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火档案

A Selection of Critical Mass in Music, Films, Literature and Beyond






信息

胡凌云 发表于02/17/2013, 归类于乐评, 书评, 影评, 现场.

编辑面对年终总结时的焦虑

作为编辑,看到本刊一些作者把写作的自发性和自觉性贯彻到底,很羡慕。但作为一个内心其实也很想码字的编辑来说,读着他们的欢畅,感受的是自己的焦虑。近来各个工作频道都播放着开会和总结的节目,这儿也得有。本来每次看演出都录了视频准备年底做个合集给大家作为晚会,但如今发现连图片都没时间找来传,只能以后在掘火youtube channel和不用翻墙的掘火本地慢慢更新张贴。

书依然是最超值的商品。这并非去年各大网店促销浪潮所致——那些折扣连跨洋运费都难抵。真正的原因,是书读得越来越慢,从童年一次半袋的华夫饼干变成了隔三岔五啃一口的压缩饼干。它们确实致密如铁——自带一百公斤书籍返美,登机前不得不把大学时代用的迷彩军包翻出来,并上网查阅轻量级挺举记录给自己一点鼓励,但最终在机场转个登机口都被迫刷卡租行李车。好在年中也开始阅读电子书——初衷是为建设掘火新站熟悉技术文献,外加公车ssh和随时观赏小黑鬼的照片,但很快就开始自觉搜罗mobi文件,新浪爱问也成了常用站点。

虽然2012是以文字重访中国的一年,但某些西方作品还是会在阅读列表中随时插队。The Angel Esmeralda: Nine Stories是Don Delillo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并且包括他巅峰时代的作品,自然成为了插队理由。Delillo不是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不过是长篇中的一个场景。或者说,他的主题永远是同一幢大楼,长篇是楼梯和过道,而短篇是窗户。这个短篇小说集提供了管窥作家四维世界的采样,因此常被我用于公车发呆;在沉浸于东方的写作氛围中,也帮我回归熟悉的美国城市生活——毕竟,他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今年元旦,终于盼到Cosmopolis发行影碟,证实了Cronenberg对Delillo的视觉化是靠谱的——其实当看见众人抱怨此片沉闷之时我就已经暗喜。虽然导演在第一组镜头中躲开CN塔并且添了个纽约城的垃圾桶,但傻瓜也能认出这是多伦多的Union Station——Ballard的Crash不也是在此地被此导演搬上银幕的吗?随即加分,并连看三遍,晋升为写作时的背景电影。哦,译林今年会出版Delillo的中译本六种,就冲着封面设计(包括设计师专为中文精装版设计的一款)也得买。

从美国到中国,途径拉美第三世界,算是最好的过渡。在机场等待回国航班的两个小时里,竟然把Augusto Monterroso的The Black Sheep and Other Fables从头至尾读完,可见这本小书有多小。而其中的故事更小,某个只有一句话的故事据说得到了那位也养了小黑鬼的瞎子作家的推荐。因为小,更为今年文景版的译笔捏把汗。机缘巧合,另一位今年结识的作家阿斯图里亚斯也是危地马拉人。他的《玉米人》是另一个世界,火海般猛烈飘逸的文字,讲述了七戒梅花鹿和萤火法师的故事,光是一个在月满风高之夜穿越群山的情节都能写得如同史诗。魔幻?译笔更像是来自北方农村,提醒我们那些最传奇的往往是最质朴的,而真正的史诗,确实都是低空飞翔,像安泰一样从大地得到力量。举国热议诺贝尔奖之时,这样一位获奖者的杰作依旧没有再版。没关系,这就像全球热议世界末日之时我在peabody museum首次近距离观赏玛雅文字一样,滋长着独享的秘密快感。

对中国的重访,其实也是对童年兴趣的重访。年初阅读芒福德《城市发展史》算是长期对城建好奇的必然结果,至此的感悟是,城市和大米一样,是我们毕生消费的对象,所以有必要阅读标签,了解营养成分。所谓人如其食,阿斯图里亚斯的玛雅人绝对同意。策拉姆《神祇、陵墓与学者》中的众多场景从小到大在其他书刊里都读过,如今完整读来,这些故事说的不是古迹而是人,又复苏了我对考古学的想往,而那个曾经在风沙中看见废墟一角的男孩阿布辛贝其实就是一个刚开篇的作者,心目中也许已经有了一座想象中的宏伟神庙,而对一个正步入中年的人来说,是希望被时光淹没的往事能够重见天日。对段义孚《无边的恐惧》的兴趣源于好奇地理学家如何讨论心理状态,随即发现书名纯属误导——讨论的是特定时空环境中的恐惧,何来“无边”?作为地理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着墨就在于这特定的时空幻境中,而非恐惧。这自然让我想起豆瓣Ballard小组的介绍:“技术、社会或是环境变迁导致的心理效应”。这是个永恒的主题,而对我来说,自然是与东方。

从前年开始搬运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症状来看,兴趣并不是乡愁的延伸。去年,中国历史和地理汇合,两个坐标系就位。《地图上的历史》丛书是对相关史料的编集工作,算是入门索引,而《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这些书名完全切合我的主题;吕思勉、李济、徐敦珍诸人的著作和中外各种考古学地理学地图学书籍成为长线阅读,而精细分类的极致,大概要算《西南民间民族考古》《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和《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要读的书太多,原本打算看英文版的也都直接买了中文版——谢谢港台出版社,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和钱理群《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应该未被删节,但大陆版罗兹墨菲《亚洲史》应该是被精简了。被称为非虚构文学的何伟《寻路中国》和报告文学的区别是?何伟把自家冰箱积攒的一切文化冲击都结结实实塞了进去,而我阅读的时候还要把它开平方,因为他是一个去到东方的西方人,而我是一个从东方来到西方然后借一个西方人的叙述回到日新月异的东方的东方人。

中国纯文学作品在年中也简短复习过,希望来年给予总结。它们和几本相关文学史/理论书籍一样,都集中在八十年代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上。描述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比例如何掌握?年终获赠的几本书籍中,《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也探讨了类似问题,比作者的漫长爱情故事更有趣。关于此书,希望另写一篇随想,但不会痛斥天下所有动机复杂的读者。最近收到名字很焦虑的两本新书《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和《骂观众》,已经看了十几页《推销员》,证实作家都是集犯罪分子和侦探合体的职业,写作就是左右手互搏,已知未知的漫长缠斗,阿布辛贝把神庙埋了又刨开。除了关于写作的书,每年都遇见一本关于爱书的书——去年是《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作者艾柯所言“书是人生的一种保障,是关于永垂不朽的一个小小预告,不过是对过往的人生,不是对未来“深得我心,也适于以上所有的书。

音乐类书籍被彻底边缘化,但年初还是盼来了Gil Scott Heron的自传The Last Holiday,感受嘻哈先驱的文字韵律——一直没时间做期节目来纪念他,是电台的遗憾。秋天,也是第一手时间从欧洲邮购了Berlin Sampler,一本关于柏林二十世纪以来各种音乐历史的故事,始于勋伯格,结于techno,考虑在掘火聚集的电子音乐爱好者,必须推荐,虽然喜欢kautrock、德国新浪潮、音乐人类学和熊城本身的人士都会找到有趣的章节。到年底,毫不犹豫购入昂贵的大画册Sequence – A Retrospective Of Axis Records。此书和前些年出的那张名为The Exhibitionist的DVD是Jeff Mills不同于一众底特律艺人的外向多维风格,或者说,是市场战略——估计策划都出自他那曾经当了十年索尼音乐执行官的日本老婆——成就了这类底特律音乐鲜有的多媒体资料。当然,作为早已发展出完整而坚定的美学体系的艺人,Mills自己也有足够的料可供煎炒烹炸。画册印刷考究,图片有文字介绍,连厂牌图标设计都详细诠释,不算是捞钱制作——当年那张DVD也是干货,每个有志学习turntable DJ技术(纯的)而不是Macbook Pro的人都应该拥有并反复观看。提到这张碟,顺便推荐Alexander Robotnick & Ludus Pinsky的Analog Session DVD, 两个戴毛线帽的老头子在自家小录音间里鼓捣全模拟设备的实况,让所有笔记本艺人都明白自己其实是孙子。而最关键的是鼓捣出来的可听。即便去了他上个月京沪演出的读者也可以一看——那些老设备不可能搬到现场。

与书籍相比,演出是昂贵的消费。鉴于音乐日渐退化为工作背景,电影变成佐餐背景,读书变成写作需要,看演出成了唯一专心欣赏作品的机会。真正主动搜索并且期盼的现场,依然是那些久居南方太空城期间的向往的大都会音乐家。一直没能写出场记所以必须一提的是前年在MIT的新音乐马拉松上看Kronos Quartet、Bang On A Can All-Stars、吴蛮、Gamelan Galak Tika演奏Steve Reich、Terry Riley、王惠然(《彝族舞曲》)和Brian Eno(《机场音乐》,加演的《智取威虎山》和《另一个绿世界》)等人的作品算是开场白,而看见Chomsky从我后排走上台去追忆往事,也算是文化氛围。几个月后在同一场地仰望Riley亲自演奏管风琴,去年春天终于参加Reich的讲座,听他用八千字讲解以大屠杀为主题的Different Trains,暗自感动,相形之下当晚的演出反而印象不深,对Mira Calix诸人的新音乐没有印象,只记得Reich的击掌音乐和一个绑在猫身上的摄像头。

因为Philip Glass和那位也叫Philip的建筑师一样偏爱太空城,以前已经见过三次,但当然要继续见。前年感恩节当天往返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看了Satyagraha,深受人文教育,去年秋天在布鲁克林观赏了Einstein On The Beach,目睹学生时代那套磁带封面上倾斜的灯箱(或称之为床)竖了起来并消失在舞台上空——赐现场的福,简约主义在被视觉化的同时也拥有了高潮,让人忘记了法拉盛地下不靠谱的实验型过桥米线。现在就等Akhenaten重排,完满人生。

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能在年初到纽约看Glass与Patti Smith合作演出,不过年底还是看见了她。这些年间已经去过四次Smith的现场外加一次个人艺术展,并且已经写过四篇专文,最早96年,最长两万字,但是对于以一张Horses轻易奠定不朽地位的女声,还是不得不反复膜拜——这次她竟然是作为Neil Young and the Crazy Horse的暖场出现的。第一次在万人体育馆看摇滚老妈的演出,气场依然振动屋宇,曲目不多,但覆盖了她最的各种类型:煽动的、温柔的和阴郁的,最喜欢的还是迷离的Beneath the Southern Cross和Gloria。虽然老妈照例偶尔吐口水,但气质依旧不凡,难怪得到了比利时女时装设计师的敬仰。而摇滚老爸Neil Young一旦带上他的乐队,则是以喧闹夺人,舞台上的巨型音箱就是明证。好吧,我承认我只是去为了听吉他音色,还有“走出蓝色,潜入黑色”这句不朽台词。

从美国的广州移居美国的北京,自然能多看些欧洲小乐队。见到Squarepusher就和前年的Plaid一样,不再激赏,虽然音乐依旧精良。看德国乐队Tangerine Dream,也算是还愿,毕竟对电子祖师爷八十年代后的续貂之作毫无兴趣,但在第二排坐了两个小时观赏老头子Edgar Froese带领他的年轻男女队员忙碌弹奏合成器敲敲打打外加华丽视频,回想起来有点春晚的意思。Amon Tobin的ISAM Live倒是盼望的,而且技术先进,但因此在现场大脑全在运行逆向工程,忘记了听音乐。Peter Gabriel的So Live二十周年现场的技术含量远不如上次巡演,好在专辑富含金曲,赤膊上阵也可听。哦,还去了Radiohead,最深刻的印象是那雪山那什么旗。全年度最震撼人心的当然是Roger Waters The Wall Live。虽然不能回到1990年的柏林墙现场,但一百米宽十米高的大墙还是气势非凡,配上制作投影精确的视效,这些年看过的所有演出都成了雕虫小技;外加冲天的焰火和从头顶掠过的巨型飞行道具,完全可以和同名电影媲美。一张不朽的专辑确实够老英雄演一辈子。

关于音乐的记录应该是最敷衍的,而且只记得年底的收支。DJ Deep Kern在年底发行的Tresor Mix最大的意义是让人知道他自己的厂牌Deep Root Records——该厂牌的若干作品因为时间关系没能收入秋天做的那期house电台节目。节目录完之后陆续想起来的遗漏还包括Andrés,和The True Story Of House Music——能这么定唱片标题,不是霸气是自信。听起来比较闹的音乐,包括了Skudge一套三张EP盒装再版,让我暂时回到瑞典,还有年中Perlon大规模再版的黑胶。Bureau B再版八十年代及之前的作品当然照例悉数购入,各种牙买加依然是长线购买,虽然也需要甄别。Dub Techno一系的音乐,Altering Illusions自然是期盼的,虽然到手后听得最多的是限量五十张版本自带的那张现场CD。 Deepchord的Sommer、Echospace的Silent World、绍兴外教《白云无尽时》的4LP版本和他年中的慢动作舞曲Earth House Hold是白搭的背景音乐。Robert Hood展示丰富创造力的Motor Nighttime Story Vol. 3的前几曲直接让人想起了B12——底特律夜空的后门,推开一看,原来是英国IDM。相比之下,Delano Smith出道二十年之后的第一张LP依然是千古不变的底特律。Rhauder feat. Paul St. Hilaire – Sidechain算是小惊艳,也提醒着我对牙买加和德国杂交品种的一贯喜爱。Barker & Baumecker 终于出了一张LP,让我继续对那个德国夜店的出品保持兴趣,虽然没有他们那么膜拜。Vladislav Delay, MVOT,Vanio,Fluxion照例必听,虽然早已懒得去点“听过”。Actress – R.I.P. 大家都在评我也不说了。Burial的新EP Truant也及时购入,发现上面贴着一个小条: 请勿与Kindred比较,谢谢。哦,我没比较,只知道12寸EP往往满载好音乐。Voices From the Lake最近买来听了,不错但也没有登峰造极。Thrill Jockey的二十年再版选了一些收藏,发现Trans Am依然是喜欢的。Deep Listening Band出了大盒子和若干唱片,也陆续购入,算是对二十世纪经典实验音乐和手风琴大妈的敬意。年终收到的Philip Glass Remix和Max Richter版维瓦尔第《四季》,算是人一生听音乐的两种轮回。

这一年看过的电影和吃的饭一样多,但还是只记得年终假期集中收看的几部电视剧。八十年代版的《四世同堂》,不光是我国最早的电视连续剧,看来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后来的《红楼梦》、《我爱我家》还真只能屈居——演员演得太好了。新版也买了正版,艰苦地尝试了两次,分别持续半小时和一小时,还是没能看下去。不过这并不是出于对八十年代的迷恋——接下来看了09年拍的连续剧《茶馆》,也是能够对得起原著的演绎。两部作品对我的意义不光是大规模使用【您】带来的亲切感,更刷新了是我童年对北京的(想象中的)记忆。一个从来没能进入的故乡,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主题。两群社会底层的平民是那座城市真正的主人,这是一种叛逆气质的鼓励。

为了调剂抗日氛围,把新出的五碟装中森明菜Premium Box断断续续看了两遍。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对岁月的追溯——排行榜刷刷翻动,主角从那个亮晶晶的玻璃门后面走出来,年复一年,装束和气质慢慢演化,最终变了个人。除了有主持人叨叨的电视演播现场,还有展示八十年代日本时尚和舞美设计变迁的舞台现场,乃至其他各种背景下的歌唱::半夜在果园里的拍摄,包括了苹果树特写和技术数据;乐器店;自动扶梯;木偶骆驼;中学校园;旅馆门外;纽约喂松鼠吃生蚝。曾经有眼袋的小胖子照例会自己把自己唱哭了,唱完了抹抹眼泪不好意思的傻乐一下。看完这个,顺势把手头横跨20年的11张现场演唱会都拿出来复习,让女神送走小胖子。真粉丝就是这样的。

春节时看了买了很久一直没开的Le Harve。 片中有艘小船叫Petit Vagabond,甚得我心。这位导演的作品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点似乎常被影评人诟病。但是我恍惚记得某位伟大的导演曾说过,伟大的导演一生都在拍同一部片子。而已经苍老的Kati,一生也在演同一部片子。

2012年难忘的真实记忆和读书趣味保持一直。两次从坝陵河大桥上驶过,在西南的矿山和田野中寻找地质断层和古墓,重访圆明园和祾恩殿,第一次开车进北京城。都算是离开文字,亲身寻访中国的往昔和变迁。另外,拥有了小黑鬼,证明生命之美与地域水土无关,虽然她经常跃上我的键盘示威,阻止我继续写下去。

 

附送video一个:

https://www.digforfire.net/video/balingriverbridge.mov

DIGFORFIRE youtube channel在线观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1h5wltxPQ

(背景音乐:魏柏义-白云无尽时 https://digforfire.net/?p=5414

 




7 Comments

  1. 肥內
    02/17/2013

    嗯哼~把回祖國當作拖稿的藉口囉~

  2. 霄云路小厨娘
    02/17/2013

    又添加了很多“想看”和“想听”,Alexander Robotnick & Ludus Pinsky的Analog Session DVD哪里可以看到?您是否能提供福利?去年的新品,推荐Loscil-Sketches From New Brighton。

  3. Book
    02/18/2013

    接近福樓拜 ( Gustave Flaubert ) 說的 :

    Read in order to live.

  4. 管理员
    02/18/2013

    Analog Session那张好像youtube上都全了,比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511Iye6BsI

    是我上班时常开的窗。

  5. aegnkl
    02/20/2013

    霄云路小厨娘
    02/17/2013

    又添加了很多“想看”和“想听”,Alexander Robotnick & Ludus Pinsky的Analog Session DVD哪里可以看到?您是否能提供福利?去年的新品,推荐Loscil-Sketches From New Brighton。

    一直挺喜欢loscil那种伪科幻的感觉,去年那张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让我也会想到fennesz的aun,都是给人那种虽然很好但是听的时候仍然期待他更好一点的感觉

  6. 查无此狼
    02/20/2013

    拖稿借口太多,一找一大堆,回娘家当然是最好的之一。

    好久我出去看哈,,,,这个应该不是拖稿借口而是写稿题材。憧憬中~~~

  7. 查无此狼
    02/20/2013

    回蜀都后,书买了一堆没看,碟买了N张没听,琴也没咋个练,稿也没咋个写,演出也只小耍了一哈,又虚度了N多光阴,美其名曰:养气。

    这个才是拖稿的好理由,哈哈。

留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掘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