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跨年的這段時間基本都在備課焦慮中從而這幾年都無心無暇做回顧。就在從2020夏天開始持續三年的網課總算暫停了;但再做回顧也有點不太適應,下筆前其實糾結了幾天。
即使在四重奏的版本中,海顿也将十架七言的拉丁文本标于各章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乐谱之下, 令其不失受难日默想之创作初衷。海顿在教堂内外,都向听众提出注意力的要求,在此之上方能将众人聚焦的目光引向十架,在人心与基督之间架出音桥。
访谈发生在1979年,原载于纽约一家同志文学杂志《克里斯托弗大街》(Christopher Street),普伊格在其中谈论了同性恋相关话题和他的第四部小说《蜘蛛女之吻》。那一年,《蜘蛛女之吻》英译本刚刚面世。
和其代表作《蜘蛛女之吻》中的莫利纳一样,他在电影中成长、被电影教化;电影,而非文学,是他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因为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接触电影之后才开始接触文学的。
如果说《深度》系列中整整两个小时、纵览科塔萨尔整个创作生涯的访谈令读者望而却步的话,想要了解文字之外的科塔萨尔,这一期相对较为短小精悍的主题采访或许是更友好便捷的法门。
他们的讨论从“如何生活”为切入点,引用了许多在建筑与室内设计界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洋洋洒洒地聊了四十五分钟,从共享空间、身份认定、可持续发展、社区责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来给这一百年的室内设计做一个并不完全的宗旨归类。
对于鲜少看到书页背后的科塔萨尔的读者来说,这依然是认识会动的、活生生的大克罗诺皮奥的绝佳机会,让人得以一窥作为“人”的他,而科塔萨尔的中译本读者也将了解到他还有多少奇思妙想有待译介。