子音乐乐队在香港的反应,这是真事的。
Alok
因为始终听众会觉得,没什么动作,或者因为那时候还是流行、喜欢看些Rock的表演,所以在台上面有两三个人在弹一下电子琴,不是那么大动作,那所以觉得没那么好看吧。
Gary
这个我想是一般香港乐迷,对电子音乐最初的接受力。两位其实都对的,因为他们其实这一班我们叫做先锋一点,其实七十年代都有的,但是七十年代香港并不是真的很流行,因为其实电子乐器是好贵的价钱。我最记得,一些普通的琴,那时候都要两万元或者是以上,那你想一下,那时其实我们在新界区,比如沙田,又或者其他一些地区,买一层楼,其实那时候四万元应该可以买到一个楼房的单位。但当然也都有发展,比如是,一些偏古典乐派的,比如罗国治。罗国治当时也是引入了电子乐器,在他的古典音乐里面,但其实就不普遍。
(音乐)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就因为大家刚才所说的,即是英国音乐在香港兴起,DM,New Romantic,visage、**、Gary Numan等等,好多都是电子(那段时间很流行)
那就变成,像刚才Alok说的,Minimal,这班较为早一点的乐队玩起了电子流行音乐。当然有一些是知名度更加大的,例如达明一派、Raidas或者另一些比如风云,这些其实都是香港那时流行音乐乐队的组合,用了电子乐器,把电子的元素放在音乐里面。
(音乐)
Gary
这批人,比如Minimal,之后有一部分人其实在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末都偏向,慢慢步入香港流行音乐的制作与参与里面。但是,正正式式转为地下,在八十年代中期时,其实慢慢都开始有一班人走了出来。大家都会有所认识的,比如现在很出名的,像梁基爵。另外像刚才所说的,亚里安仍然坚持( 此处提到了梁基爵的组合Multiplex、亚里安继续坚持Minimal,Juno’s Infant的Timmy Lok——听众sickcake补充 )。这些人陆陆续续都有继续玩电子音乐。
(音乐)
Sin:Ned
各个层面有些不同,像Gary说,有的人走向主流幕后制作,有的人如基爵就变得学院派了。分流了不同的东西,整个香港电子音乐的状态变得挺有趣,分流了,然后又在等另一阵波浪。
Gary
当时香港接受英国音乐是很普遍的,大家听歌都知道,很容易会接触到新的电子音乐。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Techno,Drum & Bass,甚至Eurobeat,我们都不难听到。于是,有的人开始不停地想玩这种音乐,在流行与非流行之间走位。我较为有印象的,是阿松,AMK也可能算是。(Alok:是吧,有鼓机,阿玲,鼓机阿玲(AMK为其鼓机命名为玲玲)——听众sickcake注)另外较为Pop一点的有,有耳非文。
Alok
其实梦剧院也是啊
Gary
对,梦剧院也是
Sin:Ned
Face to face也是,其实主流些的都是电子Pop音乐。(这里也提到了echo(李蕙敏与区海伦的组合)——听众sickcake补充)。
Gary
到此为止,我们很简单地概括了八十年代香港电子流行音乐,发展很丰富。但偏向主流方面,其实是较为主流的路线。但你们接触的时候,像Alok,你是后期参与,那时有没有一些较为地下,真真正正坚持,到现在的乐队?
Alok
到现在还存在的,有Aroma,还坚持出碟,出了十几张。到去年都还在出。但现在大部分主打,都是吉他Band多,纯电子音乐,我觉得真的是不多。
Sin:Ned
应该讲,在香港,从八十年代一路以来其中的一个特点是,没有自己一个全电子的乐队。很少很少,很多都是依附在,譬如主流音乐的底子来制作,还有剧场,譬如人山人海、进念二十面体。有一段时期进念其实也很多电子音乐,很丰富,但它并不只是音乐、歌曲,它是依附在表演上,performance,和剧场上。像阿乐说,其他Band多数是摇滚当中加些电子元素,没有成长为一个派系。一个全电子的乐团,相对上来说,是比较少有的。比如Minimal、Juno、Timmy,他们,已经比较接近Hard Core,很电子。而其他很多都是依附在不同介别的部分上。
Alok
还有黄志淙、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也是属于接近电子的。
Gary
早期黄志淙没进去的时候,其实文艺复兴都是纯电子的。不过他是较为偏向Ambient一些,他有用吉他来玩,我记得。所以,香港谈电子音乐,其实很难介定它是纯电子,还是流行电子。我觉得,香港乐队在那时看上去好似百花齐放,但正因为百花齐放,所以变得真正定性为电子乐队的其实不是很多。因为到了八十年代尾的时候,像刚才Sin:Ned说的,人山人海,其实是吸纳了很多当时的电子乐手来帮他们做音乐。所以说起电子音乐,从八十年代尾到九十年代初,都是这样的一个局面。还有其他一些不出名的,但做的是跳舞音乐,不知大家有没印象,例如一些不知名的乐手,做一些坊间跳舞音乐。我们叫做“摇头歌”,在九十年代,但这些是不出名的,过了就消失了。主要的,其实还是像Alok说的,我们的电子音乐常被归类为另类的东西,或者是另类音乐的层面比较多点。
(音乐)
Alok
以前其实也没有太多杂志去介绍香港的地下音乐,比较少。以前有《音乐一周》、《摇摆双周》
Sin:Ned
《摇摆双周》也比较少介绍本地音乐
Gary
是少一些,除了早期搞过一两个有Art Centre的演唱会之外,好似《音乐一周》那样做杂锦,但其实真的很少有纯电子音乐的介绍。但是杂锦模式的,样样都有些的,算是有份参与。
Alok
其实现在,今时今日,也没有一个纯电子的show,即全部演出单位都是玩电子音乐的,真的很少。记忆中,只有两三次。即摆明是Hong Kong Electronic Festival这样。
Sin:Ned
但那些又变成了很DJ形式的表演,不是全部都叫做Live set。差不多成一大半都是DJ,打碟。变成是,电子音乐很依附在DJ、跳舞音乐、流行曲上面。如果要自己独立出来,就好像长极都没有长大。始终没有能够独立,而是渗透在其他现有的元素上。
Gary
首先我想,和其他朋友聊的时候也一起谈过这个问题,香港人其实很难分别什么是电子音乐。他们有一个认知,首先是,电子音乐和电脑音乐,第二种是,DJ打碟的究竟是不是电子音乐。其实直至现在,香港的普罗大众还是分不清。这就需要再多一点在媒体上介绍电子音乐,让人们可以认知什么是电子音乐,这样会更好。
Alok
等于现在今时今日很多人都说,你是DJ,是不是打碟的?
Sin:Ned
又或者,如果你说玩电子音乐,别人就会问,是不是就是打碟那种。
Gary
所以,其实香港本土玩电子音乐,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再介绍近代香港电子音乐的发展是怎么回事。但其实在普罗大众那里,都是这样的心态比较多。你解释不了给他听,电子音乐就是拿电脑来玩音乐,但他会不明白,电子琴和电脑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我想外国的介定,他们的认知绝对比香港丰富很多。
(音乐)
Alok
起码外国有Market,这个是事实,而且起码有场地。始终他们经历的时间更漫长,香港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基本上只有三十年时间,而且香港乐队基本上八成都是吉他Band。而纯电子乐队,在这三十年里面出现是可以数得出来的。
Gary
不如讲一下你们在香港这么多年从事创作音乐的一些看法。Alok你从九十年代就开始有自己的乐队,开始参与制作,在那时候,其实你的Scene是怎样的?
Alok
其实我最初都是玩吉他Band开始的,我本身也是听AMK,或者Minimal,或者Xper. Xr,那一时期的音乐。从而令我提起组Band的兴趣,之后在Band队里开始认识其他的朋友,正式开始夹Band。但那时候其实还不知道什么是电子音乐,因为那时太简单,而且电脑还没有普及,又很贵。开始是与夹Band的人一起搞show,一直到现在都有在做。那时是很珍贵的,每一次都是。因为以前不是有太多Show,可能半年才有一次,或者两次音乐会。那时还是在读书,一放学就立即回家换衫马上就出去看Show了。而且那时,除了去听音乐会,通常还有很多宣传单张,一沓纸那么多,可以拿回家。
Gary
这些东西那时来说是很珍贵的。那么在九十年代初期,在你还没有自己独立Label的时候,大家都是朋友,要讲一讲的就是探长,他当时在九十年代初,也是开始有他自己的杂锦碟,叫做“有骨气”,有开始做推广,在电子音乐这方面。当时Aroma也有把歌放在他的杂锦碟里,还有坏碑唇、Juno。那时是属于第二波来推动的。因为香港电子音乐其实是很特别的,刚才所讲除了Scene之外,究竟有没唱片公司肯推这些乐手,其实是一个最大的成因。较为早些的,刚才我们所说的乐队,另一间唱片公司就是Sound Factory,这是比刚才所提到的电骨头,有骨气系列更加早几年。所以香港的电子乐队都是在这些唱片Label里发行,才有曝光的机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会零零星星,零零碎碎,在一些不同的杂锦碟里曝光。所以那时我们听这些歌,产量其实真的不是很多。
Alok
以前很多都是属于杂锦碟,我记得其中一个系列叫做Radiofree HongKong,他们会定期办一些演唱会。演唱会的内容可能会当做一个音乐节目来做,分别介绍每一队Band,那时大概出了差不多三、四盒带。
Gary
但普遍性来说,都是处于这种商业与非商业之间的夹层里。跳舞音乐在香港是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我觉得这样反而造就了这一班乐手延续创作他们的音乐。
Alok
而且他们比较偏向西方鬼佬那边的风格。
(音乐)
Gary
我们香港其实没有一些很本土的电子音乐,其实是没有的。
以探长来说,他算是用全Midi做流行的音乐,当然是指跳舞音乐,我认为他是走得更远一点,因为他能够发行唱片,所以他在推动电子音乐发展上来说,是不能不提到的。
那这段时间,你组成了自己的乐队,吉他Band,走电子路线。说起来,我为什么找Alok来做这个节目,第一当然因为Alok是我朋友,第二个原因是,其实是你的参与度以及历史,其实是很能代表我们香港Indie Band,独立乐队,偏向电子音乐的风格。那后来其实你是怎么玩电子音乐的?
Alok
最初是组乐队,那时除了听吉他Band,身边很多朋友都在夹Band之外,同一时间,我们也受到很多外国音乐的影响。当时我和乐队其中一个拍档,大家都认为为什么夹Band全部都只是弹吉他呢?可能本身我们在玩乐器方面也没比其他人玩得更好,同时我们也听一些新的电子音乐,所以我们后来认为夹Band并不一定是要用吉他,于是就开始买装备。最简单的,先买MC303。最初买MC303的时候,光是一部机已经可以玩很久,研究很久。然后慢慢演变成,不如两个人直接出来做电子音乐。但仍然在电子音乐之外,保持着会有乐器的成分。因为我们以前经历过,看Minimal、Juno’s Infant(后面好像也提及到了third party?——听众sickcake注),我们不是觉得不好听,觉得是好听的,但我们始终感受到为什么香港电子音乐没有那么多人去听和参与呢,可能真的是因为表演方式不够好看。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比较闷。就比如我和Sin:Ned玩电子音乐,会对着电脑,别人就会觉得你对着电脑在做什么呢,他们会不明白其实我们在做什么。
Sin:Ned
始终电子比起乐器在舞台上的表演元素是少,不是不想动,而是不需要动。其他在台面的电子硬件也不同于吉他那样,有很多动作和肢体语言。电子音乐到了今天,很多都是用电脑,器材越来越少,肢体语言也越少,在台上表演的元素确实变得很少。在观众的角度,一定是没那么好看的。因为人始终都是视觉动物,听再怎么好听,也是想看到你是怎么动的,弹那一下,做些什么动作,但你看不到的时候,就好似会很迷失,有些闷的感觉。
Gary
会不会是因为,外国接触电子音乐,他们的电子配套是很犀利,很多的。例如影像、灯光,他们真的在感受气氛上做得很足够。但香港在这方面始终逊色了一些。
Alok
以前运用影像是比较少的,说到有影像的话,为什么和Performance有关系。譬如The Box盒子,龚志成,(并提及到其合作伙伴彼得小话——听众sickcake注),他们本身的动作也不会太多,那就可能需要一些视觉效果,会有一些影像投射这样。如果说电子音乐为什么我们会这么中意呢,本身我们自己也不是想有太多动作,我们也不是告诉人家我们很会solo那种人。
Gary
不过我想,虽然是这样,但是我最记得的就是,有另一个朋友James Ting,他在九十年代也组过一个乐队,异人问津馆。这队Band虽然在香港很多朋友印象都不太深,但他有一个破格就是,除了是真的在玩Techno,他另一张唱片,我觉得在当时也很破格,很厉害(其中提及到james ting的碟中的“私资的comedy Graphic”?很破格。后面有些听不清楚——听众sickcake注)。现在看回来,会觉得很Low Tech,但当时全世界的潮流都是很Low Tech的。现在James Ting在主流音乐里也推动了香港电子发展,他将电子音乐的元素放进流行音乐里面,比如他现在帮蓝奕邦、郑秀文、萨顶顶等人做音乐,他都很用心,所以变作,我觉得是有一班人继续在香港电子音乐默默贡献着。前段时间,他有一些新歌做remix都几搞嘢几好玩。
Alok
他不久前也组了新乐队,半年前。除了做流行,他还一直坚持做自己的电子音乐。
Gary
其实香港乐手如James Ting,他都会用soundcloud、myspace,香港乐手其实不落伍,但始终因为受众少,曝光也少。始终现在的情况不同于我们八九十年代最兴盛的时期了。不如这样,第一节就谈到这里,我们先听首歌,再继续第二节。
刚才所播的这首歌是我们香港九十年代的其中一支乐队Slow Tech Riddim,是当时Alok主打的乐队。
Alok
是的,是的,主打。
Gary
Dennis你在话筒前有很多话说,那不如说说为什么你觉得Slow Tech Riddim这么重要?
Sin:Ned
刚才一直在谈电子音乐整个历久进程,我自己当然是很喜欢Slow Tech Riddim,他的音乐风格好像一个分水岭,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其中一个是其风格很鲜明。它的鲜明在于,刚才聊的时候Alok说的很对,就是之前的乐队虽然电子也好,但做法仍然是个弹奏音乐的乐队,要有技巧、有技术、有不同的段落、有指法,不过乐器就不是吉他,不是其他的器材,而是电子乐器、电子琴。但Slow Tech Riddim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了,已经不是那种乐队搬出电子乐器去呈现出来,而是纯粹的电子音乐。连所谓Approach的手法、方向,都是一个全新的方向,所以当时我听起来的效果是,自己就感觉这是一个真正的电子乐队。如果你问我真正的电子乐队,其实就是Slow Tech Riddim,它是一个真正的突破。
Alok
其实也不算是全电子的。
Sin:Ned
是,因为也有鼓在里面。当然这也是香港电子音乐的特色,换一个角度看,我觉得好听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不是强硬地要加一些鼓进去,而是几个元素融合得很好。所以我觉得,电子和传统吉他或鼓等其他乐器加起来,不是因为脱离不了以前的传统而要加进去,而是听觉的需要性在这里。
Alok
那时是尝试将电子音乐,可能我们始终是听外国音乐长大,这是没办法一定要承认的,那我会觉得这是和DJ的文化有着关系的。电子音乐的机会性,和所有转变的东西,我们是不会用一个旋律去奠定一首歌。吉他乐队和电子乐队的分别就是,吉他Band始终是用一些Melody去安排一首歌,去连串整首歌的定律。而电子音乐则是,基本上你用一个音,就可以玩出一首歌。只需要一个音,就可以做出一首歌。是玩声响,通常我就是思考如何用声响去做音乐。
Gary
那当时你们做的时候,电脑就开始发展。
Alok
我们第一张唱片,其实是用Hard Disk Recorder,8条TRACK,也有cassette Recorder,但我们用的是Hard disks Recorder,那时买是非常贵的。差不多一万元。
Sin:Ned
当时电脑是还没有普及,更别说用电脑来玩音乐。不过当时已经出现sampling(采样器)了,但都是hard ware(硬件),很巨型的,像雅佳(Akai )s1000、s900那些。
Alok
而且那时我们始终都是夹Band,所以始终都坚持觉得电子音乐是规限了某一些元素,就觉得做得丰富些是会比一般的电子音乐要人性化一些。所以做Live的时候,我们除了会做电底之外,始终一定要Drum & Bass,要来真的。
Gary
所以那时候你们真的很纯Drum & Bass
Alok
对,真的是Drum & Bass
Sin:Ned
是真的,真的Drum & Bass
Gary
所以其实很特别,因为我想要介定,其实Dennis也说了一个很近似的问题在这里,在Slow Tech那段时间,其实我们主流的流行文化或媒体其实有开始催化这件事。虽然刚才我们所说,在前早几年第一波时也有推动,但还不算真真正正是有潮流味,即是那种潮流的味道还没有。那时是没有潮的,即未有一个真真正正很实在,即系玩电子琴也是一个电子乐手,只不过是有Beat和没有beat的分别。不会在形象或整体上,有相关的配套表现出来。但是Slow Tech的不同之处在于,是你们真的是走出去,走向人群,或者你们本身也是一班中意玩的人。
Alok
是的,我们本身都中意去蒲的。
Gary
所以他会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以前再早几年前,例如Aroma,他们都是很坚持他们自己要玩的那种Sence,但是不同于走出去接触群众那回事。这是有很大的分别在里面。
Alok
我们那个年代有一个好处就是,真的要感谢袁智聪和他的《音乐殖民地》。那时也刚刚好他听歌的品味和我们是差不多的,大家都中意Aphex Twin, Squarepusher这样,所以他能明白我们想要什么。他的杂志真的帮了我们很多。
Gary
你们有一个较为特别的是,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独立的身份去帮主流的乐队乐手做音乐。我觉得这是一个破格,现在这样做是不难,就算香港或者内地,都有这些名字是可以做到。但那时你们是真真正正不依附在某间唱片公司,而帮助流行乐手做音乐。我们不如再谈回到更加早之前,Minimal,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某个组织,唱片公司的架构里面,所以变得和你们的分别是不同的。你们可以选择做,或不做,也可以选择今天帮A公司做,下一个帮B公司做,所以这是有一些分别的。在独立性上,你们的自主权是大了很多。这样和上几年前的乐队讲的有一个分别就是,你们的自由度比较大一点。
Alok
可能我们的水准没有之前的那么好,之前那些他们的乐理,他们玩的乐器,像Minimal、Timmy、Juno或者James Ting,今时今日他们真的可以做很多东西,是很厉害的,但我们就不是。可能始终我们都是夹一下Band的人,可能等于,有人找我们做,我们做不做的问题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得到。
Gary
即是你们有一个随机性、偶发性。
Sin:Ned
因为底子始终有不同。大家做创作的方法也不同。
Gary
其实你们两班人创作的方法,以及想法我想都是不同的。
Alok
以前有一点幸运是,找我们做的公司也好,artist也好,首先他们都明白找我们就是想加我们的音乐元素进去。没有说要我们改变些什么。
Gary
其实这样也是很特别的。
Sin:Ned
因为这样所有主流都看到,这样做是有独特性的,而不是说,你的那些音乐是挺好,但是要改一下,跟着我的要求这样。
Gary
其实八十年代也有Dennis说的这样的看法,即是有要求用回他的元素。
Alok
是的,是有这样。但好在,我们那时候就没有遇上这样的情形。
Gary
可能那时大家都放胆去做吧。
Alok
可能是吧,同时可能刚刚2000年,需要一点新鲜元素。
Gary
我想可能不是因为2000年这个这么大的契机,我想那时接受音乐的程度是需要破格。
Sin:Ned
当时整个文化,很多电子音乐已经很流行,DJ文化等各种影响,以前乐队一定要怎样弹,转变成原来可以有新的尝试。变得大家的接受程度都开放了。
Alok
我那段时间,譬如九十年代尾或者2000年后这样,外国音乐最影响的就是,其中一个当然是Drum & Bass,跟着之后有Drill & Bass。其实为什么电子音乐才做得到这些,是找人就这样弹是弹不到的。
Gary
我想是音乐的潮流定性了你们做得到或做不到一件事。
Alok
所以那时就有sampling这东西,人们更加知道sampling的重要性。
Gary
我想这是最重要的。2000年之后,我们香港的流行音乐走下坡路,但那时电子音乐的Scene是怎样呢?比如Dennis,那时候你们开始写稿写得少了,开始慢慢从事创作,有空就拿录音筒收一下音,那其实你是怎么看这个Scene呢?
Sin:Ned
当时我觉得反而这是一个过程,是两样事物中间的一个空档位,好像有些事情在发生,但是未成形。Alok是的,他是主线,维系着很多东西。譬如举例,我自己玩也不是特意说有一个Scene才去玩。对我来说,一个很大的转变是电脑的普及,很多software都觉得好玩有意思,这样去开始做的。刚好适逢Alok做很多电子、实验的东西,除了Band之外,就是这样开始玩起来的。但当时的Scene好像是一个空隙这样,没有一些很regular的电子,也没有一班人玩同一类型的东西,好像是两个朝代中间的一个空隙,那时是。
Alok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巧的时间,刚好是2000年,我们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自己的演唱会要做,不知为什么刚好就是2000年那时,身边大部分朋友都说刚刚做完了一张唱片。恰好2000年同一年,我想随便数都有20张唱片,我相信那一年是突然之间爆发出来的。当然有MCB的原因。
Gary
对,MCB推动很大。
Alok
2000年好像是突然之间香港的Indie Scene爆发了出来。
Sin:Ned
好像一个小阳春那样。
Alok
而且这是大家并没有事先商量,和互相告知的。
Gary
是突然之间各自都出来了。
Alok
是的,一年之内都出来了,而且第二年还是保持着这样的势头。
Gary
我觉得保持着这样,是2000年到2002年之间。但是就只有这两年,之后就没有了。
Alok
最经典的,人人都认识的,譬如Pancakes就是2000年开始出来的。她是年初时第一个出的。
Gary
所以很特别,但是之后就开始静了。沉静的时间我想都很长。
Sin:Ned
中间就好像我刚才说的,好像什么也没有了,但又不是完全死了那种。可能是有对比吧,之前还不错,一个小阳春,加上当时MCB的推广,但突然间就好像消退了。
Gary
那几年都很静的,是整个香港的音乐Scene,但我觉得又未必是。流行音乐始终有一个高峰期,也都有一个冷静期、冷却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现象来的。很简单,我们刚才也数出来,有40至50队Band出了唱片,但不可能说这50队Band在第二年还能都出得了唱片的。而且当时的反应是起落很大的。我听朋友说,有的卖出了几十,有的卖出了几百,有的卖出了几千,这个波伏率是很大的。
Alok
那时卖几十的应该是少数。可能是这几年才会这样。
Gary
但那时都很好玩的。但隔了几年之后,是有些什么缘故是再反弹出来呢?Alok是一直有玩音乐,Dennis那时蠢蠢欲动开始做自己的,那是怎么开始慢慢形成现在这个Scene呢?我觉得香港这个Scene是很古怪的,电子音乐大部分都没有和商业挂钩的关系在里面了,而是独立去玩了。并没有过渡期,很突然就变成这样。我想不同于内地,又是不同于流行音乐、实验音乐发展很成熟的国家,是突然之间静了下来,然后突然之间又慢慢形成。
Sin:Ned
我想这是香港的一个特色。不说主流音乐,是非主流音乐的发展都是这样的,突然之间来一波,然后可能中间断了一波,静了,第二波出来又和前面没什么关系,不是像楼梯那样一级一级上去的。为什么会这样,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是什么原因,我也想不到。
Gary
这个现象确实是这样,静几年,不知道他们去哪里了。Alok也参与过几次类似涉及到艺术,媒体上的,Art Festival、MusicFestival,但是已经脱离了商业,那时候。
Alok
是啊,是啊
Sin:Ned
都有,但不是太多
Gary
你们这班已经是后期,2005、2006开始时,你们的电子音乐已经是另一种东西了,可算是偏向了艺术的方向。
Alok
也不是(其实每样元素、模式都有),Dennis的就艺术一些。
Gary
其实你也是,虽然你是商业,但是我们常说,有beat的不一定就是商业,即是有节奏的不一定就是走商业路线的。(后面gary继续说:我感觉你们当时是沿着这条路(实验、艺术)在走——听众sickcake注)
Sin:Ned
或者可以这么说,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实验性越来越偏锋。我想在音乐潮流的进程上,整个格局,就连外国情况也是这样,没什么focus。开始不同于之前那一段时间,不久就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例如Postrock,哗,给人感觉很厉害,好新,好兴奋,人人都追。就算多地下,比如突然间日本迷幻音乐,突然又来Drum & Bass,一波一波。其实有一段时间这种新的东西出现是没有停过的。从不同的层面,由摇滚的层面,电子的层面,地下实验的层面,都有不同的东西弹出来,可以一个scene一个scene地出现,此起彼落,一级一级出现,非常地精彩。人们就会一直去追随。但到了那个静的时期,这种情况就突然消失了。很多事情随之而来的,就是MP3,唱片工业走下坡,我想主流的投资进去也开始少,变得各种事情都是快、靓、正为主,没有再有什么其他要求。
我想这对整个音乐发展影响挺大的。我想,譬如举例我自己来说,那段时间去玩音乐,反而我不知是不是比较没有包袱,总之要去玩就玩,反正不会想着我玩这些音乐要有很多人来听,要帮谁做些什么歌。因为整个气氛已经不是这样,是过瘾,是极端的,有什么就去做,变得可能是不知不觉地越走越偏,走了一条很偏的路。而整个大气候是没有一个空间,让我们像之前那样再融合。是有些不同,这个进程可能就这样越走越远。
Alok
可能由开始到结束,由我们当初玩到现在玩都好,其实,我想我们都是没怎么考虑过后果的。
Gary
那现在就更加是这样了。现在根本香港的scene都是这样。
Sin:Ned
因为是被逼着去这样发展,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其实你是不会去玩的。你如果考虑太多的话,是不会去玩电子音乐的。因为以前好似Alok那样,不管你怎样卖碟(销量不好),但总会有点(销量、反响)。就算是多小的Scene,都依然会有一班人去看,有一班人去做,你都会觉得这是会有反应的。但现在就比较抽离,感觉是。除非你自己很想做,那你就去做。如果你很介意有没观众来看,有没人,多不多fans,那你就已经不会去做的了。要么你就是做些很主流,很大路,很迎合性高的东西。我想调转过来,曾经所谓大众听众,整个社会对音乐的接受程度曾经是打开得很广阔的,当很蓬勃的时候,很多类型百花齐放。那现在因为经济等各种因素,(接受程度)又变得收缩了,如果你是想去能迎合到那些听众的话,那其实你是很刻意地去做某些东西去迎合他们,那就会变得很走极端。((所以)就会变得各走极端(貌似是指实验偏锋、流行世俗两个极端)—— 听众sickcake注)
(音乐)
Gary
其实这个Scene算不算是现在也是这样的?
Alok
现在更加是这样了,而且很明显是。
Gary
那不如这样,你们一路在说进程的时候,我想都是近几年发生的事。那你们是怎么看香港这几年的电子音乐,或实验音乐,它们的Scene究竟是怎样的,你们是怎么看的?因为你们是有份参与的,像Dennis那样,在香港有,澳门也有,甚至内地,你们两位都有参与。那其实你们怎么看香港现在这个电子音乐,或者实验音乐的Scene呢?刚才我们说有部分是完全往商业里发展,而你们是跳了出来的。那你们怎么看,现在这几年,究竟是怎样的?
Alok
现在的电子Scene,我会觉得首先有visuals,有影像,是这三四年才开始有影像的普及化的。是这三四年才开始有的。
Gary
这么晚吗?
Alok
是的,现在队队Band,电子Band是一定要有影像的了。没有的话,别人就会觉得究竟你是不是在上网的,你对着台电脑。很多人都觉得,你在舞台上面要给观众Attention,视觉的东西,要多些趣味性。
Sin:Ned
我想佼佼者是蔡世豪,他打正名号,我想也对的,他捕捉到这条路线,知道电子的没什么肢体语言,最紧要的,最强烈的是他形象鲜明,他所建立的就是所谓Audio visual的路线。
Alok
那现在电子音乐两极了,近点clubbing些的,(即是跳舞的),是多这些。如果你说纯电子音乐,即听的那些,可能现在就不是太多。偏向跳舞多一些。
Gary
即是以跳舞音乐为主。但是,那香港的朋友是知道,但内地的朋友我想未必清楚,其实现在香港还有没电子音乐唱片的推出?即香港的乐手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Alok有自己的唱片公司,Dennis也是,那其实你们发行的模式,或者说听众群的层面广不广呢?
Sin:Ned
我觉得不广,我觉得很狭窄。就算说有什么作品CD,其实我回顾起来,真的不多,非常少。大家的专注力,或者创作的人都不在出CD出唱片,因为本身当然联系到卖不出,没有人买CD,唱片工业走下坡,那不知会不会有关系。有是有,像刚才Alok说,都有电子音乐的,比如clubbing是其中一条线。那个别的,如刚才说的蔡世豪,我想真的很鲜明是电子的,真的不是多。可能有,有些beat,有些节奏,不是超实验路线的,那剩下的,就是一大堆实验的。我做的就是属于后者,不知怎么归类的,不是吉他,是用电子乐器来做的。其实这种都多的,有一堆,譬如就是脑科,
他长期介乎于clubbing DJ、学院派、作曲家和实验电子各样音乐的横跨,他自己都有很多丰富的电子作品。其他再有一大堆,譬如新近些的,除了Alok以外,
譬如Yellow Crystal的电子加吉他,那他们做电子的那个人他自己都有net release,不是实体CD。再实验些的,譬如比较学院派,有Fiona Lee用灯胆,玩声的那些,Eric Wong的吉他、用电子click electronica,其实都有人玩,但不是又还没有去到能形成一个Scene,一个很健康的发展。那好像是玩的人是有,但不见得能达到什么程度。好像是有一点路向,但不是一个很清晰的方向。
Gary
我想近十年都是这样的一个Scene了,我觉得。即是起落很大,有乐手参与,也有乐手很快会退出。即是出出入入,用广东话来说,即是没能形成一个很大的力量能够爆发出来。那说出唱片的,就更加少。其实现在有知名度的乐手,例如世豪,他一直都没有出过实体化的CD。Alok就有一些,Dennis有很多,但其他乐手的话,我觉得就真的很少。可能就像Dennis说的,时机未够,或者说出道的时间也较短,于是很多种不同的原因,因为没有唱片公司再肯投资进去做。
Sin:Ned
我想另一个原因,都关乎模式,因为电子音乐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去操作,换言之,即是你出一张碟,所有成本也是一个人全部负责。但如果是乐队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鼓、唱歌、吉他、贝司、弹琴,有四五个人的话,就会很容易。大家分摊,在财政上,很容易可以出一张碟。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当你看到这么不景气的市道,那些很大牌的也才卖这么点数量,那我自己出的话,也都只能是派送的份了。这样的时候,就会觉得金钱上确实是负担重的。我想现在是很多人在玩,但玩是不是真的要出一张碟呢,因为自己一个人背负整张碟的成本的话,负担真是挺重的。
Gary
其实真的是这样。除非是说真的有这样的资源,做来拿去送给朋友,是派送的,这样就可行。但如果真的拿到市面上去卖的话,在香港真的很难。
Sin:Ned
就算卖,也不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摆出去卖。连可以卖的店铺都少了很多。所以整个情形,让你会觉得,那还做唱片来做什么呢。但如果是自己乐队,有四五个人的话,一人分摊些,拿来做纪念好,怎样也好,都会觉得可行的。那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出一千几百张碟,真是不知拿到哪里去好。
Gary
其实这都是很头疼的事。
Alok
是浪费啊,浪费资源。
Gary
但你们有没将它们发行或者介绍给不同地方的朋友呢?
Alok
有,现在其中一个原因呢,我自己较早就帮香港的一些实验的artist出了一些唱片,但现在基本大部分都是帮外国人出的比较多。那其中的原因,都是想出于互相交流的目的,外国有些人留意到我们香港的这些Label,原来我们香港也是有电子音乐,他们也很有兴趣听的。
Gary
那多不多呢?
Alok
不是太多的,这几年。
Gary
我想现在我们香港音乐其实已经是狭窄,但也很受到外国音乐的scene所影响。
Alok
始终我想,比如我有一个系列,三寸系列这样,基本上我现在都出很少,譬如出50张这样。50张的话,如果只是在香港的话,根本上是没有人买的。最初出的时候,50张碟,在香港可能卖出30张,但现在话,香港大概能卖5张吧。那其他45张的话,就全部到了外国。
Gary
那你那些当时是怎么卖的?是摆在唱片铺卖,还是在网站?
Alok
是在几间店铺和网站。现在基本上45张都是在外国卖出的。
Gary
那会不会是现在香港的人习惯听MP3的关系呢?
Alok
一来很多朋友给些messages我,通常就是说,我这些三寸,我家里那台机都听不到的。没有CD机,这是一个问题来的。我曾经有一刻冲动,想自己找一些厂,做些3” CD转接环,开机印一扎。
Gary
但是很成本高。
Alok
另一个问题是,究竟有没有这个市场呢,还有没有人需要这些东西呢。
Gary
我想这是一个互相有影响的问题。我想也不需要由你来做,如果真的是有人需要的话,我觉得要找还是能找到的。
Alok
而且始终,这个需求是很少的。没人就摆在这,当纪念吧。你喜欢就会买,不喜欢的话,那就没办法。
Gary
那节目都差不多了,你们觉得香港未来电子音乐的趋势是怎样呢?你们一直都有参与,很忙,除了做音乐,也有做教学,迟些节目播出后,也会有相关的教学在澳门进行,都是两位在做。那其实你们慢慢倾向于这方面时,那看看未来的Scene是觉得如何呢?你们有没有想过究竟要怎么走呢?
Sin:Ned
其实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是没有想过的。因为现在的初心就是不停地做,不停地令一些事发生,在我仍然可以做到的时候。因为我始终觉得,如果没有事情发生,就连演出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候,不会有事发生。那尤其是,不去演出了,出碟又觉得很困难,因为财政的原因,卖又卖不掉,那更加不会有任何事能发生。我觉得是一直去做,但如果你问我,但实际上那个圈子不会说突然多了很多听众,但是有很轻微的变化,那就是玩的人多了。譬如举例,以前Sherman 很久之前在Lona Records那出过碟,有一段时间是什么都没有,没有玩,但是看到我玩之后,觉得这么好玩,那之后又玩出来了。
像刚才说的Yellow Crystal,十几年前才出过一次两次,但现在兴致勃勃又走出来玩。我想是逐渐逐渐地去改变,外国也开始有人留意起来了,有人谈论起来。开始觉得,有些偏远的地方,尤其是我觉得,现在开始有一个好处是,这也我个人的理论,我觉得当香港跌到了最谷底的时候,就是我们翻身的时候了。我意思是指文化上,因为最好最富庶的时候,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化最兴盛的时候,因为你没有理由去做这些事,因为样样事都太好了。但现在,每件事都走下坡的时候,当然并不是我们想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也是好的。以前太宠惯了,我们太幸福了,每样东西都有,没有危机感,
没有必要性去做一些什么事,样样都有了,那还有什么可以做呢?为什么要做些不同的事呢。所以去到谷底的时候,可能给了一些原因给我们,去做一些不同的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整个社会去看待这个情况的方法不同了,希望整个情况会逐渐地不同。
Gary
那Alok呢,你自己觉得怎么看?
Alok
接下来,就等Dennis出碟吧。
Sin:Ned
那可就要等上一段时间了。Re-Record陆续我都有出的,但是我都是找一些事,令它发生,当仍然有兴趣有能力去做的时候。那其实Alok也有的,那Timmy都在Alok那里出了碟的,这些都是好事来的。Timmy本身有一段时间也是静了,我就觉得连Timmy这种厉害的高手都肯重新出来玩,其实是一件好事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整个圈子都是正面的,虽然不是很大的跃进。
Gary
那聊到了现在,我想节目都差不多接近尾声,我自己其实,因为我自己就接触了这些朋友有一段时间,我也明白他们的处境是这样,但我希望能够给内地的一些朋友可以知道,我们香港现在音乐的Scene是究竟是怎样的。我只能够讲一句,即是内地的朋友,继续努力,因为其实你们现在的资源,是比我们香港是优胜很多的,因为你们起码有听众,有观众。那我们香港,像Dennis所说的,现在是一个低潮期,但希望大家都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共同推动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论是电子音乐,还是另类音乐,哪一类型音乐都好,不重要。希望这一集能够给各位朋友可以了解到我们香港的Scene究竟是怎样的,
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交流一下,了解一下。到了现在,真的要和各位说一声再见了,最后在这里,我们要再一次多谢掘火网,胡凌云先生,多谢他邀请我们做这个广东话的节目。希望大家普通话的朋友不要介意,因为如果我们讲普通话,那就更加大件事了。
Sin:Ned
我们会练好些普通话,下次可以用普通话来讲。
Gary
努力点,一定有这么一天的。
Sin:Ned
对,一定会有这么一天。
Gary
那最后多谢各位,要说byebye了。
Sin:Ned
Bye bye
Alok
Bye bye
(音乐)
辛苦了,非常感谢,挑点小瑕疵
1、“Sin:Ned
我自己最早期的印象,对电子音乐,其实是Music Bus 年代,那时候黄家豪他们、刘以达那堆”
这里貌似他说的是“music week”?袁智聪曾供职过得著名音乐杂志?
2、”电子音乐在那个年代,Bristol 、Trip hop、YMO,那时香港相应都有一些乐手引入些电子音乐。”
是否应为“depeche mode、synth pop、YMO”?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就因为大家刚才所说的,即是英国音乐在香港兴起,DM,New Romantic,好多都是电子(那段时间很流行)“
这句后面还提到了”visage、**(听不清)、gary numan等等”
“比如是,一些偏古典乐派的,比如罗国寺。罗国寺当时也是引入了电子乐器”
此处应为罗国治
Tracklist:
101-梁翹柏 – 追夢
102-Tats Lau – Face The Antagonism
103-Minimal – 惶恐眼淚
104-The Box – Deus ex machina 1988 (Popstar 1991)
105-Aroma – Treasure
106-Simon Ho – 5 (edit)
107-Juno – Possiblilities
108-Nerve – Hong Kong Odyssey
109-Alok – Stalement Re-Configured
110-James Ting – 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 (Remix)
201-Slow Tech Riddim – In The Neurotic City
202-VSOP – No. 152
203-Multiplex -上路
204-VSOP – Noble Savage
205-Sin:Ned / Minoo – Demons in Ion (edit)
多謝支持和更正!
我要多謝 sickcake和其他朋友更正文字錯漏, 更加多謝掘火和國内網友, Alok, Sin:Ned和我都非常多謝各位.
已更新。感谢耐心译者完成浩大的文字工程,感谢细心读者的添砖加瓦。
感谢胡总,感谢gary,感谢专栏组,期待掘火网继续出精品以馈乐迷。
如不嫌棄,可作對照或補充資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b7c18e01015xfq.html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在80/90年代甚麼才是電子音樂,恕我直言,如果加入鼓機但作品中其他編曲大部份也是結他的話,亦沒經過電腦或早期採樣器加工的話,這不是電子音樂
说AMK用过鼓机就是玩电子音乐根本就是個外行,大慨主持人真的只活在80年代香港独立音乐圈(记得AMK成名是在90年代)。不过作为 content provider, 戈其主持简介里说自己介绍音乐历史,即使有自己不熟悉也先应该多加求正学习才說吧,让其如两位具实际经验主持作主导或許更合适。
感谢timmy的文章,正是读了此文之后我才希望做这样一个选题的。
欢迎大家对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方面的讨论只嫌太少。
说AMK是电子音乐更多是玩笑话罢了,可能也涉及到下文中电子音乐在香港的发展依附性强的这个特点
感谢sickcake又发来一批补充和更正,我已更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